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誕生后歷經發展,已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儒學的繁榮發展,需要有長效機制的保障,使其得以傳承與創新。由于儒學在現行學科體系中沒有“戶口”,高等學校不設儒學專業,各類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和項目也不見儒學名目,這就嚴重制約和影響了儒學的發展,儒學學科建設急需提上議事日程。
一、儒學是中國歷史悠久土生土長的特色傳統學科
儒學一詞出自《史記·五宗世家》:“河間獻王德……好儒學,被服造訪,必于儒者。”另有《史記·禮書》:“今上即位,招致儒術之士,令其定儀。”這里的“儒術”,可通儒學之意,指“儒家的學說”。而儒家一詞出自《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儒家是學術團體或派別的用語,在《漢書·藝文志》中列為“九流”之首。儒學則是由孔子始創的一類知識科目的稱呼和用語,也是孔子對其弟子及其后人進行培育而帶有強力性質的規范和塑造,即儒學學科規訓。儒家作為一個學術派別,因“學”而生。儒學作為一類學科,契合時代,應“時”而生,具有集大成、完整、系統的學科特點,儒學從誕生起就具備學科的屬性。自孔子創立儒學后,長期以來儒學一直是歷代教育的重要學科。南朝期間就開設儒學館,隋唐及其隨后朝代的科舉考試中,考試的科目稱屬于學科范疇,均以儒家經學為主。
儒學是一個以倫理道德為核心、有獨特價值取向、理想目標、行為準則、思維方式的思想體系、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稘h書·藝文志·諸子略》評價儒學:“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為最高。”孔子修訂、闡釋“六經”而形成的元典文獻和后世儒家等文獻數以萬計,遍布經、史、子、集。歷史上元、明、清時儒學發展到巔峰,應天書院、岳麓書院、白鹿書院和嵩陽書院等傳授儒學的學校應時而生。
然而,晚清政府于1905 年廢除了科舉制度,民國政府于1912年3月頒布《臨時政府公報》,要求“小學讀經科一律廢止”。這意味著儒學被剔除出了中國的基礎教育體系,在中國社會被逐漸邊緣化,延續了兩千余年被歷朝推崇、民眾普遍接受的正統的儒學經世致用傳統被迫中斷,一個土生土長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完整的儒學學科體系被擱置。
二、儒學是現代社會科學中的研究熱點
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進入了新時代,使儒家文化發展迎來了春天。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曲阜講話時,認為孔子及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成為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發出了一個重要信息,即要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講話指出,儒家文化體現著中國人的世界觀,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極大地促進了科研工作者對儒學的研究。孟凱等針對1991 ~ 2015 年間的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中國哲學二級學科下的研究課題進行檢索,檢索到以“儒學”“儒家”、儒家典籍( 如四書五經) 、儒家學者( 如孔子、朱子、王夫之) 等為關鍵詞的學科類型16 個,項目664 個,相關論文2179 篇。李宗桂等對2004 年到2018 年5 月期間的文史哲等學科招收培養的碩士生博士生的學位論文論文題目繼續研究,發現研究題目中直接出現“儒學”者,就有9445 篇; 題目中直接出現“儒家思想”者,有6698 篇; 題目中直接出現“儒家文化”者,有4135 篇; 題目中直接出現“儒學研究”者,有647篇。據王鈞林先生的研究結果可見,到2018年為止,全國已經有100家以上的專門研究或傳播儒學的國家或省級機構與社團。到目前為止,在全球146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525所孔子學院、1113所孔子課堂。2014年起創建的孔子學堂,遍布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鄉村、社區、街道、企業、學校、醫院、戒毒所、監獄。博鰲儒商論壇創辦于2016年,出席的中外企業家數以千計。
三、儒學是中國乃至世界未來發展的智慧源泉
王鈞林先生研究指出,儒學產生于本土,來自于中華優秀傳統,契合中國的民族精神,已經具有了超越時代界限、跨越社會制度的永恒價值,儒學具有與時偕行、革故鼎新的時代價值。儒學的常道品格,一言以蔽之,曰孔孟之道。一曰仁愛,二曰禮義,三曰民本。2018年習近平強調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儒學是中國本土文化的主體、主干,營造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構建中國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中國人前進的步伐,中國未來離不開儒學。諾貝爾獎獲得者、瑞典物理學家漢內斯·阿爾文(Hannes Alfven)說過: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需回到25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儒學已經溶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持久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發展,必將影響著中國的未來和世界的未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給全人類以重要啟示,解決面臨的各種難題。儒學“和而不同”,正積極主動地走出去,參與人類多元文化的溝通、融合。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儒家文化包容精神的內在要求。在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保持生態平衡等離不開儒家思想、儒家智慧,這就是儒學的生命力,未來世界離不開儒學。
四、強化儒學學科建設是新時代的呼喚
與儒家文化方興未艾,儒學研究日趨興旺的大好形勢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直至今天在我國各類圖書編目和學科分類中,仍然看不到“儒學”的名稱和類目,更沒有系統的“儒學原理”“儒家經典”“儒學歷史”“儒學思想”“儒學文獻”“儒學文化”等儒學教材,儒學學科還沒有回到國民教育體系中。從晚清算起,一百多年以來,儒學學科一直處于零建設狀態。
不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是堅持文化自信,都離不開儒家文化,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在民間逐漸涌現出許多傳播和弘揚儒學的機構、書院、講堂、學院,但缺少系統完備的教材體系,沒有學科規劃和良好的師資隊伍,這必然影響儒學的傳承和發展。加強“儒學學科”建設,加強“儒學教材”編撰迫在眉睫。大力弘揚儒家文化,是黨中央的號召,人民的需求,而儒家文化的弘揚離不開強化儒學學科的建設,新時代呼喚儒學學科建設回歸國民教育體系,恢復儒學學科的學術地位,編撰出系統的儒學教材。只有這樣,儒學發展才有未來,真正構建起儒學在“考據”“經學” “德行”“義理”“政事”“辭章”等領域的話語體系,以儒學的繁榮發展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