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張立文:理想論
    • 來源:
    • 作者:
    • 2024年11月01日
    • 審核:
    • 瀏覽(766)
    • 收藏
    瀏覽字號:

    摘要:何謂理想?理想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度越現實的、在場的東西的有限,而對合理的、滿足的、和諧的、幸福的、美好的、有現實意義的和平、發展、合作、正義、民主、自由之和合可能世界的想望。理想構成的形式包括:朦朧理想、懷疑理想、批判理想、反思理想、追究理想、實踐理想。從集中體現中華文明的《易》、儒、道、佛思想來看價值理想的實踐,其內容體現為:易道廣大,保合太和;自強不息,以和為貴;無為而治,道法自然;明心見性,無念為宗。世界各民族的價值理想有異,但所追求的和合可能世界則具有普遍性、共同性,體現了人們安居樂業的物質、精神的需求,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合天下的必然追尋。

     

    關鍵詞:理想  實踐  和合可能世界 《易》儒道佛

    在五千多年歷史創造中,中國哲學構建了天地萬物與吾一體的理想世界,又創造性地轉化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合天下世界。

    一、何謂理想

    理想是大眾對美好的想望,其層次多元多樣,包括個人理想、社會理想、道德理想、價值理想、和合理想等。

    那么,在古漢語中,何謂理?何謂想?理,不見于甲骨?!墩f文解字》曰:“理,治玉也。從玉,里聲。”《韓非子》記載,楚人卞和得玉璞于楚山中。楚文王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韓非子·和氏》)。由治玉推至治理?!稄V雅·釋詁》曰:“理,治也。”《廣 雅·止韻》曰:“理,料理。”《周易·系辭下》曰:“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唐裴度《寄李翱書》 曰:“理身、理家、理國、理天下,一日失之,敗亂至矣。”理與亂相對?!豆茏?middot;霸言》載:“堯舜之人,非生而理也。桀紂之人,非生而亂也。故理亂在上也 …… 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堯舜與桀紂的百姓,不是生來就或理或亂,天下太平與天下動亂,是由統治者的治理與不治理所導致。國家治理就得到鞏固,國家敗亂就危亡。治理為正,為整理。《字匯·玉部》曰:“理,正也。”有整理、 修理之義,猶如理發。理發需要操作、溫習?!俄n非子·忠孝》載:“世之所為烈士者,雖眾獨行,取異于人,為恬淡之學而理恍惚之言。”所謂烈士,離眾獨行,與人不同,從事恬淡清靜的學說,而操習恍惚玄虛的言辭。韓非認為恬淡清靜為無用之教,恍惚玄虛乃違背法治之辭,人生于社會,必有所操習,如事君養親,不可以恬淡清靜;言必遵循忠信法術,不可以恍惚玄虛。

    從義理視域來詮釋理?!稌x書·刑法志》載汝南王(司馬)亮奏云:“夫禮以訓世,而法以整俗,理化之本,事實由之。若斷不斷,常輕重隨意,則王憲不一,人無所錯矣。”理化,治理與教化。禮與法既訓世又整俗,是國家治理與教化的根本。如果當斷不斷或隨意判決,國家之法不一律、一致,百姓便不知如何做。理事,是治理事情、辦事?!逗鬂h書·卓茂傳》載:“河南郡為置守令,(卓)茂不為嫌,理事自若。數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遺。”卓茂任河南郡守,不嫌官小,一如既往地用心處理政務。數年以后,郡內大治,教化大行,路不拾遺?!逗鬂h書·黨錮傳》載:“夫刻意則行不肆,牽物則其志流。是以圣人導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與,節其所偏,雖情品萬區,質文異數,至于陶物振俗,其道一也。”努力限制自身的意愿、欲望則行為就不會放蕩自恣;為物欲所牽制,其志意必流宕忘返。于是圣人教導人修養品性,裁抑其放縱與安樂,謹慎交友,節制其偏差。雖然人的情形品性千差萬別,性質文飾不可勝數,至于陶冶萬物,振作習俗,其道理、原則是相通的。這是一種具有理性精神的行為活動,也是符合正義和道理的?!妒勒f新語》載:“王大將軍(敦)與丞相(王導)書,稱楊朗曰:‘世彥識器理致,才隱明斷。’”王敦稱道楊朗說:楊世彥有識見氣量,有思想情致,才能穩健,判斷明確。理有理會、理解、理論等意義。

