近日,“儒家人文思想暨第三屆國際青年儒學論壇”在孟子研究院成功召開,論壇由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主辦,孟子研究院、中國孟子學會、鄒城市人民政府承辦。來自十余個單位的專家學者以及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青年學者共70余人,以線上線下方式參加了本次論壇。
此次論壇是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全力打造世界儒學研究高地、世界儒學人才集聚和培養高地的具體舉措,對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聚焦儒家人文思想
展開深入探討交流
此次論壇以當前學術熱點話題“儒家人文思想”為主題,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青年學者圍繞儒家人文精神、天人觀、心性論等多個學術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對話。
當代著名哲學家、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先生向論壇發來賀信并表示,儒家人文思想中所蘊含的終極意義的智慧,因應當前人類面臨的嚴重困境。其提出“精神人文主義”,希望人通過對自身的反思,重構精神世界,追求意義,學習做好各種角色的自己,建立“如何做人”的自覺,從而實現個人的身體、心知、靈覺和神明的融會貫通,個人與社群之間健康的互動,人類與自然之間持久的和諧,人心與天道的相輔相成。
中國人民大學姚新中教授表示,“精神人文主義”與孟子有著密切的關系,杜維明先生不僅繼承了以孟子為代表的心性儒學,而且放在當代的論域中進行討論,“精神人文主義”追求人的自主性,具有改革性、創造性、理想性的特質,因而是一種創造性轉化的倫理追求。
華東師范大學楊國榮教授則以中國哲學作為主要例證,對心、性、情的問題作出思考。他表示,“心統性情”既表現為情的一種存在規定,又確證了人的理性本質,從而對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作了雙重超越,從現代哲學的眼光來看,以心統性情作為理論出發點,情本體和性本體之間對峙的揚棄也在理論上得到了某種歷史的前提。
北京大學王中江教授依據《史記·孔子世家》和肩水金關漢簡、海昏侯漢簡《論語》中的有關材料,考察了孔子的“學道”和“知道”兩個概念,進而對孔子之“道”的內涵作了五部分分疏:第一是指規則、規范和禮儀;第二是指根本法則、最高理性或真理;第三是指正義和道義;第四是指一些比較具體的倫理價值;第五是指美好理想的社會或天下太平。
中國人民大學梁濤教授則詳細探討了春秋時期的人文精神。他認為,春秋非禮崩樂壞而是以禮為中心的時代。稱春秋時期是禮崩樂壞,主要是與西周時期相比。但是,這一時期既有舊秩序崩潰的一面,也有新秩序建立的一面。這種新秩序的建立表明春秋時期才是禮的覺醒時期,是以禮為中心的時代。
中國人民大學溫海明教授認為,杜維明先生強調儒學不是“世俗”的人文主義,而是“精神人文主義”的一種形式,形成了其“精神人文主義”思想體系的核心部分。
湖南大學朱漢民教授則從歷史視角梳理了儒家人文精神的轉變。他認為,儒家學者對《六經》經典的不斷詮釋,“天”的最高主宰意義不斷演變,衍生出一些偏正結構并兼有終極信仰與人文理性雙重涵義的“天道”“天理”,“天”的人文理性并沒有否定、排斥原來的終極信仰,而是通過不斷的思想創造而凸顯新的意義,從而實現儒家精神人文主義的發展。
山東大學林忠軍教授則以《易緯》為例,從易學天人之學的視角指出,儒學的人文思想不僅僅有著精神層面的關照,而且關注到人的身體領域。
山東大學黃玉順教授表示,杜維明先生提出的“精神人文主義”的構想,這里的精神或精神性并非簡單地相對于物質或物質性。“精神人文主義”的構想一方面極具啟發性,另一方面也留下了諸多值得進一步討論的問題。
山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涂可國認為,杜維明人文思想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對啟蒙排斥性人文主義的揚棄,發展出獨特的生態人文主義,創造性地提出了“精神人文主義”,傳承發展了現代新儒家的人文思想、有力推動了人文思想的研究等五個方面。其未來發展有兩個向度,一是建構人文儒學,二是上升到儒家人學的學科角度實現人文思想的系統化。
挖掘孟子思想精髓
助推孟學研究登峰
除探討“儒家人文思想”外,本次論壇還廣泛涉及孟子思想的探討,如孟子的天道觀、心性論、工夫論、思孟學派、孟學史個案研究等,對孟學研究登峰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中山大學楊海文教授在發言中,重點討論了孟學史研究如何進一步在繼承中創新、確??沙掷m發展的問題。他認為可以通過借鑒并創新傳統注疏體的治學方式,文獻征引與思想解釋相結合,邏輯理路與歷史客觀相統一,通過各個單章的研究,匯集并整合中國古代孟學史的核心問題及其主要成果。
