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厚植文化傳承發展之根: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與會者圍繞“如何理解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的內涵”“如何理解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的重大意義”“社會各界特別是學術界、文藝界、傳媒界應當為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承擔什么職責”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朱高磊/攝
此次研討會旨在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戰略部署,倡議社會各界共同致力“提煉展示”相關工作,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力量。
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李國強致辭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關于文化建設的理論。講話對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做出深刻闡釋,既是對中華文化特質、中華文明精神品格的全面把握和科學揭示,也是立足中國式現代化開創新文化的深邃思考和恢弘擘畫,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奠定了堅實思想基礎、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我們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肩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通過豐富價值內涵、完善表達形式、創新傳播方式等,大力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更深入更廣泛地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同頻共振,著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國文化傳媒集團總編輯宋合意致辭表示,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有助于充分彰顯中華民族的文明創造能力,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向世界傳遞中國精神、彰顯中國價值、展現中國力量,推動中華文明更好走向世界。為發揮好文化央企和文化傳媒主陣地的作用,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正在聯合國內外有關機構,積極開展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提煉展示工作,不斷加大對文物、古籍、非遺等的研究與傳播,通過發掘其精髓,提煉其精粹,形塑其標識,有效展示其獨特的價值與文化魅力,并用好新技術、新平臺,多元化、多維化進行創新性傳播。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王巍主持研討會。他表示,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需要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密切合作。希望通過此次研討,歷史考古學界和文旅界能夠加深了解、加強對話,共同做好提煉展示工作,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研討會上,陳秋霖、王震中、卜憲群、朱鳳瀚、張弛、魏堅、韓建業、雷興山、袁廣闊、何駑、徐良高等學者從考古和歷史文化的角度,對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進行闡述。他們認為,中國考古學的百年發展及其成就為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以及早期文化精髓和精神標識提供了大量史料和成果,有助于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有關部署,讓全體中國人理解、認同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進一步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扎實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吳為山、周文彰、馮雙白、陳涌泉、王一川等來自文藝界的專家認為,文物和美術、戲曲、詩詞、舞蹈等藝術形式是守護中華文化根脈的有效載體。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要將文藝資源和歷史資源融會貫通,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展現中華審美風范的同時,挖掘并展示其中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的內容。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今天,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為賡續、發展古老文明提供深厚宏闊的精神支持,向世人展現中華文明的恒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是文化藝術工作者的責任。
研討會由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中國文化傳媒集團主辦。
原文標題: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