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陳玉棟:《論語·鄉黨》“色斯舉矣”章解析
    • 來源:德州學院學報
    • 作者:陳玉棟
    • 2023年11月08日
    • 審核:
    • 瀏覽(581)
    • 收藏
    瀏覽字號:

      摘要:學界對《論語·鄉黨》“色斯舉矣”章理解歷來存在較大分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關鍵字解讀,二是對章節所表達的意蘊,三是本章與整體之間的聯系。本文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和方法,以問題為導向,從對文中關鍵字的分析入手,科學梳理章節的準確意涵,系統闡釋本章與《鄉黨》篇及全文之間的邏輯關系,對“色斯舉矣”章予以全新解析。

      關鍵詞:《論語》;《鄉黨》;色斯舉矣;解析

      一、學界目前的爭議

      《論語·鄉黨》的最后一章是這樣的:“色斯舉矣,翔而后集。:‘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章內容雖然寥寥數語,但學界對本章的理解歷來存在較大的分歧,至今仍缺少權威性的定論。相比而言,具有代表性的解釋有以下幾種。錢穆先生將此章解釋為:“只見人們有少許顏色不善,便一舉身飛了。在空中回翔再四,瞻視詳審,才再飛下安集。先生說:‘不見山梁上那雌雉嗎!它也懂得時宜呀!它也懂得時宜呀!’子路聽了,起敬拱手,那雌雉轉睛三驚視,張翅飛去了。”這種解釋能夠基本展現當時的場景,但對整個章節的主旨表達不夠明晰。楊伯峻先生將此章解釋為:“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見幾只野雞??鬃拥哪樕粍?,野雞便飛向天空,盤旋一陣,又都停在一處??鬃拥溃?lsquo;這些山梁上的雌雉,得其時呀!得其時呀!’子路向它們拱拱手,它們振一振翅膀飛去了。”同時指出,這段文字很費解,自古以來就沒有滿意的解釋,很多人疑它有脫誤。這種解釋雖然得到學界普遍認可,但是對“色斯舉矣”、“得其時”、“三嗅而作”等關鍵知識點并沒有做出明確的解釋,同時也沒有闡明本章前后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楊朝明先生的解釋是這樣的:“孔子與弟子子路一起走在山間,一群雌雉被驚嚇得飛了起來,在空中盤旋了一陣又停落在樹上??鬃诱f:‘山梁上的這些雌雉,得其時呀!得其時呀!’子路朝它們拱拱手,那群雌雉振振翅膀飛走了。”這種解釋較前者通俗、客觀,但同樣對于“三嗅而作”等關鍵點的解釋不盡合理。

      還有學者將“山梁雌雉”解釋為“山間橋上嬉戲玩耍的雌雉”。當然也有學者將“色斯舉矣”章理解為“記載的不是孔子贊雌雉得時而子路誤解其意,而是孔子贊山梁雌雉為時物,子路以雉為贄獻于孔子而孔子鄭重接受的情節。”上述兩種解釋的合理性同樣值得推敲與考證。綜合來看,學界至今對于本章內容還缺乏相對中肯的解讀。

      二、問題的提出及分析

      對于學界以往的解釋,我們不妨要問這樣幾個問題:第一,“色斯舉”的確切含義是什么?第二,為什么要“翔而后集”?第三,“山梁雌雉”確切解釋是什么?第四,孔子所說的“時哉”具體指向是什么第五,子路為什么會“共之”?“共之”的對象是誰?第六,“三嗅而作”到底是怎么回事兒?第七,本章內容所產生的場景又是什么?只要厘清上述幾個相關概念的確切意涵以及他們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本章的正確解讀也就會順理成章地呈現在大家面前。下面我們從對文中的關鍵字以及語句的前后邏輯關系分析入手,逐一闡釋上述問題。

