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劉 雨,柴文華:略論張岱年先生對“氣學”的梳理和轉化
    • 來源:
    • 作者:
    • 2023年11月09日
    • 審核:
    • 瀏覽(861)
    • 收藏
    瀏覽字號:

           按語:柴文華教授是當代著名中國哲學史家。他指導學生寫作的該篇論文,比較翔實地論述張岱年先生對于中國古代氣學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國古代唯物論的形態、氣學的演化進程和主要形態、氣學的現代轉化等問題。張岱年先生在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重大創新,是在“理學”“心學”之外獨立標舉“氣學”,開創宋明理學三系說。一方面,中國古代氣學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思想基礎;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在實踐論的基礎上重新思考中國古代哲學,為當代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提供更為充實的思想資源。

                   ——北京語言大學中國文化綜合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哲學史學會張岱年學術思想研究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杜運輝 博士

     

           關鍵詞:張岱年;“氣”;“氣學”;唯物論

           摘  要:“氣學”始于張載,王廷相、王夫之、戴震等以繼之,以“問題”為導向的“氣學”與“心學”“理學”較之,并沒有明顯的、自覺性的傳承脈絡,致使近代一些學者僅將宋明道學分為兩派,即“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張岱年先生在其兄張申府先生學術的影響下,明確將宋明哲學劃分為“理”“心”“氣”三系。他通過梳理古代唯物主義,將“氣學”分為“自然論”“唯有論”“唯氣論”三大主要形態,并肯定了“氣學”的重要地位;以宋代為界,張載是把“氣論”向“氣學”轉折的重要人物,完善了“氣學”的傳承脈絡;張岱年以傳統“氣學”為基,將唯物論哲學與傳統“氣學”相結合,為其賦予現代含義,力圖開辟中國傳統哲學現代轉化的另一條路向。

    “氣”之觀念,古老而深蘊,亦有發展演變之過程?!秶Z·周語》中的“天地之氣”、春秋時代的“六氣”、孟子的“浩然之氣”、《管子》中的“精氣”等,雖在各朝代均被提及,但含義卻不盡相同,故在本體論層面上未形成系統的論證。直至北宋,在承繼古典“氣學”,排斥“佛”“道”本體論思想的基礎上,張載以“天人-氣”的氣本論著書立說,這“表明古典氣學已趨近內涵的思辨性和邏輯的周密性”[1]。張岱年先生曾不止一次強調:“唯氣的本根論之大成者,是北宋張橫渠(載)。張子認為氣是最根本的,氣即是道、非別有道。”[2]76再加之早年間受其兄張申府的陶染,故醉心于孔子、羅素、列寧思想的研究,并試圖將其三流合一,綜合“仁”“邏輯分析方法”和“唯物辯證法”之道,闡釋中國哲學未來之走向。張岱年先生既不贊成“全盤西化論”,也反對文化保守主義,提倡發揚中國固有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優良傳統,創“新唯物論”之大局。而“氣學”便是張岱年先生所關注的首要對象,“唯物論”與“氣學”的碰撞,使得張岱年先生對“氣學”的傳承脈絡格外看重。他梳理古代唯物論的脈絡,闡釋張載哲學的歷史定位,也論述了“唯氣”向“唯物”的轉化。

    一、唯物論的古代形態

    張岱年先生認為,在古代哲學中,“氣”論是以物的范疇解說一切本根論的唯物主義學說?!秶Z·周語》中記載周太史伯陽父的言論包含對“氣學”的最初洞見:“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從其具有約束力而言,伯陽父眼中的“氣”可看作秩序之氣,并以“陽伏陰迫”的相互對立來解釋天地間運動變化的過程,亦可看作矛盾對立之“氣”,其中閃爍著唯物主義的光點。但被原始宗教所統治的周初又怎會誕生唯物主義的種子呢?張岱年先生認為:“中國古代唯物論起于對天地鬼神的懷疑。”[3]132換言之,人的“自覺性”精神的出現促使了古代“唯物論”的興起。另外,原始宗教與人文精神的反省更是息息相關。徐復觀先生亦曾在《中國人性論史》中指出:“中國的人性論,發生于人文精神進一步的反省。……人類文化,都是從宗教開始,中國也不例外。”[4]從此意義而言,中國的原始宗教更似于一把“雙刃劍”,雖包含著由天災人禍所導致的恐怖情緒以及對原始性神秘之力的歸依,但也在無形之中促進了人們的自覺意識,進而為古代唯物主義的產生開辟了道路??傊?,順著人—原始宗教—人文精神的順序來尋找古代唯物論的發展源頭才是張先生所推崇的合理之法。張岱年先生認為,中國古代哲學有著悠久的唯物論系統,而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由于其概念范圍的不同而各有其特定的理論形態。

