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陳來:“為官要修好私德”
    • 來源:人文日新陳來微信公眾號
    • 作者:
    • 2024年02月29日
    • 審核:
    • 瀏覽(628)
    • 收藏
    瀏覽字號:

      “作為從政者,不是每天想著怎么去糾正別人,而是首先想到怎么糾正自己” 

      問:儒家文化提供了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觀,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提供了民族的凝聚力。儒家的治國思想主要有哪些?對我們今天的治國理政有哪些啟示? 

      陳來:中華傳統文化十分豐富,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以德治為本”,這種思想主要針對當時“以刑法為本”??鬃诱J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不是理想的治國方法,只有“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才是理想的社會。因此,從孔子開始,儒家提出了“以德為本”的治國理念。今天“以德治國”的思想根源就出自儒家。

      2000多年來的歷史實踐中,儒家強調德治為本,但也強調德法結合。漢代以來,儒家主導的治國理政基本理念是“禮法合治”,不是孤立地、單獨地強調德治、禮治,而是把禮治和法治結合起來,禮法相依不可分。這樣的總體思路對今天仍然有借鑒意義。

      結合我們的反腐敗工作,儒家的治國理念還有一個就是強調正身和修身??鬃诱f“政者,正也”。領導者要正身正己,不是每天想著怎么去糾正別人,而是首先想到怎么糾正自己。

      “如果全社會都能從傳統文化中多學一些對人生的理解,對做人的指引和戒律,都是有利的” 

      問:中華文化一貫重視做人的道理,不論哪種宗教和學派,都要落實到人生和做人上。這些道理給我們今天的道德建設帶來怎樣的啟迪? 

      陳來:做人的問題,人生的問題,不僅僅共產黨員碰到,所有人都要碰到。古代文化中有很多這方面的傳統資源,儒家、道家、佛家都有很多。

      儒家文化重視人的德性的培養和人格的提升。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把對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生死還重要。孟子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鼓勵人們追求堅定獨立的人格尊嚴,不被任何財富所腐化,不受任何外力所威脅。佛家講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基本的道德戒律。道家也講了很多,比如清凈無為、知足自得,都是強調清心寡欲。這些都要求我們在做人方面要很好地控制自己,在財富、富貴面前能夠把握住自己。

      今天的黨員干部,在學習黨紀國法的同時,應該更廣泛地學習和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儒釋道中有很多道德的訓誡和要求,我們應該學習和了解,對做人都有好處。如果全社會都能從傳統文化中多學一些對人生的理解,對做人的指引和戒律,都是有利的。

     

    陳來在清華學堂接受本網專訪 

      “今天的好多問題,包括干部的腐敗,應該說都跟我們忽略了傳統文化的作用有關系” 

      問:您曾說,中華價值觀呈現責任先于自由、義務先于權利、群體高于個人、和諧高于沖突的特色。面對全球化,怎樣更好地認識并弘揚中華價值觀,不斷增強我們的自信心? 

      陳來:責任先于自由、義務先于權利、群體高于個人,這三點針對的都是個人主義。如果整個基點是以個人的欲望、利益作為基礎,那社會的責任怎么擺、社會的義務怎么擺、群體的地位怎么擺?

      總體來講,我們的傳統文化不強調個人主義,強調個人價值不能高于社群價值,強調個人與群體的交融、個人對群體的義務,強調社群整體利益的重要性。我國古代思想家用“家”“國”“社稷”“天下”等概念具體表達社群的意義和價值;“能群”“保家”“報國”等眾多提法都明確體現社群安寧、和諧、繁榮的重要性,凸顯個人對社群和社會的義務,強調社群和社會對個人的優先性和重要性。個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國家是公。社群的公、國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義,故說“天下為公”,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比較好的傳統。

      今天的好多問題,包括干部的腐敗,應該說都跟我們忽略了傳統文化有關系,忽略了傳統文化中“對個人欲望的控制”的作用。我們傳統文化講究用理性來控制、引導、戰勝個人的欲望。荀子講“以道制欲”;宋代以后,理學講“以理勝欲”,理性要戰勝個人的欲望。今天如果講怎么用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觀,解決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很多問題,傳統文化的教育是一個方面,而且這方面非加強不可。