      第一個問題,“色斯舉”的確切含義是什么?的意思有以下幾種①顏色;②臉上表現的神情;神色;③種類;④情景;景象;⑤物品的質量;⑥指婦女美貌;⑦色欲;⑧姓氏;⑨(shǎi)掉色,色子。“舉”的意思有以下幾種①往上托;往上伸;②舉動;③興起;起;④養育;生(孩子);⑤推選;選舉;⑥指古代科舉的“舉人”;⑦提出;⑧全;⑨姓氏。根據本章內容,“色”應該解釋為“臉上表現的神情;神色。”這里首先需要討論一下“色”的主體問題。有學者認為將“色”解釋為“見顏色不善則去之”,將“色”的主體指向人,將“色”解釋為“人的面部表情”。也有學者認為“色斯舉矣”是“人的行為”,將其解釋為孔子把“臉仰起來了”,將“色”的主體更為具體地指向孔子。也有學者認為“色斯舉矣”之“色”本當作“?”,“驚駭”、“恐怖”之義。由于?、色同音,抄寫者以同音假借,故作“色”。假借的時間應當不晚于東漢即《論衡》成書或馬融注《論語》。這種解釋顯然并沒有指明“色”的主體。還有學者認為“色”指雉之驚色。那么“色”的主體到底是誰呢?結合后邊的“翔而后集”,“色”的主體應該確認為雉雞,而不是孔子。如果主體是孔子的的話,則“色”與后邊的“翔而后集”沒有必然聯系,會導致“色斯舉矣”與“翔而后集”形成兩個相對孤立的事件。

      接下來再討論一下“舉”的含義問題。大部分學者將“舉”解釋為“飛去”?!秴问洗呵?/span>·審應》中指出:“孔思對曰:‘該文君自由鳥也,駭則舉。’”如果將“舉”解釋為“飛”這一行為的話,與下面的“翔而后集”中的“翔”形成語義表達上的重復。事實上,“舉”應該取“全”的意思,解釋為“全部,都,一起”,表現出雉雞行為的一致性。因此,“色斯舉矣”應該解釋為“(雉雞)全都顯示出驚恐的神色”。

      第二個問題,為什么要“翔而后集”?學界對于“翔而后集”的解釋爭議不大,主要集中在雉雞能不能盤旋和飛翔的問題,但這并不是本章的關鍵。“翔而后集是在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場景,也并不僅限于雉雞這一種鳥類。尤其是在夏收或秋收之后的場院里,人們會經常見到成群結隊的麻雀或鴿子覓食。當有人經過的時候,它們會因為受到驚嚇而一起飛向遠處,飛過一段距離之后又接著落下來繼續覓食。這里雉雞的“翔而后集”與麻雀、鴿子的反應一樣。“色斯舉矣,翔而后集”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能夠完整地展現一種場景。因為雉雞意識到了潛在的危險,所以采取了主動的規避行為,待飛行一段距離、認為安全之后,就會重新落下來聚集在一起。“色斯舉矣”主要表現雉雞行為的趨同性和一致性,“翔而后集”則表明雉雞規避風險和確認安全之后的整個行為過程。

      第三個問題,“山梁雌雉”確切解釋是什么?“山梁”并非所謂的“山澗橋上”,也非“山澗中橋”,而就是平常說的山梁,不應該存在歧義。在本文,“山梁”只是提供了一個場景,對于內容的描述起到一定的鋪墊作用。本句最為根本的應該是對“雌”的解釋,這同樣也是正確理解本章內容的關鍵所在。絕大多數學者將本句中的“雌雉”解釋為“母的雉雞”,認為“雌雉”沒有發揮的余地,就是母野雞或母山雞。是不是真的沒有其他解釋呢?答案是否定的。據相關資料記載:雉雞腳強健,善于奔跑,特別是在灌叢中奔走極快,也善于藏匿。在迫不得已時才起飛。飛行速度較快,也很有力,但一般飛行不持久,飛行距離不大,常成拋物線式的飛行,落地前滑翔。落地后又急速在灌木叢和草叢中奔跑竄行和藏匿。秋季常集成幾只至10多只的小群進到農田、林緣和村莊附近活動和覓食。由此可以看出,雉雞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習性就是善于在灌木叢或草叢中藏匿,而這一特性就是所謂的“雌伏”,解釋為“隱藏起來”。因此,這里的“雌”不應該解釋為屬性詞,“雌雉”也不應該解釋為“雌性的雉雞”,而是應該解釋為“隱藏起來的雉雞”。同樣的,如果將“雌雉”解釋為母雉雞的話,那么另外一個問題又出現了,為什么山梁上都是單一性別的雉雞呢?顯然這種解釋不符合常理,也經不住推敲。