    (一)“自然論”

    張岱年先生認為,“自然論”是中國古代唯物主義的首要理論形態。隨著古代宗教的漸落,人們逐漸對天命天意產生懷疑,天也由神的意志轉化為道德法則。而將天解釋為自然性的生成與創造并賦予其新的解釋,當屬老子。張岱年先生曾指出:“老子否定了上帝的崇高地位,應該承認老子的自然論具有唯物主義的意義。”[3]133雖然當時學術界對于老子哲學究竟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存在嚴重的分歧,但張岱年先生認為老子“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道,并非僅是“無”的代名詞,而是存在與虛無的統一體;并非“非物質性的絕對”,而是“非個體性的”,即沒有特殊規定性的客觀實在。如果硬是究極老子自然觀的貢獻,那么可以說老子哲學為唯心主義開辟道路的同時,也為唯物主義開拓了途徑。因此,將老子視為唯物主義發展史上的“奠基人”并不過分。漢代王充就是發揮了老子“自然”的觀點,將元氣論與自然感應緊密結合,提出了以“元氣”為本源的自然論。

    (二)“唯有論”

    “唯有論”是古代唯物論的重要理論形態之一。張岱年先生雖未對“唯有論”進行詳細的介紹,但也表達了“唯有論”作為古代唯物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具有重要地位的觀點。張岱年先生認為:“唯有論,是唯物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3]135裴頠著《崇有論》的目的在于反駁何晏、王弼承繼老子學說所衍生出的“貴無論”,從而表達“有”是自生,并非從“無”所生,而“無”是“有之所謂遺者也”的觀點。而“無”與“有”的對立,所呈現出的唯物主義形態被張岱年先生所關注,更是以本體論的角度納入古代唯物主義學說之中??梢钥闯觯瑥堘纺晗壬?ldquo;唯有論”與老子的“道”相關聯,從批判的角度來講,“唯有論”亦可以看作是“自然論”的接續。以至于張載、王夫之等人均推崇裴頠“唯有論”之觀點,并未接納王弼“以無為本”的本體論思想。而在此基礎上,張載、王夫之等人對“氣”的重視,成為先生所關注的重要對象。

    (三)“唯氣論”

    “唯氣論”是古代唯物論的最重要理論形態。關于“唯氣論”的命題,《莊子·知北游》曾云:“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將人之生死歸結為氣之聚散,視氣為構成人身體的質料,這是明確的“唯氣論”命題。張岱年先生指出:“宋以后哲學中,唯物論表現為唯氣論,唯氣論成立于張載。……到清代,唯氣論的潮流乃一發而不可遏。”[5]272由此可以看出,張岱年先生將張載視為“氣本論”的集大成者。并再三強調,張載的“氣”以內在矛盾、運動變化為特征區別于宋代以前關于“氣”的論說。并在《堅持唯物論,發展唯物論》一文中提及:“我們所要堅持的是辯證的唯物論,而不是機械的唯物論。”[6]可見,張岱年先生之所以強調張載“氣”的“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的辯證運動觀點,與其早年把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作為研究對象,并把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作為發展對象是密不可分的。此外,張岱年先生將明代羅欽順、王廷相,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以及清初的戴震等都視為張載后學的“唯氣派”,這無疑是在為“唯氣論”者在“唯心派”與“唯理派”之間爭取一席之地。

