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尚書》“作民父母”的觀點對荀子影響很大;“以民為本”的思想對孟子影響很大;惠民、安民的思想對孔子的影響尤其深刻。荀子“為民”觀念的普遍化就是一切為了人民,具有超越時代的政治意義,其“畏民說”重視人民可能具有的顛覆政治的力量,是對統治階級的一種警惕和警告。在一些語句和思想表述上,荀子與孟子有相通之處,荀子思想一定程度上受到孟子的影響。荀子講“為民”“愛民”的同時也強調“尊君”,采取了儒法合一的結構和提法,這是荀子跟孟子的重要不同,反映了戰國后期法家理念對社會越來越大的影響。荀子思想具有功利主義、現實主義、綜合性等特征,除法家外,墨家“節用”“兼利”主張對他也有影響。孟子“民貴君輕”的觀念不僅超越了《尚書》的政治觀,也超越了孔子和在他以前的先秦思想家,達到了真正的民本主義政治觀。“民為貴”是孟子政治觀的代表,“與民同樂”則是孟子政治觀的核心。孟子把“得其民”歸到“得其心”,這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代表性總結。
君民論是中國古典政治哲學的重要內容,先秦時期的儒家,從《尚書》到孔子、孟子、荀子,都有很多精彩論述,在今天來看仍有重要現實意義。本文一方面追溯孟子、荀子君民思想的源頭,另一方面在孟子、荀子思想比較中重點論述荀子的君民思想。孟子和荀子都是戰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他們的君民思想不是憑空來的,它有一個幾百年傳承發展的歷史。不管是孟子還是荀子,他們關于君民觀的政治思想,在根源上都是由《尚書》發展而來的。溯源《尚書》的君民說,探討儒家思想在根源上的一些重要思想表達,可以幫助我們深入了解孟子思想、荀子思想的歷史來源。
一、《尚書》和孔子的君民說
首先,我們看《尚書》“作民父母”的思想主張?!渡袝?middot;周書·泰誓上》載周武王出征討伐商紂王朝時說:“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亶聰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尚書·周書·洪范》載武王打敗紂王后,箕子對武王陳述洪范九疇之“皇極”疇說:“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作民父母”不是個歷史陳述,也不是個現實表達,它是表達君主、天子要像民眾的父母一樣去對待民眾,因此,它本身具有重要的倫理規范的含義。這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里很早就樹立起來的觀念,也可以說是早期中華文明發展的根本性觀念,對后世尤其是對荀子思想有很大影響。這類思想也見于《詩經》,如“樂只君子,民之父母”(《小雅·南山有臺》),“豈弟君子,民之父母” (《大雅·泂酌》),這些話在后世被孔子及其弟子一再引證,知識分子都耳熟能詳。“作民父母”或者“民之父母”觀念成為中國早期政治思想里非常重要的命題?!渡袝?middot;泰誓上》還說“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這句話比“天子作民父母”或者“元后作民父母”表達得更清楚一些,因為它提出了“天佑下民”的觀念,“佑”就是福佑、保佑的意思,也就是說上天設立了君與師是為了福佑下民。這對“元后作民父母” “天子作民父母”里面隱含的觀念作了更清楚的說明,上天讓“元后作民父母”是為了福佑下民,“作之君”也是站在民眾的立場上強調君主是上天為了保佑和福佑人民而設立的。
其次,《尚書》中“以民為本”的思想也很值得重視?!吨軙?middot;泰誓上》武王說“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泰誓中》武王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虞書·皋陶謨》載皋陶曰“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于上下,敬哉有土!”這三條表達了同一個思想,即以民為本。上天是憐憫下民的,一定會滿足人民的欲望。上天自己不能看、不能聽,它是通過人民來看、聽,這種思想認為上天沒有自己的意志,也沒有自己的視聽感覺,這樣一來就把上天這樣一個神的觀念,化在人民的欲求當中。