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關系是中國古典思想世界演繹的一條基本線索,學界有“儒道對立”“儒道互補”“儒道會通”“儒道相通”“儒道和合”等不同說法。這些觀點往往以秦漢及其后的文獻為分析對象,把儒家、道家當作兩個獨立的學派進行比較,而輕看了多種思想在競爭合作中的相互滲透、交融與流變。有賴于近年一些未經后人改動的戰國秦漢簡帛文獻的出現,中國早期思想形成階段即諸子百家時期的思想原本呈現在我們面前。其中,尤以《老子》諸簡帛本與傳世本的變動最為典型,使得我們得以窺探這一文本流變與思想互滲的過程。
1漢代史家論儒道關系
漢人整理發掘春秋戰國時的諸子資料,歸納出“六家”“九流十家”等學派,最早明確提出儒道關系。司馬遷在《史記·老子申韓列傳》中說“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是論說明的是當時儒家學派與老子思想的對抗關系,而不是學派與學派之間或孔老二人之關系。這種說法是有其理由的。
其一,如傳中所述,孔老可謂師生關系。相似的故事記載于《莊子》《禮記》《呂氏春秋》《韓詩外傳》《孔子家語》《文子》《新序》《說苑》等戰漢典籍,雖各本因有附會增刪而細節有異,但其事當非道聽途說。其二,秦以前道家并未形成一個學派,老子、莊子、黃老固然共享了某些核心旨趣,但其差異在史遷的論述中顯然是不可忽視的。且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所言的儒道之別在為政上的事少與多勞之分,其稱“道家使人精神專一”云云,擴大甚至扭轉了老子的思想內涵,其說的“道家”無疑是流行于漢初的黃老思想。百余年后,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所說的“道家”則包含了老莊黃老的思想特征,其謂包括儒道兩家在內的諸子十家“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并且擴展了《莊子·天運》中老子對孔子倡導的“仁義”的批評,以為儒道之分在思想上的“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明確了道家反對仁義禮學作為儒道之分的根本??梢姡瑒⑿Ω宜^學派或文本的“思想聚焦”現象,越往后越發明顯。
2郭店簡論儒家之德
1993年出土的郭店簡《老子》是諸本中最早的一種,一般認為抄寫于公元前300年之前;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兩種,其中甲本抄寫于劉邦稱帝之前,乙本抄寫于漢惠帝時;最為完整的北大漢簡《老子》一般認為抄寫于漢武帝前期。丁四新等學者關注這四種古本的形成演變過程,認為北大漢簡本是老子立為經書的定型本,稍晚的劉向定著本是后來各通行本的母本。是論有將已見已知的各本視為線性演變的嫌疑,忽略了抄者或藏者的個性與孤本的特性;并且已出土或已見的必然只是少數,或許還有其他版本不為我們所知。因此,對于楚簡《老子》文本所呈現的思想演變,不能僅限于《老子》,還要結合《太一生水》《五行》等同時期出土的十八種儒、道等文獻,給予綜合考量。
郭店簡出現“仁”“義”的次數均有六七十次之多;其中《老子》出現“仁”“義”“禮”者主要在講治道的丙本。漢以后,“仁、義、禮、智、信”作為儒家的核心觀念才穩定下來?!段逍小分v“仁、義、禮、智、圣”,《六德》講“圣、智、仁、義、忠、信”,郭店儒簡以這些“德目”作為儒家的核心概念進行申說?!段逍小氛f“仁,形之于內謂之德之行,不形于內謂之行;義,形于內謂之德之行,不形于內謂之行;禮,形之于內謂之德之行,不形于內謂之行;智,形于內謂之德之行,不形于內謂之行;圣,形之于內謂之德之行,不形于內謂之行”。“形于內”即內在于心,如郭店簡中部分“仁”寫作“忎”(或圖片),“德”寫作“惪”,“偽”寫作圖片這些后世從屬于外顯行動的詞,早期的某些寫法是從屬于內心的;“不形于內”即呈現于外。內外之別是隱顯之異,從心出發的德性深入本心,外顯之形式則是不穩固的,《五行》對契存于心之德的取向是明顯的。這說明彼時仁義已有虛偽欺詐的表象,作者已經意識到需要回復到真正的心性之德了。
3郭店簡《老子》對“仁”“義”的態度