    綜上是張岱年先生從本體論層面對古代唯物主義的論述,而在認識論層面上亦有言表??鬃拥?ldquo;下學而上達”、墨子的“天志”、荀子的“天行有常”、《管子》的“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的自然法則以及王夫之、顏元所宣揚的“行在知先”均被張岱年先生視為具有唯物主義認識論傾向的理論。但需要指明的是,張岱年先生不止一次地強調,“氣”乃唯物主義的基本范疇,唯氣就是唯物,至清代以后,“唯氣論”的發展潮流可謂一發不可收。張岱年先生對古代唯物主義即“氣”的理論形態的闡論,凸顯了“氣學”在古代哲學中的獨特地位。

    二、古代“氣學”的演化

    張岱年先生以“哲學問題”為引,明確將宋明理學分為三系:“自宋至清的哲學思想,可以說有三個主要潮流,一是唯理論,即程朱理學;二是唯心論,即陸王心學;三是唯氣論,即張載、王廷相、王夫之以及顏元、戴震的學說。”[7]李存山先生曾評價說,張先生明確將宋明理學分為“理、心、氣”三系,從中國哲學史的角度來看,是一個重要創獲。張岱年先生以宋代為界,梳理了古代“氣學”的演化。

    (一)宋以前的“氣”論

    西周至唐之“氣”,字同而義異。首先,張岱年先生認為孟子所謂的“浩然之氣”雖頗為難解,但從其宣稱“氣,體之充也”中可以看出,其與《管子·樞言篇》中的“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以及《心術篇》“氣者身之充也”中的“氣”論觀同義,均是指構成身體的“質料”,甚至可以理解為生命的源泉。此外,張先生還將荀子的“水火有氣”(《荀子·王制》)、王充的“天地合氣,萬物自生”(《論衡·自然》)的自然觀也歸為此類。其次,張岱年先生還從孟子的“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孟子·公孫丑上》)以及莊子《人間世》篇中的“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得出“氣”另外之義,即屬身與心相對之氣。再次,張岱年先生認為氣乃占空間、具廣袤之征。其根據主要來自《淮南子·天文訓》中的“道始于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最后,氣乃無形而可見之氣。從《易緯·乾鑿度》中的“夫有形者生于無形,乾坤安從生?……氣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渾淪,言萬物相混沌而未相離”、許慎的“氣,云氣也”“云,山川氣也”“昊,春為昊天,元氣昊昊”(《說文解字》),以及何休《公羊傳解詁》中的“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便可得到說明。此外,對于一些實難考定之“氣”,張岱年先生并未進行過多的提及??梢?,宋以前關于“氣”的論說雖眾說紛紜,卻是片面的、不成系統的,而張岱年先生之所以對其進行分門別類的原因就在于,勾勒古代“氣”論的悠久歷史,并從“唯物論”的視域借“氣學”在古代哲學中的獨特地位來談中國哲學之未來發展,這亦可以看作是以中國古代思想家關于宇宙人生的思想為理論基礎,為中國哲學謀發展謀創造的詮釋。

    (二)宋以后的“氣學”