上天的意志是化在人民的欲求中,這種思想我們把它叫作“天民合一論”,就是上天通過人民的感官對世間進行了解。從政治思想層面來講,這個思想屬于古代“君權神授”的觀念,就是君主的權能、權位是神授予的。但是這在中國的思想文化里面不是一個簡單的“君權神授”的問題,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它更多地表現為以民為本的天民合一論。“天民合一”是以人民為本,人民看到的就是天看到的,人民聽到的就是天聽到的,因此在哲學上雖然可以歸結為君權神授的世界觀,就是世間權力的根源來自上天,但在本質上強調的是以民為基礎、以民為本的政治價值觀。如果從哲學上來講,我們也可以說這種“天民合一論”近似于一種泛神論的民本政治觀。就宗教的意義上來講,它采取了一種泛神論的形式,把神的觀念融化在人民的感覺和欲求之中,這種觀念對孟子影響很大。
再次,《尚書》中“保民惠民”思想也很重要?!短┦闹小肺渫跽f:“惟天惠民,惟辟奉天。” 《虞書·皋陶謨》載皋陶曰“在知人,在安民”,大禹說“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安民”是保護和安定人民,“知人則哲”是說有智慧的人能夠知人善任,既知人又能安民,就會“黎民懷之”,就是說好的政策能夠做到讓人民安居樂業,人民就會擁護政府?!吨軙?middot;康誥》載周公的訓話中也有“用康保民”一語,這里“康”也是安的意思,同樣也是表達了安民保民的思想。這些都表達了統治者對民眾日常生活、經濟生活的寬惠政策以及仁愛態度?!吨軙?middot;梓材》里周公還講“子子孫孫永保民”,《周書·康誥》里周公還講“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這些惠民、安民、保民、裕民的思想對后世政治觀和政策觀有廣泛的影響,對孔子的影響也尤其深刻。
總體來看,《尚書》中的“君民說”,第一點“作民父母”的觀點對荀子影響很大,第二點“以民為本”的思想對孟子影響很大,而第三點惠民、安民、保民、育民的思想,對孔子的影響尤其深刻。這些基本觀點不僅對孟子、荀子以及儒家其他的先賢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對墨家等諸子形成了很大影響,《尚書》這些思想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對于孔子的君民論或者政治思想,我們可以歸結或者重點表達為“惠民愛人”說?!墩撜Z·堯曰》載孔子講“五美”:“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第一條“惠而不費”是講惠民,“惠”是孔子最看重的,是要給人民好處??鬃釉凇墩撜Z》里面也講“養民也惠”(《公冶長》),表示“惠”是對待人民的重要政策。“惠而不費”是說給人民好處,但是政府又沒有很大的耗費,這是孔子所謂的理想政府。當然,孔子講“惠而不費”的時候還有些具體的解釋,他說為什么會“惠而不費”? 人民得到了好處,可是政府又沒有很多的耗費,最重要的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堯曰》),對人民有利的政策都是敞開、暢通的,從這點也可以看出,孔子思想還是很先進的。
孔子還把惠民和愛人結合在一起?!墩撜Z·顏淵》篇有個很著名的對話,樊遲問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說“愛人”。類似的說法在《學而》篇中也出現過,孔子說“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三段,有兩個地方是愛人,一個地方是愛眾,都表達了孔子的愛人思想?!队阂病菲羞€有一段表達得更全面,子貢問“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 可謂仁乎”,孔子說:“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又進一步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子貢所說“博施于民而能濟眾”應該是順著孔子思想提出來的,可以說“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也是孔子的政治思想之一。