      “我們執政黨的執政文化要中國化,就是要更自覺地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源,更自覺地傳承中華文明” 

      問:深刻領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有歷史的回放和思考。請問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陳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注重歷史的傳統,很早以來歷史的記述不斷,而且受到珍視。歷史的記述起著承載民族歷史記憶、建構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中華民族發展到今天,不能割斷歷史,我們要給予歷史一定的地位,要看到中國的今天是從歷史上的中國發展而來。

      共產黨人做中華文化忠實的傳承者,就是要自覺地承擔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發展的責任。我們作為一個執政黨,對中華民族是有責任的,對中華文化是有責任的。我們要使在歷史上傳承了五千年之久的中華文明,能夠在今天放出新的光彩,讓它不斷隨著時代有新的發展,這是我們對中華民族的責任。

      同時,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明的積淀,也為我們提供了今天發展的基礎,珍視中華文明和中華優秀文化給我們今天發展積累的歷史財富,重視這些財富,使它成為我們今天面向未來的動力。

      問:今天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我們應該怎樣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 

      陳來:今天我們確實需要全方位地努力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資源。不僅在社會教化、個人修身方面,包括歷史上很多的管理制度,我們都可以吸取和借鑒。

      發揮古代和近代以來以德治國傳統,就是要強調怎么繼承、傳承中華優秀道德文化,涵養、接續、傳承中華美德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更加注重吸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來應對碰到的各種問題。我們執政黨的執政文化要中國化,就是要更自覺地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更自覺地傳承中華文明。

      今天我們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積極深入了解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精神世界,努力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中國文化當中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到世界。

      “腐敗分子觸犯黨紀國法,就是知而不行,屈服于自己的貪欲,忘掉了道德規范的制約和黨的紀律要求” 

      問:明代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給當時及后世帶來哪些積極影響? 

      陳來:我們研究王陽明可以看出,他強調的是行。他反對宋代朱熹的知行觀,朱熹有一個講法,叫“先知后行”,他說人認識的過程應該是先知后行的過程。王陽明認為,“知行合一”,就是要破朱熹的“先知后行”。知和行要結合,知不能離開行,行也不能離開知。王陽明看到了很多人知而不行,只求知,不踐行,所以他提出“知行合一”,主要是強調行,強調對道德知識的踐行。

      王陽明當時講的知和行的范圍比較廣泛,知包括了很多行的內容,行里也包括了很多知的內容。他說,知行互相滲透,行不僅僅是外在的行為。他認為所有的行為都是從大腦活動開始的,從意心動念開始,這個行動已經開始,所以他說“知是行之始”。人的意念活動,包括貪污也好、腐敗也好,從動念的一開始,這個行為已經開始了,所以人要特別謹慎自己的內心活動。

      “知行合一”不管在王陽明時代,還是今天,不管是對黨員干部,還是一般人,踐行“道德的知識”都是現實的要求。因為每一個人都會碰到道德的選擇,做好事還是壞事,善惡的選擇,都會碰到這個問題。怎么把知道的東西,在踐行中體現出來,這是王陽明時代和我們今天共同探討的問題。

      所有的腐敗分子,不管多高的官,他不可能不知道不該做的東西,為什么最后違法亂紀,觸犯黨紀國法,就是知而不行,屈服于自己的貪欲,忘掉道德規范的制約和黨的紀律要求。所以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對我們今天來說仍有重要意義。

     

    陳來在清華園 

      “公德要以私德為基礎,沒有私德的養成,公德也不可能養好” 

      問:您認為,在各種道德缺失的現象中,尤以各級公職人員權錢交易、以權謀私對國家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及社會風氣的敗壞影響為最大。對此,您有什么建議? 