    “北宋是元氣論發展的重要時期”[8],張岱年先生曾再三強調:“到宋代,氣學觀念有了新的發展,張載提出了氣的較詳理論。”[9]487張岱年先生不僅認為“氣學”觀念至宋以后呈現出全新的面貌,而且也肯定了張載位置的重要性。首先,張岱年先生認為:張載的“虛空即氣”“知太虛即氣則無無”的命題否定了王弼、何晏“以無為本”的觀點,肯定了物質世界均以自身為基,并非無物質性東西的存在,這便是從本體論層面將張載的“氣一元論”提升至“關于世界物質性學說”的高度。其次,張岱年先生認為張載“氣學”的另一貢獻在于,將氣歸為“運動變化之氣”,并以“性”“能”“神”“機”來表達“氣的本性乃是運動變化”這一基本事實,從而呈現出自然世界變化的不可猜疑,一切物體均有其內在根源作為運動變化的規律而存在。再次,張岱年先生認為張載的“氣”的變化雖復雜多樣,但并非無規律可言,而這一秩序便是“理”。“陰陽者天之氣也。……生成覆幬,天之道也。……損益盈虛,天之理也。……道得之同,理得之異”(《張子語錄·語錄中》)。這便是張載對這一秩序最好的指陳??梢?,“物質的”“變化的”“有條理的”被張岱年先生視為張載“氣”論的主要特性,這亦可看作是當今唯物論的雛形。對此,張岱年先生曾予以高度評價:“張橫渠的唯物論自然觀,內容甚為豐富,……對于自然界的觀察的深刻,幾乎可以說前無古人。”[10]但張岱年先生也指出,由于生產、科學發展水平、階級立場的限制,張載宇宙觀多少存在唯心論的殘余,集中表現為“物性之神”“萬物形色,神之糟粕”和“虛明照鑒,神之明也”??傊ㄐ恼撾s質雖存于張載哲學之中,但張岱年先生對其以“氣本論”來發揚古代唯物論的貢獻依然首肯心折。

    此外,張岱年先生還認為,二程“凡物之散,其氣遂盡”之氣與張載以“氣聚成物”“氣散復歸于太虛”之氣是根本不同的:一是否認物質不滅,進而承認理的永恒性;二是表現氣的永恒存在。朱熹雖承繼二者思想于一體,但仍是理本氣末,世界的最高本原依舊為理,“氣”只是構成物體的“質料”而已。只有王廷相的“天內外皆氣,地中亦氣,物虛實皆氣,通極上下,造化之實體也”(《慎言·道體》)、王夫之的“天人之蘊,一氣而已”(《讀四書大全說》卷十)和戴震的“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謂之道”(《孟子字義疏證》),三者才真正肯定氣是唯一的實在,亦被張岱年先生稱為張載后學??梢?,張岱年先生對張載極為推崇。他在《張載的理論貢獻》一文中,曾提及:“他(張衡渠)提出了完整的唯氣哲學,把中國古代唯物主義提到了新的理論水平,……他的‘民胞物與’為中國近古時代的人道主義思想確立了理論基礎,他是中國近古(宋元明清)時代唯物主義的傳統的奠基人。”[3]168此外,張岱年先生將張載視為近古唯物論的奠基人,并非僅關注到其“氣學”的理論貢獻,同時也為其人道主義思想拍手稱贊。張申府先生曾言:“真正的唯物論者乃才是最,也最能,悲天憫人,救世濟人,舍己為人……尤其是比較被周知的特別仁智勇兼備的人。”[11]張岱年先生將張載視為唯物論者,正是看到了其身上的仁、智、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人道主義思想便是仁,“繼承發揚辯證思維”便是智,“敢于抨擊佛、道”便是勇。而張岱年先生在建構與現代哲學相融合的“新唯物論”時,張載的“氣學”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支撐作用,由此,“氣學”的唯物主義性質也逐漸顯現。

    三、“氣學”的唯物主義化

    張岱年先生在《哲學上一個可能的綜合》一文中,曾提出:“唯物、理想、解析之綜合,實乃新唯物論發展之必然的途徑。”[5]262現代唯物辯證法的新路徑將是與形式邏輯相維系,而古代優秀傳統與現代唯物論的結合將會創造出唯物論的新內容??梢姡瑥堘纺晗壬缒晔芷湫謴埳旮绊懼?,從而對于“新唯物論”之構建,不僅追隨著現代化的腳步,而且也以古代優秀傳統為基,尤其注重推崇傳統“氣學”。

