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孔子的文明觀
    •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 作者:許春華
    • 2023年09月19日
    • 審核:
    • 瀏覽(766)
    • 收藏
    瀏覽字號:

      歷史上的春秋時代,是中國文明繁盛、轉型的時代,這意味著孔子自始即面對諸種文明形態,既有縱向的三代文明,也有橫向的邦國文明??鬃拥奈拿饔^即體現在如何看待和判定這些文明形態。

      文明損益觀

      對于夏、商、周三代的文明形態,孔子秉持一種“損益”之道。當弟子子張問“十世可知也”時,孔子回答:“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孔子所說的“禮”,已經超越了具體的儀節和禮制,而上升為一種文明意義之“禮”,而“夏禮”“殷禮”“周禮”,即指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明形態。在不同朝代的更迭過程中,不同文明形態之間的損益是一種常態。也許是因為夏、商朝代文獻不足的緣故,“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論語·八佾》)。“文獻”即承載文明的典籍。杞、宋分別為夏人、殷人之后,“夏禮”“殷禮”因為文獻不足,不能窺見其全貌,故只能“言之”卻不能“徵也”。相比而言,夏、商、周三代,孔子更傾心于“周禮”,對于周人文明贊美有加,“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在對“夏禮”“殷禮”損益的基礎上,“周禮”即周人文明已然發生了變革。從表現形態來看,周人文明不僅包括“禮”“樂”文明,亦包括“詩”“書”文明;從內在意涵來看,“德”成為周人文明的核心主題,“德”之觀念遍及周人文明的各個領域,以至于王國維推論:殷周之際政治與文化劇烈變革的結果,是周人“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

      “吾從周”表明孔子對周人文明的推崇;但“從”并非盲目服從、跟隨,表明孔子并未因此失去對文明形態的理性判斷。“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子張所問的是未來如何可知,孔子卻以夏、商、周三代文明的選取擇優過程,歸結出文明形態的“損益”之道。這種“損益”之道,源于孔子對三代文明連續性的理性判定,“百世可知”既是孔子對文明形態變遷的哲學闡釋,也是他對中華文明連續性的一種理論預設。

      文明優先觀

      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禮記·中庸》)不過,即使面對堯舜之圣,孔子也不是頂禮膜拜,而是采取一種非常清醒的理性態度。“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論語·雍也》)子貢認為“博施濟眾”可謂“仁”,孔子認為若果真能如此,則不是止于“仁”的層次,而是達到了“圣”的境地。不過,堯舜并未達到這種境地,“猶病”即有所不足。可見,“圣”的境地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樣需要一種德業升進的工夫?!墩撜Z》最后一篇歷數堯禪讓于舜的告誡,舜禪讓于禹的辭命,孔子所重不是帝位的禪讓,而是“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論語·堯曰》)的憂患意識,是其中“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論語·堯曰》)的代代相沿,它們承載著早期中國的制度文明、政治文明。相比于堯舜帝位禪讓,孔子更注重堯舜創造早期中國文明的歷史功績。

      孔子雖然崇尚周人文明,但他并沒有貶低其他地域、邦國、朝代的文明水平。從歷代王朝的文明成果來看,孔子既看到了其“損益”之處,同時主張平等看待其文明貢獻,“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論語·衛靈公》)。“夏時”“殷輅”“周冕”作為早期中國各個朝代的文明成果,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用,這說明孔子更看重文明的多樣性和原創性?!渡亍窞樗吹壑畼?,《武》乃周人武王之樂,“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 “盡”即“止”“極”之義,舜帝《韶》樂止于“盡善”“盡美”,即道德精神與審美精神的完美統一;而《武》樂雖然屬于周人文明的一部分,“未盡善”即在道德精神上仍有欠缺,未達到既“盡善”亦“盡美”的境地。可見,與朝代更迭相比,孔子更傾向于一種文明優先的價值取向。