“博施于民”就是廣泛地施給別人以恩惠,而“能濟眾”就是能幫助、救助人民,這樣的人應該可以稱為仁了吧? 孔子說,那不僅是仁,這樣的人應該差不多就是圣人了。從這幾條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政治思想的側重點。“道千乘之國……節用而愛人”,就是領導一個中型的國家,有幾條須注意,其中一條就是“節用而愛人”?!蹲髠?middot;昭公十九年》載楚國大臣沈尹戌說:“撫民者,節用于內,而樹德于外。”可見,孔子講“節用而愛人”,“節用”主要就是指“撫民”,是對待人民來講的;“愛人”則包含愛民的意思。當然,前面提到“樊遲問仁”,孔子回答的“愛人”不限于愛民,還有更廣泛的倫理意義?!墩撜Z·學而》篇中說的“泛愛眾”跟《雍也》篇中的“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也有相近之處,“泛愛眾”跟“博施于民而能濟眾”所表達的愛不是從感情出發,而是從政策出發,這是孔子政治思想里面的“愛人”。
我們需承認的是,孔子沒有明確地提到“愛民”,這可能是因為在西周、春秋時期沒有出現過愛民的說法。“愛民”是到了《墨子》和《管子》里面才出現的說法,但是像“節用而愛人”這種說法實際上是包含了愛民的意思??傮w上看,《尚書》惠民、安民、保民的思想對孔子的影響比較大。
二、荀子的“為民”“畏民”說
荀子處于戰國后期,其思想比《尚書》里面記載的思想,以及《論語》里面記載的孔子思想晚了很多年,但荀子受兩者的影響比較大。
第一點是“為民”說。《荀子·大略》中說“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上天生養了這么多人民不是為了君主,上天設立君主是為了人民,這個主張講得很明確。荀子還講“故古者列地建國,非以貴諸侯而已;列官職,差爵祿,非以尊大夫而已。” (《大略》)上天做了很多事,可以分設很多的國家,但這不是為了貴諸侯;每個國家里面設立了很多官職,也不是為了尊大夫。建國列官職不是為了貴諸侯和尊大夫,同于上天設立君主為民的邏輯,應該也是為民的。這體現出荀子對《尚書》 “天佑下民,作之君”思想的繼承———上天為了保佑下民,才設立了君主。那么,君和民的關系不是平等的,君是為了福佑下民,為下民是君主主要的目的和工作。君主的工作性質在《荀子》里面就在“為君”和“畏民”兩個概念中展開。天生養萬民,列地建國,不是為了君,而是為民,荀子的主張對國家的權力和國家制度設立的歷史根源,包括政治合法性做了明確的表達。設立君主、建立國家、安排官員,上天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人民,不是為了貴天子、貴諸侯、尊大夫??梢?荀子思想顯然是貴民尊民,人民才是一切,君主、國家、官員終極的服務目標就是為民,這是一種政治上的為民說。孟子有“民為貴”的思想,孟子不是貴諸侯,也不是尊大夫??梢?荀子所表達的價值觀跟孟子是相通的。“民為貴,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參照孟子的思想來看荀子“天之立君,以為民也”這句話,“為民”在價值觀上可以說就是“貴民”。如果結合現實,也可以說“為民”的觀念普遍化就是一切為了人民,這樣的思想具有超越時代的政治意義,這是荀子講的第一個重要政治思想———為民說,在價值觀上就是貴民說,這跟孟子的主張是一致的。
第二點是“畏民”說。荀子說“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 (《王制》)這句話意思是:馬拉車,如果馬驚恐,坐在車上的人就不安穩;政治也是一樣,如果老百姓駭政,那君子也是不安穩的,不能安居其尊位,因為整個國家政治處于不安定、不穩定的狀態?!盾髯印氛f“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王制》),這里說水可以托舟,也可以把它搞翻;庶人就是人民,人民就好像水,舟就是一個政權,代表君主。最后結論說“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王制》)。要想政治安穩,一定要處理好與民眾的關系。照這個講法,人安坐的基礎要安穩,基礎不安穩就不能安坐。如果用這個比喻政治,君子指統治者,其安位的基礎就是老百姓能安政。君主掌握政治權力,要安于其位,基礎就是老百姓安于政治的現狀,這個才是政治安穩的關鍵。只有老百姓安于政治的現狀,君主才能安居在君主之位,否則老百姓就好像水一樣,能載舟也能覆舟。進而,荀子認為君主要追求政治的安定,首先就要平政愛民,然后隆禮敬士、尚賢使能等等。
