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0日,由國際儒學聯合會主辦,國際儒學聯合會學術委員會、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承辦的“青年學術沙龍暨稽古工作坊”成功舉辦。全國政協常委、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王學典;國際儒聯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海明;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副院長王心竹;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哲學系主任劉震;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許家星;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虎群;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悅笛;山西大學教授梅劍華;清華大學副教授、哲學系書記趙金剛;中共中央黨校副教授曹潤青;北外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辦公室主任張凱以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政法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高校的十八位青年學生齊聚一堂,以“心意:當代儒學之思與文明對話”為主題,展開學術交流。
“青年學術沙龍暨稽古工作坊”是由國際儒學聯合會學術委員會發起的第二次青年學術沙龍。“青年學術沙龍”旨在為青年學者搭建儒學研究交流平臺,促進青年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稽古工作坊”則是中國政法大學發起的中國哲學研究生交流平臺。本次“青年學術沙龍”與國際儒學院“稽古工作坊”銜接,旨在共同搭建青年學者儒學研究交流平臺,以中國哲學中的重大話題為主題,采取小型學術沙龍模式,邀請各高校有學術理想抱負、學術功底扎實、學術創新能力強的碩博研究生,圍繞主題進行分享、討論,并由學術界有影響力的學者點評。通過青年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切磋交流,提升青年學者學術能力,進一步弘揚儒學。
會議伊始,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黨委書記王震副教授代表全國政協常委、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王學典主任發言指出,本次會議意義重大。本次會議是青年學術沙龍暨第四期稽古系列中國研究生工作坊,會議著眼于未來人才建設和人才發展,有助于為中國傳統文化領域人才培養工作培根筑基,為中華人文精神的更新探索開拓,守正創新,進一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貢獻力量。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副院長王心竹教授認為,現在面向青年碩士、博士的學術會議并不多,而學術本身是需要代代傳承才能源遠流長的,所以本次的青年學術沙龍非常有意義。青年學生們能夠在這樣的學術交流平臺中相互交流、切磋,聆聽老師們的寶貴意見,這對青年學生的學術提升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海明老師在發言中表示,青年學術沙龍致力于學術的傳承,中國哲學的思想文化以及內在的精神要傳遞下去。本次沙龍的主題是“當代儒學之思與文明對話”,希望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深化儒學研究,推進中西文明對話。沙龍是學生展示和師生交流的平臺,能夠幫助青年學生們迅速成長。
來自首都七所高校的十八位碩博研究生在分組討論中分別分享了自己的論文。青年學者們圍繞本次會議主題,以經典文本為核心,探討了學術史中的一些重要問題。清華大學博士生丁亮皓以今、帛本周易為切入點,對重卦問題進行了再辨析。北京大學博士生王維昊,以朱子《論語集注》“問仁”處的解釋為中心,討論了朱子對“問答異同”的詮釋及其“理一分殊”圖景。北京大學碩士生何波宏討論了孟子論“心”的三重層次。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鄭虹通過分析“本”、“始”的含義,探尋了《禮記》“報本反始”的禮義觀念與意義。清華大學博士生周川雄從如何為政、如何為士的角度,分析了朱子的“高士”理念。中國政法大學碩士生郝志彤從二程和朱熹的詮釋中重新討論了“吾道一以貫之”與“忠恕”的問題。清華大學博士生李昕討論了陽明學中的“無內外”與心物關系。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黃卉探索了白壽彝先生對孔孟哲學的闡發。首都師范大學碩士生劉熠然以儒家祭祀空間中的人鬼關系為切入點,探討了儒家祭祀的宗教性和世俗性。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江佳鳳以《四七理氣往復書》為中心,揭示出李退溪與奇高峰論“惡”之根源的不同旨趣。清華大學博士薛可以利瑪竇與馮從吾為中心,分析了明末耶儒對話中的“人禽之辨”。
部分青年學者還討論了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中共中央黨校博士生胡曉藝以《周易》中的木文化為核心,探尋了更加體現中國哲學特點的研究方法論。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魯龍勝對陳少明教授“做中國哲學”的方法論進行了梳理、總結與討論。中國政法大學博士生李洋以法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問題為視角,探尋了中國傳統思想中荀子對此問題的理解和處理。中央黨校博士生陳玲芬以《周易》離卦為切入點,探討了中華文明的天下觀。
青年學生匯報完自己的論文后,溫海明教授、許家星教授、劉震教授、劉悅笛研究員、梅劍華教授、王心竹教授、李虎群教授、趙金剛副教授、曹潤青副教授對同學們的論文進行了點評。教授們針對匯報中的選題、結構、表述等多方面問題與學生展開了交流,在肯定文章優點的同時,就文章中部分可商榷內容提出了發問,并對可以修改和補充的內容提出了具體的修改意見。同學們在回應老師問題的同時,也謙虛接受了老師的修改意見,并表示會繼續完善自己的論文。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本次“青年學術沙龍暨稽古工作坊”為青年學生們提供了相互交流切磋的機會,以及與本領域內資深學者的交流機會。學者們在相互砥礪的同時,也讓學術在師生之間傳承,對于中國哲學學科的發展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都有重要意義。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