    想,不見于甲骨、金文。《說文解字》曰:“想,冀思也。從心,相聲。”徐鍇《系傳》曰:“希冀所思之。”《韓非子·解老》載:“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人們稀見活著的象,獲得死象的遺骨,依其圖以想其活著的形象。 這是一種料想、估計。料想是經過思索、思考的。屈原《九章》:“入景響之無應兮,聞省想而不可得。”朱熹注:“省想,聞見所不能接,而但可省記思想者也。”省想謂可以省己思考、思想,也可理解為回想、反想、思念?!逗鬂h書· 和帝本紀》載永元三年冬,孝和皇帝行幸長安,詔曰:“北狄破滅,名王仍降,西域諸國,納質內附,豈非祖宗迪哲重光之鴻烈歟?寤寐嘆息,想望舊京。”北狄已被攻滅,名王頻頻投降,西域諸多國家已向東漢政府納質,這是祖宗的功業和聰明智慧重新發出鴻烈光輝,和帝日夜嘆息,想望舊京的風光、風采。屈原《遠游》載:“思舊故以想象兮,長太息而掩涕。”朱熹注:“思楚國,念故舊,欲竭忠信以寧國家,精誠之至,德義之厚也。”思念故舊,想象故舊,想竭盡忠信以使楚國安寧繁榮,卻未能如所愿,長嘆息而流下眼淚。

    綜合理想、文字的意義,統攝于以下諸蘊涵:

    第一,想望、希望與治理操作。想望、希望的對象不在場,但不能說不在場的東西不存在;治理操作的對象則是現實的或者說是邏輯上存在的東西?,F實的東西、能治理操作的東西總是有限的,是被限定的。人生在世的歷程,是在不斷度越現實治理的實踐中實現的,也就是在有限的實踐中度越有限,這種度越有限的實踐活動,就不能缺失希望的指引。希望就是一種不滿足于在場的現實, 或不屈從于某種治理、操作在場的現實,這是通向可能世界的橋梁。希望、想望,絕不是空想、空望。 治理操作,也不是只想只望而不做不行。人們所希望、想望的理想世界,在沒有實現之前,只是一種虛擬,卻又寓于現實、出場之中。“靜夜不眠因酒渴,沉煙重撥索烹茶。”靜夜不眠,為理想之遙遠而  焦灼;沉煙重撥,繼續點燃堅強意志而奔赴理想之鄉,這是對未來的想象和希望。

    第二,思索估計與從事審理。建基于自然、社會、人生之上的實踐是最具生命力的,換言之,基于自然、社會、人生之生活實踐的思索審理的理想是最具生命力的。思索是思維的一種方式,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實踐的。由于思索估計把從事的實踐作為自我的對象,反過來,實踐亦把思索估計作為實踐的對象,思索估計與從事審理基于現實且反映現實,并通過主客體的相互關系,使思索估計與從事審理自己構成自己的形式。思索估計總是把尚未實現的東西創造性地轉化為現實的東西,把尚未在場的東西轉化為在場的東西,這種創造性的轉化過程便是從事審理。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要實現偉大的理想,就需艱苦奮斗,終日乾乾,自強不息,就要以毅然決然的堅強心志,沖破種種艱難險阻。

    什么是理想?《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詮釋說:①對未來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多指有根據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②符合希望的;使人滿意的?!掇o海》(第七版)詮釋說:①對未來事物的想象或理想。②符合希望的;使人滿意的。根據中國文字的訓釋來看,可以說:理想是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度越現實的、在場的東西的有限,是大眾所想望的、希望的、合理的、滿足的、和諧的、幸福的、美好的、有現實意義的和平、發展、合作、正義、民主、自由的和合可能世界。

    二、理想構成的形式

    人為萬物之靈。在人與禽獸分離后,人通過實踐改造客體環境,使之更適合人的生存,而人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也改造著主體自我,使主體自覺體現著人生價值的意義世界,進而追求價值理想的可能世界。

    人類追求理想的過程漫長而艱辛。 一次次的理想追求發生妙凝,而積聚成為現代所說的理想。理想構成有諸多形式。

    一是朦朧理想的形式。這是不確定、不穩固的運行方式。之所以講是朦朧理想,因為在它之前概念思維是一種尚未有自覺意識的能力,處于一種隱蔽的潛在狀態之中,即處于未“見龍在田”的“潛龍勿用”階段。在上古時期“萬物有靈”的觀念中,出現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我與世界的區分。這所謂的我是夢中的我、肉體的我,產生朦朧的理想,即夢中的理想、景象。從夢中的我、肉體的我走向朦朧理想起關鍵作用的是實踐因素。朦朧理想的力量在人類的最初實踐活動  中就微弱地存在。要達到實踐理想的目標,就要對實踐活動作體認,就要總結經驗,改進實踐,就不能不對實踐進行思索、思考。這就是朦朧理想由之產生、不斷發展的根本原因。

    二是懷疑理想的形式。懷疑是一種矛盾實踐活動方式,懷疑的實踐既是對現在的理想的一種否定,亦是在尋求更深刻的內涵,尋找一個不能懷疑的理想前提,為新的想象希望開拓道路。懷疑理想不同于“否定式”理想:否定式的理想把直接性、多樣性當作“虛幻”“非存在”,是把現象與本質相對待的片面的反思。懷疑理想則把直接性、多樣性作為希望、想象的出發點,通過懷疑,由表層而進入到理想的內層。否定式理想把否定看作目的,以證明運動的虛幻性,而懷疑理想則把否定、懷疑作為自己追求深層內涵的手段,成為“精神接生術”的工具,以能產生新生兒,即把懷疑作為理想實踐創新的開拓者。這是從懷疑理想否定原有理想的觀念,即突破原有的僵化的理想模式,構建新的理想觀念體系。