“舟水之喻”所表達的君民關系,既不是推崇君主,也不是前面講的貴民,而是表達了“重民”“畏民”的思想。“重民”是重視人民的作用和力量,“畏民”是要警惕畏懼人民的力量。畏民的提法是現實主義的表達,重視人民在政治現實中的力量,關注人民對于政治、對于君位的安定是正面力量還是反面力量。這個立場并不是價值觀意義上的表達。“舟水之喻”在歷史上流傳很廣,一般作為對統治者有益的警告,我們把這個思想叫作“畏民說”。它重視人民可能具有對政治顛覆的力量,所以稱為對統治階級的一種警惕和警告。“為民說”繼承了《尚書》里的思想,是個古老的思維;“畏民說”不是來自《尚書》,但是它來自“傳曰”,應該說同樣也是古老的政治思維。
第三點是“理民說”?!盾髯?middot;王制》中說:“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 “理天地”就是治理天地,這里的君子實際上主要還是指君主、統治者、社會管理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與前面講的“天之立君,以為民也”不一樣,不是說為民,而是說天地立君,用他來治理天地,這個講法在解釋權力來源時沒有民本的思想。在整個世界宇宙里面,君子起的作用是對天地發生參贊的作用。荀子還說“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摠也,民之父母也”(《王制》)。這里的講法比較接近事實的陳述,因為他是“天地之參,萬物之摠”,所以他是“民之父母”。這里并不強調君主要像父母一樣善待人民,沒有表達這層意思,而是凸顯了理民觀念。“理”就是治理,“理天地”包括了對人民的治理,雖然荀子也用了民之父母說,但不是強調君子應該像父母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去對待人民,而是強調君子“理天地”,這里所說“天地”包括社會人民,“理天地”的重點應該還是對社會的治理。這是《尚書》里沒有出現的觀念。從君子對天地參贊的角度來講君民關系,這顯示出荀子對民之父母觀念理解的特點,從某個角度來講,相對《尚書》來說這有所退步。
第四點是“愛民說”。怎么讓水載舟不覆舟? 那么就要“平政愛民”。荀子在《議兵》篇也提到了愛民思想,他說“愛民者強,不愛民者弱”,這個表達是從政治作用層面講的,是要通過政治作用來看愛民的效果。“愛民者強,不愛民者弱”,這不是把愛民作為價值來追求,而是從國家力量強弱的影響來看。從這個角度來講要不要愛民,應該屬于功利主義的講法。從功利主義的結果來看愛民的政治作用,這是荀子愛民說的一種特點。
第五點是“君儀民景說”。荀子認為君民的關系是這樣的:“君者儀也,民者景也,儀正而景正。君者槃也,民者水也,槃圓而水圓。”(《君道》)君主所有的職責和目的應該是為民服務,但是“君儀民景說”講的不是這樣的問題,更具體的講是怎樣從政治上管理國家。這個講法在《論語》里面叫作“為政”,在這里面叫作“為國”,就是怎樣治理國家。這里其實闡述了儒家的修身論,“儀景、槃水之喻”是由“請問為國”話題引出的,荀子回答說:“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君道》)君主如果能夠修身,老百姓就跟著一起修身,國家就治理好了。這個是治國理政的問題,荀子的回答并不是治國理政本身的措施,比如減稅、減除賦役等。荀子用修身的方法回答了這個問題,這也是《大學》講齊家、治國、平天下,要以修身為本的意思。為了論說的更加形象,荀子就以“君儀民景”為喻。他認為,我們不需要別的治國理政方法,君主和人民的關系就好像儀景和盤水一樣,君主立的標桿(儀)如果正,它的影子也就正。君主好像是個盤子,盤子是圓的,盤子里面裝的水也是圓的,所以人民是跟著君主的樣子來學習仿效,這是修身論。“君者儀也,民者景也”的比喻也表達了一種君民關系的看法,國家治理的根本,不是那些具體的經濟的、政治的方法,而是國君本身的修身,這表達了人民跟著君主學習的觀點。這個主張歸結到修身,指向對君主修身的一種反思,這的確是儒家思想。如果把它看成是一種政治思想本身,所表達的政治關系就是君主是決定性的、主動的一方,而民眾是被動的一方。如果作為政治關系看,也可以說抹殺或者看不到人民作為政治主體的重要作用,就沒有了人民的主體性,人民只是被動地跟著君主來模仿和學習。