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吳耀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文脈”
    • 來源:學習時報
    • 作者:
    • 2023年10月24日
    • 審核:
    • 瀏覽(367)
    • 收藏
    瀏覽字號:

      文脈,原義指文章的脈絡,引申為文化的根脈和血脈,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基因、精神命脈的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脈的重要論述,對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有著重大指導意義。

      2013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強調,傳承文化不是要簡單復古,城市建設會不斷融入現代元素,但必須同步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2015年1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疾鞎r強調,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

      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關鍵,文化更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歷史文脈作為城市外在形象和精神氣質的有機統一,凝結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積淀,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志。在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傳承城市歷史文脈,加強對城市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的規劃和管控,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杜絕“拆真古跡、建假古董”等割斷歷史文脈的蠢事發生。

      2014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工作時強調,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職責,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2017年7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對鼓浪嶼申遺成功作出重要指示中強調,申遺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要總結成功經驗,借鑒國際理念,健全長效機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文化遺產是祖先留下的寶貴資源,承載悠久文明,傳承歷史文脈,維系民族精神,在文明傳承和根脈延續中發揮重要作用。歷史文化遺產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后人,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性。傳承歷史文脈就要本著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精神,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堅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增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敬畏之心,切實加大保護力度,并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研究和合理利用,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

      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強調,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震古爍今的偉大事業,需要堅忍不拔的偉大精神,也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文化關乎國本、國運,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藝既能反映時代風貌,又能引領風氣之先。文脈同國脈相連,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牢記舉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園的當代中國文藝崇高使命,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深刻把握民族復興的時代主題,把文藝創造寫到民族復興的歷史上、寫在人民奮斗的征程中,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2020年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強調,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江河萬古奔流,文脈生生不息。千百年來,母親河黃河、長江,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并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和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志。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是傳播文化經典、增強文化認同、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2021年9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省綏德縣考察時強調,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民間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承載著文明的信息、流淌著文化的血脈、傳承著民族的智慧。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一寶貴財富,就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做到整體性保護與活態傳承,讓民間藝術綻放絢爛光彩。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2023年9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浙江要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積極探索。要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賡續歷史文脈,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重要指示明確提出“七個著力”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歷史文脈是國家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是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基礎,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和依據。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又需要順應時勢、推陳出新。新的起點上更好擔負新的文化使命,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就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充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免费播放_荡女安然的yin乱生活_日韩免费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在
  •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