      第四個問題,孔子所說的“時哉”具體指向是什么?錢穆先生認為:“雖雉之微,尚能知時,在此僻所,逍遙自得,嘆人或不能也。”而現實生活中,自得其樂,悠然逍遙的人大有人在,哪有“人或不能”的情況呢?楊朝明先生則認為:“在孔子那里,‘時’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孔子談到‘時’的思想,并以之教導子路,非常合情合理。這里的‘時’與‘學而時習之’中的‘時’意思相同。”嚴格地講,這種解釋也不太貼切。“學而時習之”中的“時”其指向相對更加寬泛一些,而這里的“時”是在一種特定的環境下提出的,其指向要更加狹隘或精準。也有學者將“時”解釋為“識時務”,但具體指向是什么卻語焉不詳。還有學者認為,孔子的“時哉時哉”是個雙關語。字面意思是山梁雌雉是可以食用的時候了,言外之意則是現在可以收子路為弟子了。但是孔子與子路的這次郊游到底是發生在子路拜師之前還是拜師之后,根本無法考證,那么如何認定“時哉時哉”是一語雙關呢?當然也有學者將“時”解釋為“時令”,認為“山梁上的雌雉,時令到了(交尾期到了)”,這種解釋與現實情況存在較大的偏差。文中并沒有相關季節的描述,何以認定到了雌雉交尾的時間呢?客觀地講,如果文中沒有任何時間或者其他限制性條件作為語言背景的話,那么我們認為這種描述是在闡釋一種比較普遍性的道理比較符合常理。因此,將“時哉時哉”解釋為“雉雞交尾期”同樣并不中肯。上述解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沒有結合上下文內容及其邏輯關系來解讀。

      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給出的解釋,“的解釋有以下幾種:①指比較長的一段時間;②規定的時候;某個時候;③季節;④當前;現在;⑤時俗;時尚;⑥時辰;⑦計時的單位;小時;⑧時機;⑨時常;⑩重復使用;有時候等。結合前后文的邏輯關系,在文中,“時”取“時機”的意思,解釋為“審時度勢”比較恰當。為什么孔子認為雉雞能夠做到審時度勢呢?這與雉雞的生活習性有關。出于生存的本能,雉雞始終對周圍有可能產生的危險保持高度的警惕。孔子一行過雉雞躲藏的地方時,無意之中接近了雉雞。雉雞并不知道對方是否會傷害,但是出于本能,在不能排除自身危險的情況下,選擇了集中逃離。并且在飛行了一段距離認為安全后又聚集在一起。這就足以說明雉雞具備審時度勢的意識和能力。子路到底領悟到了什么?事實上,子路所領悟到的正是孔子說的“連這些雉雞都懂得審時度勢”,言下之意就是當下的很多人還不懂得如何審時度勢,確保自身安全。同時可以看出,“時哉時哉”的行為主體仍然是那些“雉雞”。

      第五個問題,子路為什么會“共之”?“共之”的對象是誰?文中子路行拱手禮的對象無非就是兩個一個是孔子,二是那群雉雞。錢穆先生認為“子路聞孔子贊嘆雌雉(原文中為‘此雉’),竦手上拱作敬意”。同樣也有學者認為“子路朝它們拱拱手”,或“子路向他們拱拱手”。還有學者將“共之”解釋為“兩手五指叉開相對擬捕捉狀”,認為“共之”并非向孔子或者雉雞拱手,而是擺出一種抓雉雞的手勢。按照這種解釋,本章內容將失去其應有的整體性。更有學者將“子路共之”解釋為“子路共同舞蹈,反復做著低頭覓食和昂首挺胸的舞蹈動作”。我們不禁會問,子路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即使是“雉雞到了交尾期”,子路與雉雞共舞又有什么實際意義呢?顯然這種解釋更不符合邏輯。

      通過上述分析,如果結合上下文的內容來看,子路向雉雞拱手的可能性不大。由此可以判斷,“子路共之”是子路對孔子拱手行禮。因為子路在聽了孔子說的“山梁雌雉,時哉時哉!”之后,深受啟發,這才是子路向孔子拱手行禮的原因所在。客觀地講,子路“共之”與“三嗅而作”是一套完整的連貫性動作。由此對孔子行拱手禮是合乎邏輯的,子路“共之”的對象是孔子,而不是那些雉雞。

      第六個問題,“三嗅而作”到底是怎么回事兒?楊伯峻先生認為“嗅狊(),張兩翅之貌。”將“三嗅而作”解釋為“他們又振一振翅膀飛去了。”商承祚則將“三嗅而作”解釋為:“子路以為孔子想吃野味時菜,事后將山雞捕殺供膳。孔子知子路錯會己意,既不便說明只好向這碗野雞聞了三聞,離座而去。”陸巖軍先生將本章解釋為“(衛靈公)抬頭看飛鳥(而故意冷落孔子),(那些鳥)盤旋一陣后落在樹上。(孔子感慨地)說‘這些山間的野雞很得時機?。ǘ覅s時運不濟)。’(這時站在旁邊的)子路也感慨地應和起來。(孔子見衛靈公無意重用自己)便連嘆幾口氣,與子路離開了。”認為“三嗅而作”是孔子在嘆氣。上述解釋主觀臆斷的成分居多,并沒有從根本上對“三嗅而作”的本質進行有效剖析。

