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是民族的身份證。文化是人類留給自然界的痕跡;文化是動態的,在變化中有張揚、有碰撞、有博弈;文化是需要傳播的。
梁曉聲先生說:“文化就是根植于內心的修養,無須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余秋雨先生說:“文化是歷史對后人的一種設計,留在我們自己的記憶里,文化的滅亡從失去記憶開始,而激活一種重大文化記憶足以挽救整體生命。”王蒙先生說:“一個民族一旦喪失對本民族的文化崇拜,就沒有了文化根基;一旦喪失對本民族的信念崇拜,就沒有了精神支柱;一旦喪失了對本民族的英雄崇拜,就沒有了國家正義。”
當前在多元文化語境下,西方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造成強大的沖擊。易中天先生就文化與世界對話有過一段發人深思的描述,他說像《千萬次地問》那首歌。鴉片戰爭后,中國大量引進西方科技、思想、制度,尋找自強和現代化道路,那是“千萬里我追尋著你”;而西方并未等量引進中國文化,西方對中國的了解遠不如中國之于西方,那是“可是你卻并不在意”;結果是我們的生活半盤西化,穿西裝、過美國母親節、西方情人節、圣誕節,送巧克力、玫瑰花,喝人頭馬、看阿凡達、逛東南亞,沒有了之乎者也、長袍馬褂,這是“我已經變得不再是我”;但世界并沒有因此變得像中國,就叫“可是你卻依然是你”。當前社會上出現太多四不像的快餐文化和西方節慶文化,一段時間甚至在詩書畫等傳統高雅領域出現比丑、比亂、比無厘頭等惡俗、無底線的文化現象,腐蝕著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我以為經濟全球化的態勢下最能體現國家特色的就是文化,最不能也不應全球化的就是文化。地球文明將趨向求同,文化卻從來也永遠會是存異的。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定包含中華文化的復興,必須有中華文化的自覺。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責任!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中華文化重家國情懷:家庭、家族、國家;重人倫道德、社會責任、終身修為。中華文化對我們的人生信念的深刻影響也形成了中國人的特質。中共二十大將“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作為“推動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輝煌”的重要內容,凸顯了家庭在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中的基石作用。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既是家事,也是國事。
家是母親的“文化場”,家是母親以“文”化“人”的“職業場”。共建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推動千千萬萬家庭以好家風支撐好社風,以小家促大家,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從而提高公民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
傳統節日慶典作為民族的集體文化記憶,是中華文化生活的形態,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組成部分,既需要傳承保持民族性也需要創新體現時代性。推動設立中華母親節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應有之義,有利于中華孝親美德與感恩文化之獨特優勢的永久保留和傳播。設立中華母親節有利于喚醒天下母親的教育擔當,激活兒女的孝道之心,引領青少年從小養成敬老孝親美德,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讓我們共同崇尚母愛、母教、敬母、孝親;堅持倡導:感恩母親重在行動;傳承好家風母親有責;為母善教子為國育良才;社會進步母親先行。堅持學孟母教子、學孟子做人,在全社會營造感恩母親、崇尚母愛、重視母教的良好社會氛圍!讓更多的家庭成為仁愛和諧之家、勤儉清廉之家、禮義忠孝之家、學習健康之家。希望更多的女性成為國家、社會、家庭都需要的、有足夠文化自信的合格“慈母、孝女、賢妻”!
讓我們一道為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倡與議!為選擇傳承宏大的文化記憶踐與行!為給中國人一個自己的母親節鼓與呼!努力做到中國精神、中國形象、中國文化、中國表達!
[注:該文為作者在孟子故里(鄒城)母親文化節上的發言。作者系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農工黨十四屆中央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