郭店簡《老子》整理出版后,學界特別關注其對“仁義”的態度。今本《老子》第十九章作“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帛書甲乙本、北大漢簡本同此;唯有郭店簡作“絕智棄卞(辯),民利百懷(倍);絕巧棄利,盜側(賊)亡又(有);絕偽棄慮(詐、作),民復季(稚)子”。這一明顯的不同引起學者廣泛討論。李存山、陳鼓應、鄧立光、聶中慶、尹振環等認為,這說明了原始老子并不否定儒家的仁義觀念;張岱年、李學勤、裘錫圭、李零、周鳳武等則認為,無論如何老子還是反對仁義的,甚至認為郭店簡《老子》恰恰是抄寫者或墓主人持儒道兼綜立場進行改動后的結果。對比這兩種版本,“三絕三棄”的指向有異,期待的結果卻相同。雖然“仁”“義”“孝”“慈”等價值觀在戰國后越發具有儒家學派屬性,但戰國早期以前的思想家不會直接反對這些于國家治理有益的觀念;而“圣”“智”“巧”“利”“智”“辯”“偽”“詐”則是春秋戰國思想家共用的語匯,并不具有學派屬性?!段逍小穼?ldquo;仁”“義”等概念有“形于內”與否的區分,說明戰國中期這些觀念已經有虛偽—真實之分了。因此,“仁”“義”“孝”“慈”等儒家色彩濃厚的詞匯,完全可以被包含在“巧”“利”“偽”“詐”之內。也就是說,某種類型的仁義孝慈可以是偽詐的一種表現。需要指出的是,郭店簡本的“季子”,當從劉信芳、裘錫圭、廖名春、聶中慶、劉釗等作是讀,即“赤子”“嬰兒”的無思無慮真實無偽現象,這種事實狀態在孝慈觀念之前;后來的“孝慈”是后生根據時代需要對儒家價值觀的強化。因此,郭店簡本章不是反對儒家,而是對當時社會政治現實進行更為徹底的反思,以期實現國之“長久”的結果。
今本《老子》第十八章,郭店簡作“故大道廢,安有仁義;六親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亂,安有正臣”。這句話比今本少“智慧出,有大偽”,多“安”字(傅奕本作“焉”),且斷句、標點、句序皆有不同意見。一種理解同通行本的理解,“安”讀作“才”,反對的是仁義、孝慈、正臣,支持大道、親和、邦治。另一種理解則以各分句讀作反問句,“安”讀作“哪里”,理解為肯定仁義、孝慈、正臣。但是,“故”字說明本章是接著今本第十七章講的,是章“信不足,安有不信”句亦有相似的理解問題。如果斷句為“信不足,安有不信?”這種理解是于理不通的,故而當如河上公注“君信不足于下,下則應之以不信,而欺其君也”,這也是古今多數人的理解。因此不必為求與儒家相合而讀“安”為“哪里”。順此,“安”理解為“才”“則”“于是”的前后順接關系是較為合理的。那么,第十八章應當作第一種理解。支持“季子”而反對“孝慈”,乃在于前者是初始、淳樸,后者同“仁義”“正臣”一樣已經可能是外在的虛飾,不必然符合原始儒家本意了。
郭店簡《老子》中出現“道”123次(作“導”“言說”義也統計在內);“德”76次(或寫作“惪”),“道”“德”已經成為《老子》的核心概念?!段逍小穼?ldquo;道”“德”作了區分:“德之行五和謂之德,四行和謂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性自命出》說“道者,群物之道……唯人道為可道也”;《語叢一》曰“《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儒簡區分“天道”與“人道”,講述的“五行”或“六德”都屬人道。《老子》論述的“天之道”,指向的也是“人之道”的“無為”,圣人“以道從事”的目的仍然是達到社會的“事成而身長”?!段逍小吩?ldquo;圣人知天道也”、《成之聞之》說“圣人天德”,與《老子》所講的“圣人無為”,在境界、價值上一致。因此,郭店道簡同儒簡一樣,“皆務于治”。
4《老子》作為開放性文本的最終形成
一個合理猜測是,《老子》是春秋末開始逐漸形成的開放性文本,因此在《左傳》《國語》《周禮》《金人銘》等典籍中也能找到思想相似的因子,故不能過早以學派區分立論。諸子去除能透露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描述,通過增加其形上性、普遍性而形成了一個以“道”“德”為價值尺度與境界形態、“自然”“無為”為方法論的形而上學,這可能是當時思想家有意設計的結果。這個形成過程持續數百年,直到漢初才穩定下來,直至王弼整理出流傳于世的通行本。
所謂“互補”,是指兩個獨立的個體依據共同的理由相互補充;多數學者接受的“儒道互補”即是在“道”之下將儒道分為兩家,如張立文謂老子思想“不是對儒家的批判和否定,而是對儒家思想從負面的補充”,儒道有主輔之別。實際上,這種理解輕視了儒道二者之間相互滲透與交融的力度,它們的問題意識、解決思路、思想立場、表達方式等是在相互勾連中進行的,因此應該稱之為“流變”中的“互滲”更為合適。正因如此,《易經·系辭下》對諸子思想“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的旨趣評判,在思想變動中才能得以理解。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先秦漢晉‘自然’‘無為’觀念的互動流變研究”(21BZX060)階段性成果)
原載:《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楊杰,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