    三是批判理想的形式。懷疑理想形式僅限于對理想的前提和出發點的懷疑,主要是對其體系和陳見的懷疑,而批判理想主要是針對認知本身,邏輯前提必須置于認識的可能圈之內才是現實的。批判理想已深入到了價值層面。理想創新之本質在于批判,但此批判不能是二元對立的、非此即彼的批判。批判理想實質上是學術思想、哲學理論思維、文化藝術理論的對話、互動、交流、探索、反思的過程,是一種“以他平他”的承認他者、尊重他者的平等對話、交流、互補、互鑒、合作共生的過程?!秴问洗呵?middot;用眾》說:“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批判理想形式,就是假他人之長以補自己之短,亦是去舊創新。朱熹說:“學者不可只管守從前所見,須除了,方見新意。如去了濁水,然后清者出焉”。批判理想的目的不是為批判而批判,不是為批倒批臭對方,而是要除舊見新。正確的批判理想形式是理想創新不可或缺的,唯有理想批判才能分辨古今中外理想中的長短、優缺,分析把握現實社會的情境和發展趨勢,真正實現理想創新。

    四是反思理想的形式。理想創新貴于反思。無論做人還是探究理想都要時刻反思。“吾日三省吾身”,是如何做人的反思?!吨芤?middot;乾卦》九三爻辭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惜若厲,無咎。”君子整天勤勤懇懇工作,晚上戰戰兢兢反思自己,就不會有災禍了。反思理想,“切問而近思”,多詢問相關問題,反思現實的事,反復反思,才能獲得卓越的理想。朱熹認為:“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義理,須反來就自家身上推究。” 反過來推究,即是一種精神。反求諸身,切己體驗,虛心涵泳,自我省察,就會把理想看得分曉,才能“濯去舊見,以來新意”。反思才能濯除舊見,去舊才能轉化為理想創新。這是一個理想創新的動態過程,是理想創新的本真。

    五是追究理想的形式。理想創新需要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窮源精神。“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追究那個源頭活水,理想創新才是原創型的,而不是模仿型的、抄襲型的。真正原創型的理想創新,需要有古希臘哲學家從一滴水中發現世界的本源、從一把火中追究到事物背后本質的那種精神。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仰望天空,激起對奧秘之天的窮究熱情。春秋時屈原作《天問》,追究天是什么,天有幾重,天之上是什么,天的形狀是什么,天安放在哪里,等等。唐柳宗元作《天對》,對屈原的《天問》做出回應。南宋陸九淵少年時問他的父親“天地何所窮際”?其父笑而不答,陸九淵“遂深思至忘寢食”。這種“思之弗得弗措也”的不追究到底決不罷休的精神,就是理想的原創精神。我們應紹承發揚這種原創精神,這是中華民族價值理想的真諦。

    六是實踐理想的形式。諸朦朧理想、懷疑理想、批判理想、反思理想、追究理想形式,歸根到底都要通過實踐理想的形式才得以轉化為現實。實踐理想的出發點是實踐,即對事物從實踐的主體的方面進行詮釋,反過來而思理想的道路,并對歷史上理想形式進行創造性轉化。理想之活力和根源都來源于實踐自身,并把過去的理想形式看作是自己發展的各個階段。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也就要批判原有的理想體系,唯變所適地破除理想中所包含著的執舊性、定勢性,而創造性地展開社會實踐、生產勞動實踐、科學技術實踐、人工智能實踐,由片面到全面,在批判、借鑒、吸納中外價值理想過程中,構建中國式的價值理想形式。

     

    中國式理想經朦朧理想、懷疑理想、批判理想、反思理想、追究理想到實踐理想的發展,其價值理想之光和煦地滋潤中華民族山河大地五千多年,光輝燦爛。理想的未來正天高地迥,使價值理想進入澄明之境。

    三、理想的實踐

    理想與實踐不離不雜,理想在實踐中得以構成,實踐為理想創造前提與基礎。無論是個人理想、社會理想、政治理想亦或藝術理想、道德理想,都離不開實踐。實踐創造、實踐智慧要求獲得理想的形態乃理想和合生存形態、理想和合意義形態、理想和合可能形態。

    拂去西學的遮蔽,拭去“封建”“落后”的塵埃,重新發現中華民族自己獨具特色和魅力的價值理想形態。重新體認自我價值理想,就是重新發現中華民族自我,重新發現中華民族極高明的價值理想。以下從代表中華文明的《易》、儒、道、佛思想來看價值理想的實踐。

