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周禮》《儀禮》和《禮記》是記載我國古“禮”的三部極其重要的典籍,是中國古代禮文化的主要載體。以《周禮》《儀禮》《禮記》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三禮之學,是中國傳統禮文化的理論形態,也是中國傳統學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恰如中國先秦史學會顧問晉寶平所言,中華民族素來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在燦若星辰的中華文化寶庫中,“三禮”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周禮》《儀禮》《禮記》這三部經典不僅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重要理論基礎和制度安排,而且對中國古代的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學術史等諸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是我們研究中國古代史、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歷史文獻。
在古代社會,禮的內涵十分豐富,幾乎涉及社會的所有領域,國家典章制度、人際交往規范、個人修身養性以及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都在禮的范疇之中。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資深教授彭林認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禮,中國重禮治。要想客觀、公正地理解中國文化,對“三禮”的了解必不可少。《周禮》的官政文化對中國官制有指導作用,《儀禮》的冠婚喪祭成為中國人基本的生活形態,《禮記》展現了中國人的理想世界。
在探討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過程中,不能忽略早期文明中的禮學特質。在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日前舉行的三禮學與中國傳統文化高端論壇暨《三禮學通史》專家評鑒會上,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宮長為表示,禮學、禮制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特質和表征,我們在探討中國古代文明形成過程中要給予高度重視。
在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舒大剛看來,禮樂精神不僅是文化現象,也涉及中華民族的信仰層面。中國人的終極關懷和現實關懷、臨終關懷都在禮樂文化中得到了充分體現。禮樂是制度文明、行為規范,其實質是道德仁義的具體規定和文明表達。禮涉及政治、軍事、人事等各個方面,從人倫生活到具體的行動,都離不開禮。
開拓三禮學通史研究新局面
以《周禮》《儀禮》《禮記》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三禮學,在我國古代傳統學術中一直居于顯學的地位。近年來,禮學研究成為學界關注的重點領域,呈現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尤其是禮學斷代史研究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學術增長點。梳理相關成果可以發現,吳萬居《宋代三禮學研究》、林存陽《清初三禮學》、潘斌《宋代〈禮記〉學研究》、劉豐《北宋禮學研究》、鄧聲國《清代〈儀禮〉學史》等幾部著作成為近年來斷代三禮學術史代表性成果。
與斷代三禮學術史成果不斷涌現相比,我國學術界關于三禮學通代學術史的研究,一直處于空白狀態。2020年,《三禮學通史》的出版問世填補了三禮學通史研究的空白。
《三禮學通史》主編、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教授丁鼎介紹說,該書從學術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對三禮學術史進行了總結,分析論述了各個朝代代表性禮學家的治學特點和學術成就,對他們的學術著述進行了較細致的考察和探析。同時,該書還探討了不同時代三禮學與社會思潮、政治制度之間的相互影響,揭示了三禮學在中國歷史上發展演變的基本規律。
北京大學禮學研究中心主任吳飛認為,禮學史研究有兩種方法,即專家之學與通史之學。在通史方面,多是以歷史的線索把各種禮的部類通在一起。《三禮學通史》把三禮貫通起來,寫成通史,具有開創性。
把禮學研究的各個層面貫通起來,加強禮學通史方面的研究至關重要,事實上,禮學也是文化史之學。錢玄在《三禮辭典》中提出,三禮之學,即研究上古文化史之學。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楊華表示,文化的物質層面、精神層面、制度層面、行為層面都可以通過禮來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講,禮的流變史就是文化史。此外,禮本身的演變不僅可以闡明文化史,而且可以通過禮的演變來說明中國文化的根本特征,即文化的連續性、傳承性和統一性。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徐興無認為,禮學通史的編纂、研究意義和價值非常豐富,禮學本身就是中國古代會通之學的思想基礎和學術基礎。禮學不僅會通經學,而且開啟了通史之學。
多角度推進三禮學研究發展
三禮學研究涉及政治學、思想史、社會學、文獻學、考古學等多個領域,可從多視角、多層面對三禮學作綜合全面的考察,推動三禮學研究走向新局面。
注重吸收考古新資料進行研究是近年來禮學研究的一大特色。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方輝特別談到了禮制與早期文明的關系。在他看來,在探討文明起源問題時,中國學者特別重視禮制的起源問題,把它和城鎮、金屬冶煉、文字等并列為文明社會的要素之一。
展望三禮學研究的未來趨勢,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杜勇提出,禮學研究要與文明起源、發展有機結合;與社會史研究相結合,對禮學文化精髓、重要學術潮流演變進行深入探索;與中外文明互鑒相結合,從禮制與文明起源的高度強調禮樂文明的重要性,將禮學研究推向高峰。
三禮學是具有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學術研究。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湖州師范學院教授李學功建議構建禮學學科。在他看來,建設禮學學科有助于從禮學發展中理解中國道路,從體制運行層面詮釋制度自信,從學理層面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價值,深化對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認識。
對于深化三禮學通識性研究,《三禮學通史》副主編、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鄧聲國表示,未來要加強研究視野的拓展,兼顧綜論性的著作,從制度史、社會史、思想史方面深入,同時深化專題研究。西南財經大學民俗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潘斌強調,應重視三禮文獻的先后承繼關系,同時要創新研究方式,注重文獻材料的邊界問題。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