這種觀點雖然強調修身,有進步的意義,但是從政治關系上來講,這種“君儀民景說”表達了民眾被動的狀態。與此類似,《荀子·正論》 篇也提到“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儀也”,“唱” 是倡導,君是“儀”,“下”就是民,同樣認為君主是主動的,而人民是被動應和的,所以后面講“彼將聽唱而應,視儀而動”。這個“彼”就是人民,君主是民之唱,而且是人民的儀,就是標桿;人民是“聽唱而應,視儀而動”,是根據君主的行為走的。類似的觀點也體現在《君道》 篇,荀子說:“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君民之間是源流的關系,就像一條大河有源頭有下游,君代表源頭,源頭是清的,下游就是清的,源頭濁了,下游也就濁了。君主的行為、德行是端正的,人民的行為和德行也就是端正的,這叫作“原清則流清”。這幾段表達的都是一個意思,強調君主德行的決定性和民眾的隨附性,也可以看出它在荀子思想里面的重要地位,因為這個觀點荀子反復地講了多次。
從政治主體性來講,上述比喻、講法輕視了人民的主體性,同時,荀子對君主也帶有一定的批判性?!盾髯?middot;君道》篇講“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國君不能愛民、利民,又想得到人民的愛戴擁護,這是不可能的。這樣一來得出的結論就是:君主對人民要求什么,就要先對人民施行什么。這樣君民關系的比喻就向批判的、積極的一面去發展,可以成為對人民有利的一種政治主張。
上面討論了荀子關于處理君民關系的五種說法:第一種是“為民”,第二種是“畏民”,第三種是“理民”,第四種是“愛民”,第五種是“君儀民景”。荀子是先秦后期的思想集大成者,他吸收了先秦很多家的思想,并把這些觀點統合起來,所以他的思想不是單一的,往往展開為好幾點不同的表達,但共同構成了其思想的有機體。相對于孟子來講,荀子思想更有綜合性,這個綜合性也反映了某種復雜性,即不是單純講一點,而是并列講幾點,并且這幾點的側重不同。這些講法都是從不同角度來論君民關系,表達了對人民看法的不同立場。上面列出的這幾點就表現出荀子在政治上對君民關系的表達不是簡單的,往往是根據不同問題有不同的表達,有不同的層次。
三、荀子的尊君愛民說
對于孟、荀思想,我們過去多看到其對立、不同的方面,實際上兩人思想也有多處是相同或相近的表述?!盾髯?middot;大略篇》說“家五畝宅,百畝田,務其業而勿奪其時,所以富之也。立大學,設庠序,脩六禮,明七教,所以道之也”。這讓我們自然聯想到《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勿奪其時”對應于荀子的“務其業而勿奪其時”,“謹庠序之教”對應于荀子的“立大學,設庠序”。從這一點上看,荀子與孟子是完全一致的。荀子的思想里面沒有仁政之名,但有仁政之實。雖然荀子對孟子有一些批評,但其對惠民之政的表達應該是受到了孟子影響。
《孟子·梁惠王上》一開始就講“義利之辨”,在“義利之辨”這一點上荀子跟孟子也是一致的,比如荀子講“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榮辱篇》)。特別是關于湯武革命的問題,荀子在《正論篇》講“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并論證說:“故桀、紂無天下,而湯、武不弒君,由此效之也。湯、武者,民之父母也;桀、紂者,民之怨賊也。”這跟孟子思想也是一致的,比如齊宣王問:“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說:“于傳有之。”齊宣王又問:“說臣弒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荀子否定湯武“弒”君,這跟孟子的思想完全一致。另外,《禮記·大學》引用了《詩經·小雅·南山有臺》 “樂只君子,民之父母”,認為“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荀子認為湯武是民之父母,這跟《大學》里面的講法也很相近。
荀子的一些主張也受到了《尚書》 “如保赤子”思想的影響,比如《荀子·富國篇》說“明禮義以壹之,致忠信以愛之……養長之如保赤子”,“致忠信以愛之”是說要發揚忠信來愛護百姓,“愛之”的對象應該是人民。“養長之如保赤子”,是說撫養人民像愛護新生的嬰兒一樣,“如保赤子”在《尚書·周書·康誥》出現過,后來《禮記·大學》也引用了“如保赤子”,都表達了愛民思想,荀子在這里面都做了吸收。