    (一)易道廣大,保合太和

    《周易》是中華文明的根,也是中華價值理想的源頭活水。它是一部由巫術包裹著的百科全書,它展現出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之邏輯結構,滲透在人們日常的生活方式、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價值觀念里,并產生了世界性影響,被譽為世界四大經典(《周易》《圣經》《古蘭經》《吠陀經》)之一。《周易》開啟了先秦儒、道、墨等主要思想流派。

    易道廣大,乾坤并建,陰陽消長,與時偕行,它的價值理想體現為生生之謂易、保合太和、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生生之謂易”。生生復合,動名結構,生由生生,物在生中。生生雙動,生而又生。天下萬物,不離生生。生生仁德,資始資生。生生為體,日新為用。“天地之大德曰生”,意謂天地之最大德性就是“生”。如何生生?“天地??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天、男為陽,地、女為陰,陰陽結合,男女結婚,生兒育女,萬物化生。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不斷重疊而產生六十四卦,這個過程就是生生不息的體現。這種思想體現了中國人生生不息的價值理想。

    只有變易才能生生,生生才能富有,此謂“富有之謂大業”(《周易·系辭上》)。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富有,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富有,還有精神財富的富有。“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周易·系辭上》)要注意倫理道德建設,一個人道德的缺失,可能會使他的財富化為烏有。生生和富有,與不斷創新密不可分。“日新之謂盛德”,日新就是“日日新”,不斷創新才能有最大的獲得,這是人所想望的,也是人的人生理想。

    “保合太和”。人不僅有人生理想,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諸多思想家、哲學家提出種種社會理想。實踐認知提供的可能性與人和社會的想望、希望相和合而構成社會理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周易·乾·彖辭》)天道有規則地運行變化,使萬物各得性命之正,保持極為和諧的“太和”,“太和”內蘊著浮沉、升降、動靜、相感的性質,它有利于萬物,使萬物正常生殖繁盛。天道廣大,保證萬物生生不息,使萬國都安寧。這種思想體現了每個國家、民族的社會理想,又滲透進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希望和合、和諧,這是中華民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社會價值理想。

    “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周易·說卦》)。人的價值理想的實現是通過為道屢遷的實踐活動,使主體與客體分裂,而獲得知識和智慧,由而顯示其對象化、理性化、理想化?!吨芤住诽N涵三義:一曰變易,二曰不易,三曰簡易。在三義中,不易是“易道”,“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是不變的“易道”。“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周易·說卦》)。和順于天地萬物的規律、屬性,適宜地制定人類的道德與義理;窮天下之理,從容、包容而無所乖逆,從而徹底研究天地萬物的原理與本性,最終通曉自然宇宙、人類社會、人生生命的終極命運。“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一句提出三個概念:理、性、命,后來“理學”開山者周敦頤于此作了重要的闡發,他在《通書》中專門寫了一篇《理性命》的文章。“窮理”就是窮“易道”。朱熹講只有“格物”然后才能窮理。王陽明年輕時篤信朱學,依朱子所說去格他父親王華在北京官署里的竹子的理,結果未果而病倒。“窮理”,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就是認識事物的本質、本性,認識事物現象的背后是什么?事物背后的東西能不能被認識,也就是“理”能不能被我們“格”出來?這就是一個可能世界。結果王陽明沒有格出來。于是王陽明窮盡儒、道、佛三教,后來找到了“理”就在心中,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即理。這樣開出了與朱熹不同的路向,一是“理學”路向,一是“心學”路向。

    如何“盡性”?性首先是人性,自古以來對此有不同的體認,有說人性是善的,有說是惡的,有說是善惡混的,有說分上中下三品的,等等。那么,性從哪里來?《中庸》開篇說:“天命之謂性。”《郭店楚墓竹簡》講“性自命出”,說性是天給的,是先天的。孟子講人性本來是善的,但常常被私欲所蒙蔽,而使人墮入惡,所以人們要去除私欲,把我們被放逐的善良本心找回來,這叫 “求放心”。把“本心”恢復起來,這就得“盡心”,即認識我們的“本心”是什么。所以孟子講“盡心知性知天”“存心養性事天”。只有能盡心存心,才能知性養性、知天事天。

    “至于命”的“命”,可理解為“天命”與命運。如果說“命”是“天”賦予的、不可改變的“死生有命”的必然性,那么“運”是偶然性,人可以在性與命的互動中來掌握自己的命運。“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周易·文言傳》)朱熹注曰:“人與天地鬼神本無二理,特蔽于有我之私,是以梏于形體而不能相通。大人無私,以道為體,曾何彼此先后之可言哉!”大公無私,就可以與天地、日月、四時、鬼神貫通,而沒有形體的障礙,度越一切形而下的東西,而達到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形而上的和合理想世界。