      陳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在許多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績。同時,在這樣一個巨大的社會變遷過程中,人的道德觀念和社會道德生活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包括很積極的變化,也出現了不少值得重視的問題。這些問題簡單地加以概括,就是市場經濟對道德領域的侵入造成了人們道德觀念的迷失,導致人的意識的商品化與人際關系的商品化,以及自私意識的合理化。如果官員道德缺失、私欲泛濫、貪贓枉法,則會造成巨大的社會危害。這一現象應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古代社會強調官德。比如清廉、謹慎、勤政,即清、慎、勤。我覺得除了講黨紀國法以外,怎么利用傳統文化中對官德的要求來行事,強調官德的修養、官德的規范,是我們今天需要好好考慮和規劃的重要工作。

      我們要處理好公德和私德的關系,公德即公民基本道德,指向公共生活;私德即個人基本道德,關注個人道德品質。私德作為個人基本道德要求,在中華傳統美德中含義非常豐富,在現代社會中仍有重要意義。比如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誠信是基本的道德,誠就是要向善去惡,就是要真誠待人。古代社會對私德有很多具體的要求。一個人的私德好,就能自然延伸到他的公共服務中,所以公德要以私德為基礎,沒有私德的養成,這個人的公德也不可能養好。為官要修好私德,私德不好又去為官,必然會走向違紀違法的歧途。

      在私德建設的問題上,我們既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為核心,又要注重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和弘揚,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

      “黨員領導干部,直接面對國家利益、公和私的問題,所有的工作都和國家利益聯系在一起,必須要處理好義和利的關系” 

      問:《禮記·儒行》提出了包括“強學力行”、“不寶財祿”、“傲毅清廉”在內的十六條行為規范,請您談談這些規范對今天黨員干部的教育和借鑒意義。 

      陳來:這是很重要的?!洞髮W》《中庸》強調修身、慎獨,重在加強內心修養?!度逍小返?ldquo;行”,是重在行為上,即行為的規范和德行的指引。這十六條應該說代表著儒家對一個君子德行的全面主張,中心是“義利”問題?!度逍小分v“見利不忘其義”,碰到“利”的問題,首先不能忘“義”,“義”就是代表道德規范、道德原則。我們現在很多問題就出在見利就逐利,跟著利益去追逐,忘掉了道德規范的約束。黨員領導干部,直接面對國家利益、公和私的問題,所有的工作都和國家利益聯系在一起,必須要處理好義和利的關系。

      《儒行》講“茍利國家不求富貴”,這都和“義利”的關系密切聯系在一起,而且講明“義”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國家和人民利益。

      傲毅清廉,毅是剛毅,廉不僅僅是廉潔,也是一種特別的傾向,就是把清廉看得非常重要。而要做到清廉,首先要解決“義利”的問題,要把“義”放在“利”的前面??鬃又v“義以為上”,就是要把“義”放在我們最為崇尚的地位。所以《儒行》非常重要,對我們今天仍有教育和借鑒意義。

      “要像愛自己的家一樣去愛國家。家國一體,這是中國古代非常長久的傳統” 

      問: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國家”是我們民族獨有的概念,國與家緊密相連、不可分離。您如何看待中華文化中的家國情懷? 

      陳來:中國古代認為家、國、天下具有一致性,不是割裂的,是一個連續的統一的整體,適合于家的道德規范,同樣也適合于國。比如《大學》里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并不是認為每個階段它有自己獨特的,和前后完全不一樣的一套規范、原則。所以古代講“忠臣必出于孝子之家”,忠臣要到孝子家去找。儒家也講“移孝作忠”的觀念,都表現了強調家、國實體上的連續性,規范上的一致性。

      古代講,愛國如家,也就是說人可以把國和家放在一起,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考慮。提倡要像愛自己的家一樣去愛國家。家國一體,這是中國古代非常長久的傳統。

      家和國不是對立的,家是我們最切近能感受到,生活于其中的東西。儒家認為社會的管理是個同心圓,即個人—家庭—國家—世界—自然,從內向外不斷拓展,不斷地擴大,從家庭到宗族、到社區、到州縣、到國家甚至到天下。《論語》講“四海之內皆兄弟”,《禮記》提出“以天下為一家”。如果說家庭關系是中國人的基本關系,我國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關系擴大、擴充了。人們可以把家和國連結成一體,同時賦予感情、道德,這是古代的傳統。

    陳來接受本網專訪 

      “傳承孝文化,要求我們結合新的時代要求,使孝道、孝行適合今天的社會發展” 

      問:孝道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悠久的歷史,當代中國如何傳承孝道文化? 

