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劉光勝:“民本”概念的內涵及民本思想的恒久價值
    • 來源:《走進孔子》雜志
    • 作者:
    • 2024年10月08日
    • 審核:
    • 瀏覽(673)
    • 收藏
    瀏覽字號:

      “以民為本”是中國政治哲學的主流和底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突出標識。但“民本”概念的內涵是什么?其價值何在?這一直是學界尚未講清楚、弄明白的問題。

      一、何為“民本”?

      何為“民本”?李存山先生認為,儒家民本思想主要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是人民的利益是國家和社會的價值主體;二是君主的權力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鞏固。(參見李存山:《儒家的民本與人權》,《孔子研究》2001年第6期)盧向國強調“民本”一詞,是對“重民”“貴民”或“民貴”以及“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等一類思想的簡單概括。(參見盧向國:《溫情政治的烏托邦——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機理研究》)

      “民本”,是“以民為本”的簡稱。由于《尚書·五子之歌》的成書問題備受學界爭議,我們目前只能說,“民本”作為術語在“三代”時期沒有出現,這與它是中國固有之觀念是兩回事。據文獻記載,春秋時期已經出現了“以民為本”的理念?!豆茏?middot;霸言》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人”,指庶民、百姓。管仲認為,民眾是推行王霸之業的根本;民眾治理得好則國家鞏固,民眾治理得不好則國家危險。

      又《春秋穀梁傳·桓公十四年》記載:“民者,君之本也。”民眾是國君執政的根本。晏嬰說:“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為本也。”(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卷四)卑微而不失去尊嚴,委曲而不失去正理的,是以民眾為根本。劉起釪先生說“民本”一詞非先秦所有。(參見劉起釪:《古史續辨》)但從以上記載看,民是國之本、民是君之本的思想觀念,在春秋時代已經萌生。(老子說“貴以賤為本”,“貴”指國君,“賤”指庶民,亦可看作是春秋時期民本思想產生的例證。)換言之,“民本”雖然是近現代學術界借用的翻譯語,但以之歸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征,并不是沒有文獻依據的鑿空之論。

      張分田、張鴻強調把《尚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作為詮釋民本內涵與外延的理論基點。[參見張分田、張鴻:《中國古代“民本思想”內涵與外延芻議》,《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但《五子之歌》很可能是偽作,乃魏晉時期學者輯補、編纂而成。“民本”作為概念或專用術語,在“三代”時期沒有產生。筆者認為,“以民為本”觀念是在春秋時代出現的。因此,“民本”內涵,應依據春秋時期的文獻記載來解讀。

      “民本”的最初含義有二:一是“民為國之本”,即從國家層面看,民眾是立國的根基。民眾是社會生產的主要承擔者,是抵御外敵入侵的主體力量。只有百姓生活富足,國家才能安定,民眾是關乎國家興衰成敗的決定性力量。二是“民為君之本”,從君主層面看,國君掌權必須得到民眾的支持,得民才能得國。“民本”強調在位者要充分認識到民眾的重要性,將百姓置于基礎和根基的地位,進而安民、恤民、利民、富民、教民。

      民本主義強調“君為民而設立”,(《左傳·文公十三年》:“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具有普適性的政治價值。崔宜明先生指出,“民本”是指無論是誰在統治、以何種方式統治,其統治宗旨、施政原則都應該以民眾的利益為根本,而無關乎政治制度。[參見崔宜明:《政治倫理與倫理政治——析傳統民本思想的理論困境》,《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民本思想規定了國君執政的總體方向,即國君的一切政治決策和行為,皆應指向增進百姓的福祉。

      二、民本思想的恒久價值

      民本思想是代表社會下層民眾利益的學說,但權力掌握在國君手里,導致它難免帶有空想的成分,因此學界不少學者質疑或否定民本思想的價值。例如:馮天瑜先生指出,民本不過是君主專制的“裝飾品”。(參見馮天瑜:《近代民主主義的民族文化淵源》,《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4期)余少祥先生否定民本思想在現實社會的實際存在,他認為古代民本思想只是一種社會理想,處于“應然”而非“實然”狀態。(參見余少祥:《中國民本思想,“實然”還是“應然”?》,《中國圖書評論》2012年第11期)錢海先生強調民眾利益在現實中不可能被放在最高位置,“以民為本”更多時候淪為一種空洞的政治口號。[參見錢海:《民學:傳統民本思想的當代轉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3期]盧向國先生認為,中國古代社會明君、賢臣在位的條件很難具備,這決定了民本思想的烏托邦性格。(參見盧向國:《論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烏托邦性格》,《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在李憲堂先生看來,民本主義雖然不乏其對抗暴政的精神,但絕對不含否定或批判君主制的因素;它是君主制政治自我制約、自我完善機制的一部分,是專制政治機器高效并長期運轉的潤滑劑。(參見李憲堂:《先秦儒家的專制主義精神——對話新儒家》)那么問題是,民本思想是否僅僅是一種“社會理想”?它在歷史上是否真正施行過?它的價值、意義究竟何在?

