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上午,以“河洛文化:中華民族的根與魂”為主題的第十六屆中國河洛文化研討會視頻會隆重召開。全國政協、福建省政協、江西省政協、廣東省政協、河南省政協和洛陽市政協設6個會場,共100余位領導和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全國政協副主席蘇輝、河南省政協主席孔昌生出席并致辭,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主任、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會長朱小丹總結講話。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駐會副主任王偉,副主任許又聲、吳國華,江西省政協副主席謝茹,廣東省政協副主席張嘉極,河南省政協副主席張震宇、秘書長汪中山出席會議。會議由十二屆河南省政協副主席、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張亞忠主持。
在洛陽市政協分會場,洛陽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孫延文,中共洛陽市委常委、統戰部長、副市長李新建出席,洛陽市社科聯、洛陽市社科院、洛陽河洛文化生態發展中心、河南科技大學、洛陽師范學院、洛陽理工學院、河南推拿職業學院等單位的4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蘇輝在致辭中說,“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河洛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和主干,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研究河洛文化,有利于增進文化自信自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精神力量;有利于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為實現祖國統一注入強大動力;有利于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希望本屆研討會進一步拓展研究深度和廣度,推動河洛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匯聚智慧和力量。
10位專家學者以視頻方式作了研討發言。各位專家及發言題目分別是: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顧問劉慶柱的《河洛文化,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的源頭》,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溫憲元的《河洛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路徑探析》,福建省政協研究室綜合處原處長戎章榕的《新時代河洛文化的“兩創”之思考》,江西贛南師范大學客家研究院原院長羅勇的《客家文化與中原文化關系略論》,鄭州大學教授安國樓的《明清之際渡臺移民與河洛文化傳承》,河南科技大學教授薛瑞澤的《試論黃河文化理論體系中河洛文化的地位》,龍巖市政協文史和學委原主任孫國亮的《閩南(河洛)文化對客家文化客家民系形成和發展的意義》,香港樹仁大學教授潘樹仁的《“河洛文化”育我護我,“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人口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陳東輝的《鄭成功愛國主義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臺灣政治大學博士、龍巖學院副教授張正田的《河洛文化的南傳,臺灣客家的地理分布》。
2月9日下午,洛陽河洛文化學術交流采用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方式繼續深入研討。洛陽市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主任、市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二級巡視員楊延武,洛陽理工學院黨委副書記曾濤,河南推拿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韋保新分別致辭。五屆洛陽市社科聯主席團成員出席會議,來自洛陽市社科聯、洛陽市社科院、洛陽市文物局、洛陽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河南科技大學、洛陽師范學院、洛陽理工學院、河南推拿職業學院以及相關文化社團的130余代表參加會議。會議由洛陽理工學院副院長丁梧秀主持,學術交流階段由洛陽理工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扈耕田和河南推拿職業學院副院長李中良主持。
洛陽各位專家及發言題目分別是洛陽絲綢之路與大運河研究會會長徐金星研究員的《河洛漢人南遷與客家民系形成淺說》,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曹勝高教授的《文明視野中的河洛文化研究》,洛陽師范學院文學院院長王建國教授的《<洛陽伽藍記>所見北魏都城洛陽與西域的文化交流》,洛陽市文物局鄭貞富的《河洛文化的非遺保護》,新疆理工學院劉強博士的《文化場域·京洛圖景·悲感體認——以魏晉詩歌中的洛陽書寫為中心》,洛陽理工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扈耕田教授的《河洛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歷史意義》,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研究員任國征的《河洛文化傳播的國際話語權范式》。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建設與科學普及專家委員會委員溫長路、河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徐江雁、河南推拿職業學院中醫系主任宋朝功分別作了題為《中國文化——河洛文化——中醫藥文化》《河洛中醫藥文化的歷史考察》《黃河文化視野下河洛中醫藥文化傳承——以河洛推拿為例》的發言,介紹了中醫藥文化在中華文明中的重要價值和地位,考察了河洛中醫藥文化的歷史,認為河洛中醫藥文化是中華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成分,河洛推拿是河洛中醫藥文化的特色內涵和標志。河洛中醫藥文化彌補了河洛文化研究的空白,為河洛中醫藥文化的守正創新奠定了基礎。
洛陽市2022年度河洛文化研討會是第十六屆中國河洛文化研討會的組成部分,兩者合并舉行。下午會議由洛陽市社科聯、洛陽市社科院、洛陽理工學院、河南推拿職業學院聯合舉辦。本次研討會緊緊圍繞“河洛文化:中華民族的根與魂”這一主題,深入研討河洛文化在黃河文明、中華文明、世界文明發展中的歷史作用,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和河洛故事,推動河洛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快建設全省文化中心、全國文旅高地和國際人文交往中心,更好發揮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和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精神力量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為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重振洛陽輝煌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