      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給出的解釋,嗅:用鼻子辨別氣味;聞。在本章可以解釋為深深地吸氣”。而“有以下幾種解釋:起;振作;②做某事;從事某種活動;③寫作;④作品;⑤裝;裝模作樣;⑥當成;作為;⑦寫成;寫為;⑧發作;⑨同“做”。比較而言,符合本章語境的只有第一種解釋“振作”。另外,本章中的“三”并非實指“三次”,而是泛指,解釋為“多次,幾次”。由此,“三嗅而作”應該解釋為“深深地吸了幾口氣,面部表情也隨之振作”。至于引起子路這一系列反應的原因,就在于孔子對雉雞“時哉時哉”評價,子路好像恍然大悟,從孔子的評價中似乎明白了更深層次的道理,不由自主地深深地吸了幾口氣。子路所明白的道理是什么呢?接下來還會予以細致地分析。

      第七個問題,本章內容所產生的場景又是什么?結合前文內容,大致情況可以描述:“孔子與子路一起在山間小路徜徉,忽然看見雌伏在樹叢之中的雉雞。此時這些雉雞也看到有人靠近,以為要抓它們,意識到了潛在的風險,全都表現出驚恐的神色。為防止被抓,就齊刷刷地像天上飛去。在飛行了一段距離、確認安全之后,又紛紛落下聚集在一起。于是就有了孔子與子路之間的師生對話,子路貌似深受啟發,深深地吸了幾口氣,面露喜色,并向孔子拱手致意,對孔子的指導與點撥表示感謝。”

      三、本章的系統解讀

      在回答了上述問題之后,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孔子的“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具體寓意是否如本文分析的那樣呢?子路真的是因為感覺到恍然大悟而對孔子表示感謝嗎?進一步說明這一點,這需要從《鄉黨》篇的整體內容談起。

      《鄉黨》篇主要闡述了孔子在言行舉止、飲食起居、著裝規范、乘車安全、待人接物等不同場合或層面所遵從的規矩,既出于禮制規范的考量,符合辯證思想的要求,對人們的行為做出了規范性的要求。對于這些要求,很多人是持排斥態度的,不愿意受到規范和約束,完全沒有意識到不遵守這種禮制規范將會小到對自身安全,大到對社會的和諧穩定形成潛在的危險??鬃油ㄟ^自身的舉止向大家出示范,讓大家時時、事事、處處都要注意講規矩。例如“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均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在語言方面,如果不充分考慮到所處的客觀環境,則容易招致不必要的誤解和非議。又如“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在處理社會或外交事務時如果出現違禮或失禮之處,容易導致自身甚至是所代表國家的形象受損。尤其是在“色斯舉矣”章的前一章提到“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目的在于向人們指出:坐車出行時,如果不遵守相應的規矩,則有可能產生嚴重的后果。遵從禮制的規范和要求,就像出行乘車一樣,可以有效規避潛在的風險。上述內容看起來是有些繁文縟節、事無巨細,而事實上是要求人們時刻對潛在的危險保持必要的警惕,通過規范自身的行為,在客觀上起到規避各種潛在風險的作用。這些躲在山梁樹窠或者野草里的雉雞都能夠做到審時度勢,遇到潛在危險時一飛而起,確認安全后又落在一起。而相比之下,現在大部分人還不如這些山梁雌雉,沒有充分理解禮制規范的重要作用,更沒有做到從善如流。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章從整體上這樣解讀比較通俗易懂且符合基本邏輯:孔子和子路在雜草叢生的山林間行走時,一群原本藏在樹窠或野草中的雉雞見到他們,忽然全部驚恐地向天上飛去。在飛行了一段距離、認為安全后落到了遠處,又重新聚集在一起??鬃佑|景生情地說:“連這些雉雞都懂得審時度勢??!連這些雉雞都懂得審時度勢??!”孔子如此評價雉雞,子路有所頓悟,此時猶如醍醐灌頂,充分領悟到了孔子評價雉雞‘時哉時哉’的真正意圖。子路不由自主、深深地吸了幾口氣,隨即神態為之振作,并向向孔子拱手行禮,表示出由衷的敬意。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免费播放_荡女安然的yin乱生活_日韩免费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在
  •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