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梁濤:孟子的“夜氣”究竟何意?
    • 來源:
    • 作者:
    • 2023年03月17日
    • 審核:
    • 瀏覽(603)
    • 收藏
    瀏覽字號:

          《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章提到“夜氣”和“平旦之氣”,十分費解,是孟子研究中的疑點和難點。孟子指出,牛山的樹木曾經長得很茂盛,因為人們不斷砍伐,久而久之,就變得光禿禿的。但不能因此認為牛山沒有長過樹木,這不是山的本性,山的本性就是可以長出樹木。人的情況與此類似,孟子說: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鬃釉唬?lsquo;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

      此段難懂,就在于夜氣與平旦之氣。從字面上看,夜氣就是夜晚的氣,平旦之氣就是早晨的氣。但這是什么氣呢?古代哲人言氣,往往與生命活動相關,人活著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可以呼吸、喘氣,就是有一口氣;一旦沒有了氣,生命就結束了。古人說的氣不僅指生理活動,也指人的精神活動,如我們稱贊一個人有骨氣、氣節,說一個人一身正氣,很有氣魄,父母教育子女“人活著就是要爭囗氣”,罵不肖子孫是“不爭氣”,這里的氣已不是生理之氣,而是精神之氣了。同時,古人認為人的生命是上天賦予的,人的生命之氣實際來自天地之氣,這樣天地萬物包括人都統一在氣之中了。古人言氣不做分析,所以顯得含混模糊,籠而統之,什么都可以歸為氣,但實際上什么也沒講清楚。我們今天則不能這樣,需要對氣做些分析。大體而言,我們可以把氣分為物質之氣與精神之氣。物質之氣也稱元氣,古人認為天地是源自于氣,“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淮南子·天文訓》),氣精華的部分向上升形成天,混濁的部分往下降形成地。所以世界的物質基礎就是氣,是元氣。但是氣也有精神的一面,人的精神活動也屬于氣,精神之氣包括血氣、情氣和德氣。其中血氣主要針對人的生理欲望而言,情氣指人的自然情感活動,如郭店竹簡《性自命出》所說的“喜怒哀悲之氣”,德氣則指人的道德情感活動,如馬王堆帛書《五行》篇提到的仁氣、義氣、禮氣。所以在古人看來,人的德性也是一種氣。

      古人論氣有兩種形式,一是從性質、內容上論述氣,如血氣、情氣、德氣;二是從狀態、表現上論述氣,如從一天不同時間的狀態和表現論述氣,《孫子兵法·軍爭》云:“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這里的氣主要是指血氣、情氣,指人的氣勢、氣概、精神狀態。“朝氣”是早晨的氣,一日之計在于晨,休息了一晚上,早晨人的精神狀態是“銳”。我們說朝氣蓬勃,就是表示氣勢旺盛,有一往無前的氣概。“晝氣”是中午的氣,這里的晝指中午,農耕民族有個特點,喜歡睡午覺,所以到了中午的時候,人的精神狀態是“惰”,想要睡覺了。“暮氣”是傍晚的氣,勞累了一天,到了晚上的時候,人的精神狀態是“歸”,想回家了。有學者訓“歸”為衰竭,也通。朝氣、晝氣、暮氣,本意是早晨、中午、晚上的氣,但引申到作戰上,就是指初戰之氣、再戰之氣、衰竭之氣,兩者都可通?!盾姞帯返倪@段材料表明,古人認為一天早、中、晚,人精神狀態變化很大,是不一樣的。了解了這一點,再來看上面的文字就容易理解了。