      陳來:孝是中國很重要的文明,對調節家庭的關系,解決子女對父母的贍養,增加家庭的親情等,具有很多方面的功能。而且孝文化傳承久遠,在中國至少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孝是中國人最重要的觀念之一。

      從理論上講,孝是血緣、親屬之間的道德。而仁義禮智信已經超越了血緣、親屬,是適用于一切社會關系的基本道德。孝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傳統,并不能因為仁義禮智信的普遍性意義更強,而孝只適合于家庭、親屬、血緣關系,就減低它的意義。我們的社會治理,從各個方面來講,還要傳承孝道,要能夠結合新的時代要求,使孝道、孝行適合今天這個社會。

      “我們傳統文化里有自己獨特的一套監察體系,對權力的制約、對官員的監督,有制度性的要素” 

      問:請您談談對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全社會廉潔文化建設的建議。 

      陳來:剛才主要是從道德方面講的。還有一方面,黨風廉政建設怎么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提供一些思路,我覺得是制度。可以好好總結兩三千年以來中國的監察制度。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歷史很悠久,有不同的形式,很嚴格,特別是到了宋明清時代,其中一些值得參考。我們傳統文化里有自己獨特的一套監察體系,對權力的制約、對官員的監督,有制度性的要素。我們應該好好學習、挖掘。中國歷史上的官僚制度體系,在世界歷史上是最為長久的,應該好好總結,看看哪些今天可以利用。

      全社會的廉潔文化建設,我覺得是個社會風氣的問題。在影響大眾的媒體里,應該有一種對于道德風氣的自覺監控,對社會風氣的自覺維護。比如,送禮廣告,媒體應該自覺抵制而不是倡導,這關系到社會風氣。良好社會風氣的培養,是每一個社會個體所應負的責任。每一個公眾人物,尤其應該有這樣的自覺和約束,就是自律。全社會都應該從這些基本的要求做起。

      “十八大以來查處的這些大案要案,老百姓和社會各界都認為非常好,應該是大快人心” 

      問:您如何看待十八大以來的正風反腐工作?對今天治理和預防腐敗有什么建議? 

      陳來: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正風反腐工作非常重視,人民群眾也特別關注,對于所取得的成果大家都是叫好的。我覺得十八大以來查處的這些大案要案,老百姓和社會各界都認為非常好,應該是大快人心。但是另一方面也痛心,這么多干部出問題,黨組織也是很痛心的。

      我覺得,一方面要反腐、抓案件,另一方面,一些制度建設要緊跟。一方面要維護黨的純潔性,另一方面從愛護干部的角度講,也應該把制度抓好,把制度建設好,使干部少有機會犯錯誤,這對組織建設非常重要。其實有些干部,因為制度上的漏洞,缺少監督和提醒,結果一步一步走上違紀違法的道路。所以說,加強黨規黨紀和法律法規建設,既是對黨負責、對國家負責、對社會負責,也是對人民負責、對干部負責。

      “我希望中國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這就是我的中國夢” 

      問:請您說一下心中的中國夢。 

      陳來:現在的中國夢有很多講法,我所講的中國夢還是在國家層面,就是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第一個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是建設社會主義中國的目標,是國家的政治價值,表達了我們對未來中國發展的整體期待。我希望中國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這就是我的中國夢。

    陳來題寫寄語 

      “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 

      問:請您為廣大黨員領導干部題寫一段寄語。 

      陳來:“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這是孔子在《論語》里提出的,可以看作是對干部“美”的要求。“惠而不費”,為政者做對人民有利的事情,成本不高,又可以得到人民的擁戴,何樂而不為;“勞而不怨”,有些干部很辛苦,但是勞而不怨,“我付出再多是為黨工作,我是國家的公務員”;“欲而不貪”,人可以有欲望,但不能有貪心、貪欲;“泰而不驕”,就是不要驕傲自滿。這些在今天仍然有針對性。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免费播放_荡女安然的yin乱生活_日韩免费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在
  •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