    近代許多思想家試圖運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知識來解釋中國傳統哲學的概念,包括“氣”。比如嚴復認為“所謂山純之雜者,萬化皆始于簡易,終于錯綜。日局乃一氣”[12]1327,并以“其所謂翕以聚質者,即如日局太始,乃為星氣。名涅菩剌斯,布濩六合,其質點本熱至大,其抵力亦多,過于吸力”[12]1327來解釋“氣”的運動變化過程。嚴復從物理學的角度來介紹“氣”的內在演變規律,氣的性質也逐漸走向科學化,亦促進了古典“氣學”向現代化形態的轉化。張岱年先生則是從哲學意義上以唯物主義的定義來詮釋“氣學”的地位,他指出:“中國哲學中所謂氣,可以說最細微最流動的物質,以氣解說宇宙,即以為最細微最流動的物質為一切之根本。”[2]72把“氣”的特性界定為“最細微最流動”,不僅克服了古代“氣本論”經驗論的局限,而且使原本唯心唯物相混雜的“氣”真正成為唯物主義的哲學范疇。此外,“氣的概念與西方的物質概念或原子概念有同有異”[9]2,張岱年先生曾多次對比中西唯物主義基本范疇之不同,西方原子論以“一切氣皆由微小固體而成”自居,而中國哲學之氣論,乃為“一切固體皆是氣之凝結”為根據,雖二者基本類似,但中國哲學所謂“氣”的內在運動性、可入性是西方哲學所謂“原子”未具有的,這正是中國古代唯物論的基本特色??梢姡瑥堘纺晗壬廊皇窃谪瀼匾灾袊逃兄畟鹘y創“新唯物論”之理念,并以一種全新的出發點來定義“氣”與“唯物”的關系,不僅言簡意賅地指明了氣論與西方樸素唯物主義的區別所在,而且實現了從傳統古典“氣學”向現代哲學形態的轉變。

    “氣本論是唯物論的中國形式,實為中國古典哲學中的優良傳統”[3]394,張岱年先生以此為初衷,致力于開辟人類新的可能之域。他曾提出“新中國的唯物論與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哲學中的唯物論與辯證法的優秀傳統的綜合”[3]451-452這一理論構想,即具有中國特色的唯物論哲學,而經過張岱年先生以唯物辯證法所改造的“氣學”,正是所要綜合的優秀傳統。李存山先生認為:“從另一意義上說,氣學在現代也能新,若新就只能是‘新唯物論’。”[13]此意義之“新”簡單說成對古代氣學的承繼并不恰當,而是張岱年先生以當時中國生死存亡為背景,以馬克思主義為“現代最可取之哲學”的基礎上,將其與中國古代“唯物論”融合后所闡發出的新內涵。如果說馮友蘭先生以程朱理學為基礎建構“新理學”,賀麟先生以陸王心學為基礎建構“新心學”,那么張岱年先生則是以張王氣學為基礎來建構“新氣學”,開辟了中國傳統哲學現代轉化的另一條路向。

    四、小結

    概言之,在對氣學梳理和轉化的過程中,唯物主義思想是張岱年先生長久堅持并一貫倡導的真理之說。“氣學”與“唯物論”的不可分割性,恰恰顯現出張岱年先生視野的獨特性和遠見性。其一,通過對古代唯物脈絡的梳理,指明了古典氣學的獨特價值,為氣學多維度的研究提供了思考方向。其二,張岱年先生立足現代與未來中國哲學之發展,在綜合中西文化之所長的基礎上,闡明了唯物與氣學何以能綜合、何以能轉化的問題,這對我們今天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問題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曾振宇.從張載到王廷相:中國古代氣學的超越與回復[J].齊魯學刊,2010(3):5-10.

    [2] 張岱年.張岱年全集:第二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3] 張岱年.張岱年全集:第七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4]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0

    [5] 張岱年.張岱年全集:第一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6] 張岱年.張岱年全集:第六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360.

    [7] 張岱年.張岱年全集:第八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511.

    [8] 程宜山.中國古代元氣學說[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14.

    [9] 張岱年.張岱年全集:第四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487.

    [10] 張岱年.張岱年全集:第五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23.

    [11] 張申府.張申府文集:第二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306.

    [12] 嚴復.嚴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3] 李存山.“新氣學”辨正——與張立文先生商榷[J].學術月刊,1998(12):46-52.

     

    作者簡介:劉  雨,男,內蒙古通遼人,碩士研究生;柴文華,男,安徽渦陽人,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免费播放_荡女安然的yin乱生活_日韩免费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在
  •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