      孟子認為,人是有仁義之心的,這是孟子性善論的一個重要內容。人們之所以喪失了良心,沒有表現出來,與斧頭砍伐牛山的樹木一樣,不是沒有,而是被戕害掉了。這里的“仁義之心”與“良心”是同一個意思,都是指道德本心。需要解釋的是下面幾句:“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日夜”是偏義詞,偏在夜,指夜里,而不是一天一夜。“息”是滋生、生長之意。孟子論牛山之木時,也說到“是其日夜之所息”,是說夜里樹木長出萌芽,但到了白天卻被牛羊吃掉了,這里則是說仁義之心或良心在夜晚的生長。孟子認為,人的仁義之心、良心也是在不斷地生長,平旦之氣就是仁義之心在清晨的狀態和表現,是一種德氣,可理解為仁氣。所以這里的平旦之氣與《軍爭》的朝氣有所不同,雖然都是指早晨的氣,指人清晨的精神狀態,但《軍爭》的朝氣是就血氣、情氣而言,而平旦之氣則是指良心、仁義之心的活動。經過夜里的生長,到早晨的時候,平旦之氣也就是仁氣有了一定的積累,其表現就是“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這句中的“人”可能有闕文,應作“圣人”或“賢人”,或至少應該這樣理解,而不能理解為一般的人。“幾希”是一點點的意思。孟子是說,早晨的時候,由于我們生長出了平旦之氣或者說仁氣,好惡與圣人相近的就有了那么一點點,意為有了良心或仁義之心的流露。如果說我們的好惡與他人相近的有了一點點,就不通了。有學者注意到這一點,將“幾希”解釋為不遠,認為此句是說其好惡幾乎人人差不多,一樣不通。因為人人的好惡差不多并不能表示其一定是善,也有可能是惡。在儒家這里,好惡是一個中性概念,可善可惡,孔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具有了仁德,其好惡的表現才得當,可能是善。反之,若不具有仁德,其好惡的表現也有可能是惡。所以“與人相近也者幾希”的人只能是圣人或賢人。孟子用幾希說明人的特點,有兩種情況,一是“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講人不同于禽獸的地方,是人之為人之所在。二是“與(圣)人相近者幾希”,是講與圣人相同之處。前者是以禽獸為標準,是低標準;后者是以圣人為標準,是高標準,但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都是說人有良心、仁義之心,有善端??梢姶硕钨M解,除了平旦之氣、夜氣之外,還涉及文字表達的問題。我們學習經典,閱讀古籍,要有文字訓詁的能力,要有文獻學的知識,這樣才能深入典籍之中,理解古人,與古人形成對話。“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則”是然而的意思。“有”通又,不能理解為有沒有的有。雖然早晨我們已生長出平旦之氣,然而白天的所作所為,又將其擾亂、傷害了。“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反復地擾亂,那么夜氣就不能夠保存住,而夜氣不能夠保持住,就離禽獸不遠了。從這一句看,夜氣與平旦之氣是密切相關的,都是就仁義之心而言,都是一種仁氣,指人之為人之所在。沒有了夜氣,人就與禽獸沒有區別了。只不過夜氣是仁義之心在夜晚的表現,平旦之氣是在早晨的表現,但就二者都是德氣或者仁氣而言,則是一致的。所以孟子實際是將一天分為白天和晚上兩個階段,認為在夜晚,人的良心、仁義之心容易得到呈現,適宜德氣——包括夜氣和平旦之氣的生長、培養,而到了白天,人的所作所為又會擾亂了德氣,使人失去了仁義之心。為什么會這樣呢?徐復觀先生對此有過一個分析、說明:“孟子又在《告子上》的‘牛山之木嘗美矣’一章中提出‘平旦之氣’‘夜氣’,以為此是人的善端最易顯露的時候,也是當一個人的生理處于完全休息狀態,欲望因尚未與物相接而未被引起的時候;此時的心,也是擺脫了欲望的裹挾而成為心的直接獨立的活動,這才是心自己的活動;這在孟子便謂之‘本心’。”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151頁)袁保新教授也說:“人心為何會陷溺?從前引章句中,我們發現,與‘其旦晝之所為,有(又)梏亡之矣’有密切的關系。在此,所謂‘旦晝之所為’,應是指人與外在世界的頻繁接觸與交際而言。換言之,在人與世界的頻繁接觸中,外在世界也以各式各樣的聲色之美、財貨之富、聳動著我們的欲望,使我們在頻頻向外索討的盲目追逐中,漸漸背叛了本心良知的召喚。”(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灣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第70頁)所以我們人既有血氣、情氣,也有德氣;有生理欲望,也有良知、善端,但在一天中,其活動和表現是不一樣的,白天人們為生計奔波,忙忙碌碌,紛紛擾擾,陷入各種事物之中,面對的是外部世界的各種誘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所以白天所滋生的是更多血氣、情氣,“是氣也,而反動其心”(《公孫丑上》3.2),這種血氣、情氣反過來擾亂了我們的本心、良心,將其遮蔽、陷溺,使善端無法顯露出來。但是到了晚上,情況則有所不同,忙碌了一天,人們暫時擺脫了物欲的裹挾,不再有名利的攪擾,這時我們的本心、良心就容易呈現出來,所滋生的是德氣、仁氣。夜深人靜時所滋生的,孟子稱為夜氣;早晨起來,神清氣爽,這時滋生的,孟子稱為平旦之氣。不論是夜氣還是平旦之氣,都是本心、良心的活動,是由其滋生的德氣,保存住夜氣,實際也就是保存住我們的本心、良心;而保存不住夜氣,等于失去了本心、良心,就離禽獸不遠了。

      夜氣、平旦之氣只在“牛山之木”章出現過,不是孟子的核心概念,后來影響也不大,但弄清夜氣、平旦之氣的內涵,對理解孟子的氣論尤其是浩然之氣,有一定的幫助。夜氣、平旦之氣之所以沒有產生影響,后來學者也較少提及,除了內容比較費解外,主要是因為孟子沒有將其上升為一種修養方法,而只是作為描述氣之活動的概念。孟子提出夜氣、平旦之氣,主要是為了說明人確有良心、仁義之心的存在,白天由于外界的干擾、影響,我們或許體會不深。但到了夜晚,我們回到本心,從滋生的夜氣以及清晨所滋生的平旦之氣中,就可以真切感受到良心、仁義之心的存在。孟子的修養方法主要是養浩然之氣,浩然之氣較之夜氣、平旦之氣更為重要,更能反映孟子思想的特質,在后世也產生了更大的影響。而養浩然之氣不存在白天與夜晚的差別,相反白天的養氣或許更為重要。不過我們也可以對孟子的夜氣做出重新詮釋,不是根據字面含義將其理解為夜晚的氣,而是看做心靈的本真狀態,看做回歸本心、良心的精神狀態,那么其與浩然之氣就統一了,養浩然之氣實際也就是培養、保存住夜氣。由于白天我們處在與外部世界的交往之中,為了生計四處奔波、追名逐利乃至趨炎附勢,是一種非本真的狀態,這時所產生的血氣、情氣可稱為晝氣。夜氣、晝氣分別指心靈本真與非本真的狀態,而不一定要限定到時間上。養浩然之氣就是喚醒本心、良心,保存住本真的夜氣,用德氣、浩然之氣抗拒非本真的晝氣對本心、善端的侵蝕、陷溺。所以凡有所成就者,都要經歷立志、養氣的過程,能夠與世俗保持一定的距離,無論是面對名利的誘惑、貧窮的磨難,還是權力的脅迫,都不為所動,“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6.2),做到不動心。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免费播放_荡女安然的yin乱生活_日韩免费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在
  •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