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在某些人眼中,做官便是通往金山銀山的康莊大道。恰如社會學家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所說:“權力之所以引誘人,最主要的應當是經濟利益。”受畸形財富觀念影響的貪官污吏,將個人的“升官”與“發財”綁在一起,以傳統文化提倡的“為政以德”作為弄權斂財的遮羞布,成為臺上大談“反腐”,人后大行“貪腐”的“兩面人”。
管子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荀子說,“上好富,則民死利矣”;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唐人廖匡圖說,“名利最為浮世重,古今能有幾人拋”。財富是一個人生存的基本保障,哲學對于人類的生存給予了熱烈的關懷,作為東方哲學的典型代表,儒家對追求物質財富給予充分肯定的同時,也通過道德規范節制人的欲望增長,平衡個體心中“義”和“利”的“中道”。在《文化大觀》雜志主編王慧紅主編的《財富之道儒家說》一書中,新時代儒家學者縱貫古今,從不同的角度“爭鳴”儒家思想中的生財智慧,啟迪領導干部在真正的“財富之道”中找尋“為官之道”。
德便是“得”
“為官發財,應當兩道。”德便是“得”,違背“官德”得來的“不義之財”,終將如浮云般消逝。在《財富之道儒家說》中,《“最為老師”教你化解“性”之“惡”——透過荀子的財富分配方案看財富之道》一文借“叔向賀貧”的故事,闡釋了不符合“德”的“財”終將失去的觀點。韓宣子向叔向傾訴,自己雖有正卿之名,卻沒有足夠的官場交際費與貴族大夫交往。叔向聽后,以晉國歷史上欒氏、郤氏兩大家族的興衰存亡故事,為韓宣子“賀貧”:貧而有德的欒武子憑借德行逢兇化吉,家族平安;窮奢極欲、富而無道的郤氏家族終落得個身死族滅的凄涼下場。荀子講“德必稱位,位必稱祿,祿必稱用”,領導干部因利失德,最終會在大眾的唾棄下失去全部的利益。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的教訓仍舊在當下上演。黨的二十大后,反腐電視專題片《永遠吹沖鋒號》,成為2023年廉政教育的“開年第一課”,其中發人深省的職務犯罪案例引發公眾普遍關注。在該專題片中,江西省政協原黨組成員、副主席肖毅,在“落馬”后懺悔,坦言自己因為扭曲的政績觀,成了撫州人民的罪人。“我要向撫州人民懺悔。”在《財富之道儒家說》的《精神與財富的安頓須用好儒學富礦——儒家財富觀的現代應用與轉化》一文中,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與國學院教授郭齊勇表示:“在古代,對于‘君子’或者官員的要求更高,他們的站位要高,他們在財富的占有方面要更加注意合理合法。”普通人在財富之路上誤入逐利歧途,最終傷人傷己;領導干部被不斷膨脹的權力遮蔽良善的本性,濫用國家公器謀私,誤的是國家和民族的前途,一念之差,悔之晚矣。
撣“思想塵”,破“心中賊”
權力刺激著欲望,腐蝕著信仰,“義”與“利”的抉擇不斷試探著初心的防線。黨風廉政建設中倡導的讓公職人員“不想腐”,便是以“正心”形成的道德自律抵擋外界利益誘惑,從思想的源頭解決貪腐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說:“守住拒腐防變防線,最緊要的是守住內心,從小事小節上守起,正心明道、懷德自重,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以內無妄思保證外無妄動。”“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是明代心學大家王陽明的著名論斷。在《財富之道儒家說》書中,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教授張新民在《求“財”需破心中賊——透過陽明心學看財富人生》一文中談道:“貪污腐敗顯然與動機倫理世界的私欲妄念作祟有關,當然也是不能不以加倍修身的工夫來破除的心中之‘賊’。”廉政建設應雙管齊下,以他律性的民主法治監督制度使官員不敢腐,以道德自律的方式消除腐敗動機,使為官者形成高度自覺的不想腐的精神狀態。
領導干部身處“義”與“利”的懸崖之上,保持“初心”純凈,需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儒家告訴我們,堅持不懈地學習是提高道德修養、撣“思想塵”的最好方式。荀子強調“勸學”的重要意義,認為學習可以改變人性之“惡”,達成“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效果??鬃又鲝?ldquo;學也,祿在其中矣”,持續地學習可以增強領導干部面對金錢誘惑的心理防御能力,掃除思想塵埃,才能收獲更多,行得更遠。
共同富裕:打開“升官發財”的格局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領導干部“升官發財”的著眼點,非是為己,而是為公。為官者所求的“財富之道”不是貪圖私利的“小道”,而是為百姓謀富,即“安天下”“富庶民”的“大道”。在《財富之道儒家說》書中的《財富從何而來,向何處去——從典籍中發現財富智慧與生財之道》一文中,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周桂鈿提出,做官不是致富的道路,為官者的責任是幫助人民發展生產,使民眾在正當經營中發財致富。周桂鈿以公儀休“拔葵去織”的典故,闡釋了為官不與民爭利,“藏富于民”的傳統官德理念,并解讀了儒家以“調均”的方式解決貧富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的大同理想。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并對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作出重要戰略部署。有著正確財富觀念的領導干部,才能帶領民眾在新時代走向共同富裕之路。在《財富之道儒家說》中的《半部<論語>何以“治”天下——源自至圣先師的生財之道》一文中,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授于建福表示,孔子主張“政有使民富”,民眾富足與國家富足乃一體兩面,指出恪守中道是天下百姓富足太平的法寶。領導干部以“中道”平衡心中“義”“利”之爭,對待貧富差距問題,民眾才能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中逐步走向富足,國家共同富裕的理想才會“照進現實”。
《財富之道儒家說》一書,有如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人們對欲望和道德的思索。手握權力的領導干部更容易面對金錢的誘惑,也更應當具備和官位相當的智慧和道德素養。本書一字一句有力敲響了“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警鐘,提醒為官者在財富面前保持清醒,勿忘初心,為民謀富。
作者:王杰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領導干部學國學組委會主任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