    (二)自強不息,以和為貴

    《周易》是儒家思想的源頭活水??鬃幼x《周易》“韋編三絕”,對《周易》做了深入研究,所以后人把《易傳》歸入孔子名下,不無道理。儒家既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亦講“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儒家之價值品格與價值理想因此得以呈現。

    首先,治平為本。在實踐中認識世界,認知自己,為人的想望、希望提供可能性的需要,從而構成以治平為本的社會政治理想。《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即所謂三綱領。三綱領下有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即如何明明德的八條目。不管是天子、老百姓,“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即一切都以修身養性為根本。“修身”以上是“內圣”話題,“修身”以下是外王問題。通過格物致知而誠意正心,修身而后才能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目標。在這里“內圣”可以直通“外王”,而沒有中間環節,現代新儒家熊十力是這樣認為的。但其學生牟宗三則認為不可直通,只能“曲成”,中間需經過“良知坎陷”,然后“內圣”才能開出“外王”。換言之,內圣的“心性之學”只有如此才能開出外王的科學民主來。這是牟宗三的現代詮釋。但從《大學》來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一個知識論和倫理道德的話題,然后才能開出“外王”。

    治平為本,從政治實踐來看,孔子主張“德治”“仁政”??鬃诱f:“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用政令和刑罰來壓服百姓,可以做到不犯罪,但并不能使人有羞恥感;如果用道德來教化,用禮來引導百姓,不僅不會犯罪,而且有羞恥感。使百姓能自律,而不是他律。治平為本在經濟上要求從“小康”到“大同”。小康是“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大同”社會是“天下為公”,是“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要把各親其親的親情推致他人的身上,普遍地親其他人。在倫理道德上,要遵循“孝、悌、忠、信、仁、義、 禮、智、勇”,這是實踐治平為本社會政治理想的保證。在培育人才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不受等級的限制。儒家創始人孔子治平為本的政治、經濟、道德、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理念的實現,亦打開了社會政治理想的大門。

    其次,以仁為核。人際理想的實踐,不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而是以天下為一家、中國如一人,人人相親愛。“孔子貴仁”,以仁最高價值。仁,《說文解字》:“親也,從人從二”。人生在世,要維持生命的存續,不能不依賴別人,以獲得維持生命的物質生活需要,那么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首先要承認他人、他者的存在,而且要像愛親人一樣愛他者。“仁” 便是由愛己而及他者。如何由己及他者?

    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1993 年世界宗教議會通過《走向全球倫理宣言》,提出全球倫理的四條金規則:第一條:不要殺人,要尊重生命;第二條:不要偷盜,要誠實公平;第三條:不要撒謊,言行應該誠實;第四條:不要奸淫,要彼此尊重,相親相愛。這四條金規則的指導思想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 · 雍也》)。這就是說自己“立”起來了,也要使他人“立”起來;自己通達了、發達了,也要使他人通達、發達起來。但現在國際上存在發達國家、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一些發達國家不僅不幫助不發達、發展中國家的發達、發展,反而以各種手段限制不發達、發展中國家的發達、發展。這是利己害人,也會害人害己。在萬物聯通的信息智能時代,世界各國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像中國的《太極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資,“負陰而抱陽”,“天下如一家”,發達國家的這種思想行為亟待改變。

    三是“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廣泛地、普遍地給人民以好處,幫助大家生活得好,即仁道,具有普世意義、普世價值。

    這三點是人際間價值理想實現的有力措施。

    最后,以和為貴。這是國際價值理想。各個國家、民族為了生存、發展,需要一個和平、發展、合作的國際環境,戰爭、動亂的國內外環境只能帶來破壞而不可能帶來發展、發達。孔子的弟子有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尚書》說“協和萬邦”“和衷共濟”“萬國咸寧”,“和”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是中華民族倫理道德的最高價值目標,這對于處理當代國際關系諸問題仍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詩經》中提出“和羹”一詞,“羹”是肉汁,“和”就是將肉與油、鹽、醬、醋等調料加在一起而進行烹調,使各種物質元素和合,變成美味,而成“和羹”。五經里講“和”的話語很多。《國語·鄭語》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韋昭注:“陰陽和而萬物生”“同者,謂若以水益水”。 和是不同的、異質的東西和合在一起,猶陰陽和合而生萬物;同是同質的水加水,仍是水,不能起質的變化??鬃觿t把和同比喻為君子與小人的差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和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個核心話題。從源頭上追問天地萬物從哪里來的,中國哲學思想認為是多元多樣事物融突和合而來。如“和實生物”,是“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國語·鄭語》),韋昭注:“雜,合也。” 由多種東西雜合而成萬物。由此,中國哲學理論思維開創了多元的、包容的思維方式,而不是專一的、單一的、獨斷的、唯我獨尊的理論思維方式。而西方是唯一的、絕對的東西產生萬物,如由全知全能的上帝創世紀,創造天地萬物的一切,從而開創出二元對立的、獨斷的、非此即彼的理論思維方式。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和合理論,便是希望世界和諧、和睦、和合,以此為最高的價值理想。