孤立地看,荀子中有很多思想類似于孟子,但是我們研究荀子的政治思想,還要看到其整體的特征和特點。這里我們特別提出荀子的尊君愛民說??傮w上講,荀子的為民思想強調了尊君論,《不茍篇》還有一個很典型的表達:“上則能尊君,下則能愛民。”荀子把尊君和愛民作為兩個重點提出來,這是荀子跟孟子的重要區別。尊君的思想在孔子以前沒有出現過,雖然當時是君主制,但是沒有這種尊君的思想表達,不但孔子以前沒出現,孔子那里也沒有。在孟子以前的孔門弟子中,我們很少看到這樣的講法,跟孔孟同時的老莊也不講尊君。尊君的思想應該說是法家最早強調的,最多的論述見于《管子》,后期法家也非常強調這個思想。所以,從這點來看,荀子講“為民”“愛民”的同時也強調“尊君”,這是荀子跟孟子的重要不同,反映了戰國后期政治思想發展的趨向,即法家理念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從這點上看,荀子思想的特點是往往把儒家的重要思想與法家的理念并列提出,比如“尊君愛民”是荀子的重要思想,“重法愛民”也是荀子重要的思想。荀子跟孔孟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把“尊君”“重法”這些法家的理念跟儒家思想并列提出,可見其整個思想的格局跟孟子所表達的不一樣。孟子思想里面沒有法家的因素,而荀子思想里面,因為荀子吸收了法家的因素,才形成了這樣的特點?!盾髯?middot;不茍篇》講“上則能尊君,下則能愛民”,《天論篇》也講“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荀子把重法和愛民并列,或者把尊君和愛民并列,這都可以看到荀子思想的一些特點。從這點上來講,孟子把愛民和仁政思想看作是最根本的,然而荀子不是把愛民思想看作是最根本的,它采取了儒法合一這樣的結構和提法。尊君愛民是荀子最重要的理念,他不是把單一的仁政愛民看成最根本的,所以如果講孟子到荀子的變化,這是一個重要特點。
在荀子的思想里,除了前面講的君民關系的五種說法,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提法值得注意。如《荀子·富國篇》講“仁人在上,百姓貴之如帝,親之如父母”,這里“貴”字很自然使人想到孟子。孟子是以民為貴,以君為輕。荀子這里講老百姓是貴君的,雖然他說“仁人在上”,說君主是仁人,加了這樣的限制,但這個“百姓貴之如帝”的敘述在孟子那里是沒有的。因此荀子的以君上為貴,不像孟子那樣是以民為貴。荀子主張君主仁人要像父母,則老百姓以君主為貴,以君主為父母,這個說法跟《尚書》與孟子所講的不一樣。“貴之如帝,親之如父母”這個講法也表達了荀子對君民關系認識中的另外一個層面。荀子認為,老百姓要貴之如帝,這并不是在價值上提倡貴君貴帝,而是由功利所決定的。如果老百姓所得到的利益多,那就“貴之如帝,親之如父母”,因此,荀子貴君的說法是從政治效果出發表達的,而不是從價值上以君為貴。在這個脈絡下的講法,仍然是屬于功利主義的說法。
荀子思想有綜合性特征,他綜合了先秦諸子的多家思想?!盾髯?middot;富國篇》說:“足國之道,節用裕民”“節用以禮,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則民富。” “裕民” 的觀念原出于《尚書·周書·康誥》,就是使人民富裕。荀子很重視這個觀念,他認為這是“足國之道”,因為國家要富足,首先要使人民達到富足。“裕民”怎么做到? 當然是要通過政府施行政策,比如要除役、減稅,減少人民的賦稅和勞役,所以荀子強調要“以政裕民”,主要是在政治、政策上采取措施,有富民的政策,才能使人民富裕起來,使國家富足起來。當然,在荀子看來,僅僅講“裕民”也不能完全富國,還必須“節用”。即使做到“裕民以政”,使人民富足了,但是如果不節用而是浪費,這樣的結果實際上是相反的,國家不能富足仍然會返貧。怎么節用呢? 荀子強調要“以禮節用”。荀子的“足國之道,節用裕民”特別強調“裕民”的思想,這繼承了周公的思想。同時,“裕民以政”前面是“節用以禮”。所以,“節用、裕民”是兩件事,“節用”是用“禮”達成的,“裕民”是以政治達成的。“裕民”就要放開政策,使老百姓富足起來,同時要用“禮”來“節用”,這是荀子提倡的。其實,“節用”這個概念是出于墨子,但是墨子不強調“以禮節用”,所以這里可以看到荀子吸收了當時其他各家的思想?!盾髯?middot;非十二子》中還有一種講法:“長養人民,兼利天下,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兼利天下”是墨子的思想,“長養人民”是孔子的思想。荀子不僅講“兼利天下”,還講“兼而覆之,兼而愛之,兼而制之”(《荀子·富國篇》)。他認為這是圣君之事,“兼而覆之”的“覆之”就是保護人民,“兼而愛之”是愛民、護民,“兼而制之”是管理人民,這些“兼”顯然也是吸收了墨子的“兼愛”思想。