      與來自西方周人的文王、武王相比,對于地處東方的殷商遺民及其杰出人物,孔子亦采取“一視同仁”的態度,同樣許以“仁者”“賢者”“逸民”。“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鬃釉唬?lsquo;殷有三仁焉。’”(《論語·微子》)伯夷、叔齊乃東方孤竹君國子,孔子贊之,“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論語·公冶長》)“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論語·微子》)另一處則許之以“賢人”與“仁者”,“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論語·述而》)

      從不同地域的差別來看,孔子亦秉持文明優先的價值取向,“子欲居九夷?;蛟唬?lsquo;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春秋時代,“九夷”臣屬楚、吳、越三國,戰國時代又專屬楚國,其地域處于華夏文明邊緣,“陋”,即文明程度低下,君子象征一種程度更高的文明水平,“居之”即其言行舉止、儀容體態,可有文明同化之功。在回答子張時,“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論語·衛靈公》)蠻,南蠻;貊,北狄。“忠信”“篤敬”乃君子言行的規范要求,孔子認為即使“蠻貊之邦”,亦應追求養成“言忠信”“行篤敬”的品質與人格,達到華夏文明對君子言行的品質要求??鬃舆@種“文明優先”的價值取向,是對圣賢人物、王朝更迭、地域差別、種族之別的超越,昭示出一種注重多樣性、包容性、豐富性的文明取向。

      “仁”的文明維度

      春秋時代的魯國,雖然政治、經濟實力不能與春秋五霸比肩,但它是一個文明中心。這一點可從兩處文獻佐證,一是《左傳·昭公二年》,晉國韓宣子到訪魯國,發出感嘆:“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二是《史記·魯世家》載,“魯有天子禮樂者,以褒周公之德也”,這使魯國成為宗周文明的“中心之中心”。相比于齊桓公、晉文公等諸侯對其他弱小邦國的“霸道”,孔子主張“懷柔”“教化”的邦交戰略。魯國季氏將征討顓臾,顓臾乃魯國附庸小邦,季氏欲取為己有??鬃诱J為顓臾乃先王封國,不可伐;其地在魯國邦域之中,亦不必伐??鬃拥茏尤角蟛坏珵榧臼暇蹟?,而且與季氏共謀,孔子對冉求說:“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孔子回答哀公問政時,認為治理天下之道有“九經”,其中“柔遠人也”“懷諸侯也”列于最終,“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可見,“修文德”“柔遠人”,乃孔子一貫肯定的邦交戰略。

      對于這一點,恐怕孔子對于管仲的評價最為突出。子路、子貢對于管仲頗有微詞,“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論語·憲問》)“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論語·憲問》)子路以“未仁乎”,子貢以“非仁者”評判管仲,孔子卻以“如其仁!如其仁!”評斷管仲。

      孔子反復向弟子們陳明立場的深意何在?春秋時代,管仲是較早意識到“夷”“夏”之別的思想者?!蹲髠?middot;閔公元年》載:“管敬仲(管仲)言于齊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厭”即滿足,“親昵”即同一。閔公元年,北狄伐邢,次年入衛,齊桓公救邢、存衛,助推齊國霸業興起,這一時期正值“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公羊傳·僖公十年》)的危亡之際。“諸夏”指華夏文明,管仲主張維系華夏文明秩序??鬃硬⑽匆匀粘I畹男《Y小節評價管仲,而是站在華夏文明高度,充分肯定了管仲對于華夏文明的歷史功績。第一,“被發左衽”乃夷狄之俗,是一種與文明相對的蠻族生活方式,“微管仲”是一句假設句式,指管仲維系了華夏文明的純粹性;第二,“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指管仲維護了華夏文明的統一性;第三,“民到于今受其賜”,孔子贊許管仲對華夏文明的匡正之功,使華夏文明能夠利澤天下百姓。這就是孔子“如其仁”的思想深意,“仁”亦由此獲得了一種“文明”維度。

      孔子一生顛沛流離,但他心心念念的是傳承華夏文明的神圣使命。“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只要華夏文明的脈系猶存,只要“天”之“未喪斯文”,孔子就始終不耽忘自己的神圣使命,這就是孔子對華夏文明傳承的自覺意識與擔當精神。

      (作者系河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免费播放_荡女安然的yin乱生活_日韩免费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在
  •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