    (三)無為而治,道法自然

    道家學派與儒家學派既相對待,又互補互濟。如果說儒家學派屬于伏羲系統,那么道家學派則屬于黃老系統。一者思維源頭為《周易》,一者思維源頭為《歸藏》。道家講自然逍遙,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的《逍遙游》《齊物論》,把人的思維帶到廣袤的宇宙空間去遨游。在宇宙中人變得極為渺小,但在道家看來,人是極其了不起的,是“四大”之一。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人與道、天、地同樣偉大,具有同樣的地位和價值。道家并不否定主體人的價值和作用,也不是“避世”。如果儒家以肯定的形式反思現實社會,那么道家則以否定、懷疑、批判的思維形式反思現實社會。否定的反思形式是對感性直觀現象性、多變性、流動性的否定;懷疑的反思形式是對現存觀念的一種否定,其實是在追尋不能懷疑的更深層的內涵;批判反思形式是一種“助產術”,是新形式、新思維形式的化生。道家因而提出獨具特色的價值理想和度越境界。

    首先,無為而治。老子說:“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德經》第三章)就是說把“為”當作“無為”,把“無為”當作“無”,這樣就可以治理好國家。這是有道理的。如果一個領導,事無巨細,什么都管,這樣能管理好嗎?“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經》第二章),河上公章句:“以道治也,以身帥導之也。”圣人以無為之道去處理事務,以身作則教導他人,以身教言教去管理國家或公共事務。因此“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經》第四十三章)。漢嚴遵《老子指歸》云:“有為之為,有廢無功;無為之為,成遂無窮。天地是造,人物是興。有聲之聲,聞于百里;無聲之聲,動于天外,震于四海。言之所言,異類不通;不言之言,陰陽化,天地感。且道德無為而天地成,天地不言而四時行。凡此二者,神明之符,自然之驗也。”有為之為與無為之為,一為有廢無功,一為成就無窮、天地造人物興。有言與不言之言,或不通或感天地、化陰陽。顯見無為與不言之有益。道無為而萬物自化成,是以知道無為之有益于人。道不言,帥之以身,我無言而天地無為,天地無為而道德無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以無為為恒常,侯王若能守道,萬物將自動向他歸化。河上公認為:“當恬淡如嬰兒,無所造為也。無為而無不為,情欲斷絕,德與道合,則無所不施,無所不為也。” 政教禮樂日盛,情欲文飾日損。恬淡如嬰兒,無為而無所不施無所不為。所以老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我無為,百姓自然教化;我好安靜,百姓自然忠正;我無徭役征召之事,百姓自然富足;我無私欲,百姓自然淳樸。在中國歷史上,有兩次以道家自然無為思想來治理國家,且獲得盛世美名的事例,一次是“文景之治”,另一次是“貞觀之治”。竇太后倡導道家自然、 無為思想,與民休養生息,而成文景盛世。唐初李淵等為提高李姓門閥,于是以老子為先祖。因此。在唐朝開始時,雖儒、釋、道三教并用,但把道家排在第一位。貞觀一朝,“我無事而民自富”, 經濟發展,人民富足,獲得很好的政治效果,實現了無為而治的價值理想。

    其次,有無相生。在中國哲學理論思維中,“有”與“無”是既相對待、又不相離的概念、范疇。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道德經》第二章)河上公章句:“見有而為無也,見難而為易也,見短而為長也。”有與無既互相對待又互相化生,難與易互相對待而形成,長與短互相對待而相成。“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  牗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道德經》第十一章)河上公章句: “古者車三十輻,法月數也。共一轂者,轂中有孔,故眾輻共湊之。治身者當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虛,神乃歸之。治國者寡能,總眾弱共扶強也。無,謂空虛。轂中空虛,輪得轉行;轝中空虛,人得載其上也。埏,和也。埴,土也。和土以為飲食之器。器中空虛,故得有所盛受。謂作屋室,言戶牖空虛,人得以出入觀視;室中空虛,人得以居處,是其用。利,物也,利于形用。…… 言虛空者,乃可用盛受萬物,故曰虛無能制有形。道者,空也。”不管是車、器皿、屋室,由于其中空虛,所以有載人、飲食、居處的功用。如果車輻、器皿、屋室中間是實的,就沒有載人、飲食、屋室的功用,也就不是車、器皿、屋室了。唯有其中是空的,才能載人、盛食物、住人。由此引申為治身治國,除情去欲,五藏(臟)空虛才有精神;治國眾人輔佐,才能由弱變強。