四、孟子的君民說
孟子的思想學界相關研究比較多,相對荀子,我們這里簡單作一些探討?!睹献?middot;梁惠王下》引了《尚書·周書·泰誓上》所說“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這說明孟子繼承了《尚書》 “為人民而立君主”的思想。天為了人民的福佑“作之君,作之師”,荀子也說“天之立君,以為民也” (《荀子·大略》),說明孟子、荀子在這點上是一致的。在《梁惠王上》,孟子還說:“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然后說:“終歲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又稱貸而益之,使老稚轉乎溝壑,惡在其為民父母也?”這兩段都明確表達了君主要“為民父母”的思想,用“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作為表達形式,明顯是繼承了《尚書》的思想。但是跟荀子不同的是,孟子是把為民父母、作民父母作為道德上的絕對命令,作為君主的根本職責和義務。如果沒做到,就配不上為民父母。所以在孟子那里,“為民父母”更多的不是作為現實的君民關系的表達,而是作為君主施仁政的道德命題,一個絕對命令。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主張,孟子在評論伊尹時表達出“保民”的思想:“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如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孟子·萬章下》)伊尹“自任以天下之重”,這是行仁政的精神,孟子特別強調“保民而王”,這繼承了西周的保民思想。西周政治思想一般概括為“敬德保民”,但是就對后世的影響來說,孔子思想里面基本上沒有繼承“保民”的思想,他更多強調“敬德”的思想。孟子比孔子更自覺、更廣泛地繼承了“保民”思想。所以,西周的思想,“敬德”是一方面,“保民”是另一個方面。在孟子的思想里面,應該說“保民”的方面占了大部分。同時,孟子不僅繼承了保民思想,還賦予了“保民”思想以新的形式,用仁政擴大了孔子對仁的理解。仁不僅是修身,還要落實在政治、政策的施行上面,從而構成一整套養民、惠民、保民的政策。所以,從突出保民思想這一點上看,荀子跟孟子是不同的。孟子大講特講保民思想,這方面是荀子遠遠不及的。
在《孟子·萬章上》,孟子論及堯舜禪讓的關系,認為堯把舜推薦給天,而天接受了;堯又把舜公告給人民,人民也接受了。學生萬章就問“天受之”“人受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孟子說:“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堯讓舜來做所有祭祀的主祭,“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堯又讓舜來主理政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在解釋“天受之,民受之”這兩點時,孟子的講法近似于《尚書》講的泛神論、民本論,表現出對《尚書》天民合一思想的繼承。在這點上,荀子的表達不明顯,沒有接受天民合一論?!渡袝?middot;周書·泰誓中》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天沒有自己的意志,它的意志都是以人民好惡為準則,孟子繼承了此思想,但是荀子在這方面繼承不夠。
