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的種類包括綾、羅、綢、緞、錦、縐、綃……”近日,浙江省磐安縣雙峰中心小學的教室里,浙江理工大學副教授王雪琴正在給孩子們介紹絲綢種類的基礎知識。聽著這么多專業名稱,孩子們一時間有點摸不著頭腦。還好老師帶來了一大箱子的絲織品樣品,每講完一個大類,老師就把準備好的絲織品傳到每個孩子手里,讓他們用手搓、捏,甚至貼在自己臉上,去感受各種絲織品的不同。課程下半段,王雪琴帶著孩子們玩起了手工編織。只見一件件稚拙可愛的編織手工藝品在孩子們手中誕生,教室里充滿了歡聲笑語。
這是“春蠶游絲”藝術工坊第四期活動現場,意在讓孩子們深度體驗農耕文明中的“織”系統,感知大自然的藝術之美。
“春蠶游絲”藝術工坊是“美,在山間·在田野·在溪邊——鄉村美育兒童藝術工坊公益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由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群主辦,自2021年啟動以來,已推出植物纖維編織壁掛、“青青子衿·漢服設計”、“春蠶游絲”系列、木版年畫拓印、美麗校園墻繪行動等8類主題工坊,獲得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國美術館公共教育優秀項目。
日前,兒童民藝手工體驗系列課程在磐安縣方前鎮中心小學展開。這一次,寧波市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孫文聰給同學們帶來了慈溪面人制作體驗課。“來,我們一起倒數30秒。”只見一塊塊柔軟的面團在孫文聰手里搓揉著,像變戲法似的,半分鐘時間,一個栩栩如生的金雞形象赫然出現在他的掌心。隨后,躍出水面的海豚、憨態可掬的鸚鵡、手拿金箍棒的美猴王都脫手而成,引得小學員們的一片驚嘆。在接下來的體驗時間里,孩子們跟隨老師的步驟,加入自己的喜好和想象,一步一步做出了屬于自己的面人。“非遺是鄉愁的載體。孩子們學習接觸了這些民間技藝,長大后無論走得多遠,都不會忘了家鄉。”孫文聰說。
而在雙峰中心小學,40多個孩子正熱火朝天地在操場的墻上創作彩繪壁畫。巨幅的墻面上,充滿動感的抽象色塊逐漸成形,既有運動的節律,又有色彩的視覺沖擊。“在繪畫和剪紙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就是真正的藝術家。”四年級的羊紫郡高興地說。參與授課的韓佳老師說,這次壁畫課程還結合了小朋友們在剪紙方面的技能,“希望通過這次創作,同學們可以突破以往對藝術的一些局限認識,拓寬思維邊界”。
貼近生活的現場藝術可以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是一種很好的交流方式。但是,一些山區仍然存在缺少美育教師、美育課程不足、美育觀念比較落后等情況。開展“美,在山間·在田野·在溪邊——鄉村美育兒童藝術工坊公益項目”,就是一次讓公共教育走出美術館、博物館的嘗試。這些美的種子來到山間、溪邊,來到孩子們心田,讓他們感受到美育帶來的廣博世界。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群總館長杭間說:“審美教育是一種‘無用之用’,事關修養,終生作用于人的健康成長。它既連接傳統文化,又放眼世界,通過繪畫、設計、音樂、舞蹈的學習跟上時代的文化發展。這就是審美的力量。”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