    天下萬物從哪里來?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德經》第四十章)河上公章句:“萬物皆從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于有也。天地神明,蜎飛蠕動,皆從道生,道無形, 故言生于無也。此言本勝于華,弱勝于強,謙虛勝盈滿也。” 天下萬物都從天地化生,天地有形象和有一定空間,所以說是有。其實天下萬物皆由道化生,道無形,所以說有生于道(無)。道是天地萬物最終的根據,是天地萬物的本體、本源。王弼注曰:“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于無也。”從天地萬物的始生,是以無為本根、本體;從有反歸于無,即道。道(無)是其終極價值理想。

    最后,道法自然。這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河上公章句:“人當法地,安靜和柔也。種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勞而不怨,有功而不制也。天澹泊不動,施而不求報,生長萬物,無所收取。道清靜不言,陰行精氣,萬物自成也。道性自然,無所法也。”法謂法則。人以地為法則,種谷得谷,掘地得泉,勞而不怨,功成不居。地不違天,生長萬物,不求報不收取。天不違道,清靜無為,萬物自然自成。道法自然,在方而方,在圓而圓,自然無違,自然是道的本性。王弼說:“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道的最高境界,是窮極的無言之稱,也是其最高的價值理想。對自然,老子描述說:“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第二十三章)河上公章句:“希言者,謂愛言也。 愛言者,自然之道。飄風,疾風也。驟雨,暴雨也。言疾(風)不能長,暴(雨)不能久也。”飄風、暴雨不終朝終日,是自然界的一種自然現象,體現出自然本身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說明“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道德經》第十七章)。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事情辦理成功了,百姓都說這是自然而然的。這是自然的一種德性,所以萬物莫不尊道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經》第五十一章)。道生長萬物,德畜養萬物,尊道貴德,并沒有誰來命令,恒常而自然而然。之所以如此,“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河上公章句:“教人反本實者,欲以輔助萬物自然之性也。圣人動作因循,不敢有所造為,恐遠本也。” 由于圣人無為所以無失敗,無執著所以無缺失,而輔助萬物自然的本性,不敢有所作為,惟恐遠離道體自然本性。道法自然是其最高的價值理想。

    (四)明心見性,無念為宗

    佛教有諸多宗派,其理論思維豐厚深奧,在中國儒、道、佛三教沖突融合中,佛教逐漸中國化。佛教般若智慧張揚,涅槃妙心的傳承應天順人。其與中國心性學說的契合,性情之原的彰顯,皆唯變所適。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由慧能創始,之前只有禪學,而無禪宗。

    禪宗的創始人慧能(638— 713),相傳他不識字,但有成佛之志,他禮拜五祖弘忍時言:“不求余物,唯求作佛。”五祖弘忍為傳衣缽,特意試法弟子,謂“有智慧者,自取本性般若之知,各作一偈呈吾,吾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稟為六代。”上座神秀是教授師,夜三更于南廊下中間壁上秉燭題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人盡不知。“五祖遂喚秀上座于堂內”,對神秀說:“汝作此偈,見即未到,只到門前,尚未得入。凡夫依此偈修行,即不墮落。作此見解,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須入得門,見自本性。”弘忍要神秀再作偈來。慧能認為神秀的《無相偈》“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識心見性,即悟大意。慧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慧能此偈已識心見性,即悟大義。

    禪宗價值理想首先在明心見性。“唯求作佛”是慧能、亦是禪宗的終極價值理想,成佛的途徑是“識心見性”。他說:“識心見性,即悟大意。”“識心見性,自成佛道。”識心見性的“心”,即指本心、真心、清靜心、佛心等;性指本性、自性、佛性、法性、實性等。他強調“識心”是“見性”,即成佛的必由之路。見性即指見佛性,此為成佛的根據。成佛的根據在自心,不需外求?;勰茉跍缍惹?,最后留一頌,名《自性真佛解脫頌》,曰:“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忽  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淫性本是清凈因,除淫即無凈性身,性中但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性中邪見而生貪、嗔、癡三毒,正見消除此三毒心,就轉變成佛;性自離五欲,見性剎那間即是真如佛性。這便是“識心見性”。如何“識心見性”?慧能認為,“自識本心,自見本性,悟即元無差別,不悟即長劫輪回。” 自識自心,自能見本心本性。心為真心、佛心,性為本性、佛性。識心見性,自會即心成佛。心與性不二,佛心與佛性不二,心與佛不二。“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我心自有佛”是說佛在我心中,這是真佛。假如我自無佛心,向哪里去求佛?這就是說佛在心中,在心中求佛,心外無佛。“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覓佛,去覓總是大癡人。”眾生心中皆具有真如佛性,這是成佛的正因;求真如佛性不要向外尋覓,若在心外去尋覓佛,就是一個癡愚的人。為什么不能于心外求佛,是因為心與性同一不分。相即不離,即心即佛。識心便可見性,同成佛果,這是其價值理想。