在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史上,孟子破天荒地提出了他政治思想中最重要的觀點,就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上》),這不僅超越了《尚書》的政治觀,也超越了孔子和在他以前的先秦思想家,達到了真正的民本主義政治觀。前面講荀子的“為民說”在價值觀上就是“貴民說”,只不過荀子表達得沒那么清楚,他認為不應貴天子,不應尊諸侯,這個尊貴的對象應該就是人民,從這一點上看出他受到了孟子思想的影響,所以說孟子對先秦后期的思想家是有廣泛影響的。
除了“民為貴”,孟子還提出了一些其他的思想,在歷史上,在治國理政的理念上,也有長久的影響。如“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說:“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孟子·梁惠王下》)如果說,“民為貴”是孟子政治觀的代表,那么,“與民同樂”則是孟子政治觀的核心,這兩方面都很重要。在“民為貴”“與民同樂”之外,孟子還有一些值得關注的主張,如孟子講“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盡心上》)把仁民與愛物、親親區別開。在這種講法里,“親親”前一個“親”字只適用于親屬之間的愛,而對于物的愛,“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這個“愛物”的“愛”只是對物品的喜愛。那么“仁民”的“仁”字是其愛民論、仁政論綜合表達的觀念,所以仁里面不是沒有愛,而是仁把它的層次提高了,因此,仁民論里面包括了愛民論,比一般的愛物、愛民這些層次上的愛更高一個境界。
“君民論”里面還涉及到如何得民心的問題。在這方面,孟子提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盡心上》)孟子把得民心的根源歸結到善教,教是教化,不是用政令,而是以禮為核心的教化來獲得民心,可見孟子對教化的重視。善教得民心,這個民心是相對君主而言,對君主的服從之心、擁護之心。民心應該從善教得來,這是最好的,善教可以取得“民愛之”的效果。善政只是民畏之,只是使人民感到這些政令的實施很嚴謹,對這些政令有畏懼之心,但是對政治沒有愛心。孟子又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離婁上》)孟子把“得其民”歸到“得其心”,這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一個代表性的總結,就是把政治上的成功或者失敗歸結到是否獲得民心,這種主張在歷史上影響巨大。同時,孟子認為“得其心有道”,就是“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離婁上》),要最大限度地去滿足人民意愿,而人民反對的堅決不做。這是“得民心”的根本方法。這個方法也是中國古人所理解的一種民主的原則,就是在政治政策上,人民所希望要的,要予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所厭惡的東西,絕不要實施。就事實來講,孟子當然不是講民主,這個思想跟前面提到的孔子思想有關,孔子在講“惠而不費”的時候講“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這其實也就是孟子講的“所欲,與之聚之”。孟子不僅繼承了孔子的這一思想,而且把它放大為“得民心有道”的根本原則。
結 語
比較孟子和荀子對君民關系的論述,總體上來看,孟子是偏于理想主義,荀子是偏于現實主義,這個觀點是馮友蘭先生很早提出來的。但是,我們不能排除《荀子》中也包含若干理想主義的成分,《孟子》中也不乏一些現實主義的成分。理想主義不是脫離現實空談,孟子看問題更多是從價值的理想看,應該怎么做?,F實主義是指荀子在討論問題的時候更多從政治的綜合實際效果來看,這是兩個人在許多問題上有所不同的重要根源。在歷史上,孟子的君民關系論有民主性、開放性,更受推崇,在今天也更有時代意義,而荀子的相關主張曾備受批判,在近現代曾被認為是君主專制的淵藪。實際上,荀子的思想也包含一些民主、民本的因素,在今天也是值得重視的,只不過因其現實主義立場,他更多看到人性的陰暗面,展現出較為務實冷峻的一面。
作者:陳來,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儒學研究。
原載:《東岳論叢》202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