      民眾是古代社會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是社會賦稅、徭役、兵源的提供者,乃國家得以存續必不可少的基礎和條件。舊國君亡而新國君生,民眾可以離開國君,但國君不能離開民眾,此為民本思想產生的內在動因。國君看似威力無比,但推翻國君的正是那些“命如螻蟻”的民眾。民本思想重要的理論價值,在于揭示了亙古不變的歷史真理,即民乃國家(或國君)之根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向背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盛衰興亡。在這種意義上說,民本主義具有跨越時空的恒久價值。

      國君與民眾利益有沖突之處,也有彼此依存的一面,他們共同構成了利益共同體?!秴问洗呵?middot;貴公》篇記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天下非天子一人之天下,乃所有人之天下。天子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完全忽視民眾的利益,國祚自然不會長久。民本主義與君主專制主義相背反,走的是天子所制定的政策與方針,必須保證多數人利益的集體主義路徑。它追求的是天子利益與民眾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換言之,天子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私利,而民本思想家告誡國君,維護自己的利益,必須以保障民眾的利益為前提。“百姓足,君孰與不足”(《論語·顏淵》),彰顯的是華夏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種互利共贏的政治大局觀。

      所謂“歷史真實”,不過是成功者自己主導的史學敘事,失敗者根本就沒有申辯的機會。受制于評價者的政治立場,正義與邪惡、仁政與暴政之間的界限,有時是很難厘清的。而民本思想的主旨,是只為民眾利益代言,不為暴君唱贊歌。它確立了正義與非正義之間的界限,是區分仁政與暴政最為明確、最為清晰的參照標準。面對“獨夫”“民賊”肆意虐民,民本思想是不證自明的“公理”,是推翻暴政、保障民眾利益的強大理論武器。民本思想不僅是衡量國君行為的標準、國家制定政策的理論指南,更是國家政權存在的價值理據與終極意義。

      王權,是詮釋中國古代社會運轉機制的重要路徑。在古代中國,形成了一種不斷強化王權的傳統,王權掌握著一切資源的分配、再分配,這是一個不爭的歷史事實。帝制社會,王權一家獨大,宗教傳統、貴族力量、學術道統等因素均不足以對王權構成有效制衡。民本思想是為天下生民爭取生存權利的理論建構,是以價值理想規訓政治權力的一種努力。(參見呂存凱:《“民為邦本”理念的哲學意涵及其現代轉型》,《中國哲學史》2023年第6期)董仲舒所謂“屈君以申天”,以上天制約王權,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紙空文”。王權缺乏有效約束,獨斷專行,人民權利無法保障,難以真正實現政治和解。在這種社會現實下,民本思想對專制王權的調節和制約,就顯得尤為必要。君主專制的政治弊害,賴民本思想得以減輕和紓解。(參見金耀基:《中國民本思想史》)

      民本思想家呼吁天子愛民如子,以慈愛之心對待庶民,是中國古代人文關懷的最強音。諸多強烈批判君主專制制度的言論,多是以民本思想為其理論支撐。常金倉先生指出:“三代國家皆以民本主義作為統治的基礎……因而每一次革命也無不以民生問題為旗幟。”(常金倉:《重新認識殷周天命與民本思想的關系》,《文史哲》2000年第3期)夏商周“三代”政權的建立者雖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武力奪取政權時,皆以保障民眾利益為口號。在帝制時代,當遭遇暴君虐民時,民本思想中“君臣易位”的革命論,往往能成為農民起義、反抗壓迫的強大思想武器。

      民本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確實付諸實施過,只是貫徹、落實的程度不同而已。在王朝建立之初,統治者為鞏固統治,避免王朝傾覆,會采取一些愛民、惠民的措施,以穩定社會秩序,客觀上減輕了民眾的生活負擔。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皆是以民本思想作為其治國理政的理論依據。同時在歷史上,也有很多口頭上“保民”、實際上虐民的專制君主,如隋煬帝等。但我們不能因為這些人的“假民本”,而徹底否定民本主義的實踐價值,將民本思想完全等同于政治上的“烏托邦”。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免费播放_荡女安然的yin乱生活_日韩免费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在
  •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