    其次,“無念為宗”。如何才能“識心見性”?成佛法門、路線是什么?慧能說:“我此法門,從上已來,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無相、無住是其法門的宗、本、體。何謂“無念為宗”?“無念者,于念而不念。”“于念”,是念真如本性的正念。“不念”是指遠離雜念、妄念。何為不起雜念、妄念的無念?“于一切境上不染,名為無念;于自念上離境,不于法上生念。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斷即死,別處受生。”無念就是于一切境上不染,染于境、著于染就會生起雜念、妄念,所以要在念上離境,不于法上生念。然而,無念不是百物不思、一切念除盡,而是只斷雜念、妄念;若斷真如本性正念,就會墮入六道輪回。禪宗之“無念為宗”,是其心性修持的終極價值理想境界,也是其宗教修行的實踐法門的總原則。

    “無相為體。”慧能說:“何名無相?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相是一種事物相,名詞概念是名相。桌子是相,人之相貌是相;離相就是遠離相,意謂不執著相。盡管有見色、聞聲、覺觸、知法等“見聞覺知”,但不執著相,就能不染于境,這便是無相。慧能說:“善知識!但離一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性體清靜。此是以無相為體。”慧能以無相為體,離一切相,必導致否定佛教外在的戒律。戒律,作為佛教外在一切行為活動的規范,需要一定儀式的形式存在于宗教生活活  動之中,如受戒、懺悔、三歸等儀式。如果否定一切宗教儀式的相狀形式,把佛教戒律儀軌因“不著諸相”而加以排斥,也就消解了宗教儀式的相狀形式及外在的制約作用。于是,慧能強調自修、自度。他兩次作《無相頌》,要人依此修行。因《無相頌》是為迷者罪滅,所以亦名《滅罪頌》。

    “無住為本”?;勰苷f:“無住者,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續,無有斷絕;若一念斷絕,法身即離色身。念念時中,于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縛,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住有停止、靜止的意思,也有系縛、執著的意思。就前者而言,無住是流動、變動不止。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續,沒有斷絕,這是就人的世俗本性說的,因為人的世俗本性是生滅無常的。就后者而言,無住就是不系縛、不執著一切法,也不被任何法所系縛。一念若住,就是被系縛;念念無住,就是無系縛、無執著,能平等自由自在,這就是人的真如本性。因為人的真如本性是無著、無縛而常自在的。無住就是念念相續,無有斷絕,如水長流,是名真性,一念修行,法身就是佛。這是到達彼岸的智慧,亦即成佛的價值理想。

    最后,頓悟成佛。“識心見性”“無念為宗”,是就眾生成佛的佛性根據說的。心性的成佛理論思維,將修成佛果的門法等作了解惑。對于成佛的時間速度、頓漸成佛方式,禪宗的南宗慧能一派與北宗神秀一派看法有異:慧能主張頓悟成佛,神秀提倡漸悟成佛,兩派論爭,水火不容。宗密說:“頓漸門下,相見如仇讎。南北宗中,相敵如楚漢。”頓教門下如神會,認為北宗神秀漸悟禪法,與菩提達摩祖師禪法相違。他說:“我六代大師,一一皆言單刀直入,直了見性,不言所漸。”直接祖師禪法,批評神秀漸悟法門。

    慧能講他在五祖弘忍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是故將此教法,流行后代,令學道者頓悟菩提,令自本性頓悟”。這里所說的頓悟菩提、本性、真如本性,皆指佛性。“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一悟即知佛也”。一念若悟,眾生成佛,這就是說,成佛與否,就在一念之間。頓悟成佛,亦即是頓教?;勰苷f:“此但是頓教,亦名為大乘,迷來經累劫,悟則剎那間。”自稱大乘頓教。徹悟立即成佛。“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惟傳頓教法,出世破邪宗。教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若學頓教法,愚人不可悉。”通達教理,猶如太陽在虛空之中,只有傳授頓教法門,才能破除邪宗。禪宗為一教,法為一宗,本無頓悟、漸悟,由于迷與悟有遲有速,所以有頓與漸之別。世人傳說“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漸頓?法即一種,見有遲疾,見遲即漸,見疾即頓。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漸頓。”之所以有頓漸的差分,是由于對于修行法門的覺解有慢有快、有遲有速。也因人有上根與下根、利根與鈍根等稟賦的分別,而有頓漸。但無論是頓悟,抑或漸悟,歸根成佛是其價值理想。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價值理想。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人文語境、歷史傳承、理論思維、 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的分殊, 其價值理想亦差分,而各民族內部不同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以及各不同的學派,其所追求的理想亦不同,猶如中國《易》、儒、道、佛亦各異趣。但是,各民族理想所追求的為大眾所想望、合理的、滿足的、和諧的、幸福的、美好的、有現實意義的和合可能世界,則具有普遍性、共同性,符合各民族人民的訴求;人民安居樂業的物質和精神的需求,亦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合天下的普遍要求。

    作者:張立文,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

    來源:《孔子研究》2024年第4期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免费播放_荡女安然的yin乱生活_日韩免费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在
  •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