清華大學丁四新教授立足出土文獻,對《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做出了新的闡釋。他認為,竹書《性情論》“室性者故也”之“室”,應當讀為“實”;“故”在竹書中是一個褒義詞,指有為或有目的的活動,具體指詩、書、禮樂“三術”,而非詐故、巧故之義。“故”當訓為“本故”“本然”,“利”當訓為“順利”。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彭彥華研究員對孟子的道統思想作了思想史溯源。她認為,孟子道統思想來源于孔、顏、曾、思、孟學派的直接影響。在其哲學和倫理方面,受孔子和曾子的影響很大;而在政治思想和理想方面,則受子游之惠亦厚矣。
青年英才聚集
儒學研究年輕態
青年是儒學研究的希望與未來。本次論壇力求為青年學者搭建儒學研究交流平臺,整合學術研究資源,發揮儒學思想價值,使儒家思想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承擔起新使命,開創新局面。論壇共收到德國、新西蘭、意大利、比利時、美國、英國、日本近10個國家和地區海內外青年學者投稿的學術論文近200篇。會議期間,經評選有15名青年才俊分獲一、二、三等獎。
三等獎獲得者是來自江蘇大學的閆林瓊,她的論文從邏輯論證的視角,借用國際論證研究領域富有影響力的語用論辯理論模型——批判性討論理想模型,通過系統融貫性地分析孟子“言辯”所采用的分離策略,提煉出孟子“言辯”背后“一體兩面”的論證合理性的哲學基礎——即以“人性善”為“一體”的儒家道德形而上學基礎以及分別以“仁義”“經權相濟下的執中”為“兩面”的儒家德性倫理和實踐倫理理性基礎。
一等獎獲得者是來自中山大學的陳澤彬,他在《親“賢”以賢“親”——孟子對“親”“賢”關系的思考》一文中提出,春秋戰國時期,面臨宗法傳統與治理需求的沖突,時代有“與子與賢”之惑。本著親“賢”以賢“親”的思考,既重“親親”之仁,亦厚“尊賢”之義的孟子,區分開原本緊密關聯的血緣與政治,讓私情回歸倫理領域,引入天命民心,明確權力是公共的權力;更盼望士庶濟世以成仁,君主修己以安人,一同致力于民生福祉,形成和諧的共治社會,由此也超脫“親”“賢”對待,發“賢”“不賢”之省思。
借助“儒家人文思想暨第三屆國際青年儒學論壇”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孟子研究院又邀請尼山世界儒學中心聯合研究生院青年博士研究生們,召開了一場儒學研究創新發展座談會。來自16所高校的40名博士研究生先后發言,大家圍繞孟學國際交流傳播、學術研究闡發、普及推廣、人才培養等問題,展開深入交流研討。博士們博采眾長、各抒己見,為孟子研究院工作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踐行文化“兩創”方針
論壇閉幕式上,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孟子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陳來先生作大會總結時表示,本次會議的主題是杜維明先生提出的儒家精神人文主義思想,很多專家對孟子研究、儒學研究作了很好的探索,有的是案例的研究,有的是方法的研究。我們應該有一個像杜先生那樣更寬廣的胸懷,來對治近代以來現代性的發展。
為期兩天的論壇,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青年學者,進行了深入探討與對話,研究領域廣泛、學術觀點鮮明,具有突出的代表性、鮮明的時代性和高度的創新性。論壇尤其為青年學者搭建了交流學術成果、近距離接觸儒學大家的良好平臺,為促進儒學、孟學研究,推動各國、各地區儒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傳承,促進人類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據悉,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已成功舉辦三屆國際青年儒學論壇,為創新儒家文化傳承方式,培養中青年儒學人才,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做出了積極努力,活動先后受到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的廣泛報道,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作為扎根孟子故里的儒家學術研究機構,孟子研究院自成立以來,秉持“圍繞應用搞研究,搞好研究促應用”的原則,充分發揮儒學特聘專家的人才優勢和平臺優勢,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先后舉辦了世界哲學大會孟子論壇、國際青年儒學論壇、國際孟學組織聯席會、四書解讀等一系列高端而有影響的學術活動,推出了《孟子文獻集成》《四書解讀》等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術成果,在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顯著成績。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