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 來源:
    • 作者:
    • 2024年12月19日
    • 審核:
    • 瀏覽(1058)
    • 收藏
    瀏覽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錨定建成文化強國戰略目標,不斷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他指出,要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顯著提升,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我國對外工作面臨新挑戰、新任務。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錨定建成文化強國戰略目標”這一任務,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把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提升到更高水平。

    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三大來源

    文化軟實力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文化軟實力有三大來源。源于過去傳承下來的世界上唯一連續不斷的文明。中國自古以來是獨立的,自成一體的文明,是古老而年輕的中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進一步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這一綿延不斷、一脈相承的燦爛文明為中華文化軟實力提供了生生不息的豐厚滋養。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這10個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的中國古語,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反映了治國理政的思想智慧,積淀了中國式現代化深厚的文明底蘊,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具有高度契合性,同世界各文明具有廣泛共鳴性。這也體現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自覺,并立己達人,以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世界共同現代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源于正在實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自201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以來,制造業增加值一直位居全球首位,是唯一具有全產業門類的國家,成為工業文明集大成者,我們還推進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建設,是推動世界綠色轉型的關鍵力量。不斷夯實的物質基礎是中華文化的底氣所在,也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這也反映了明體達用的文化思想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告別了近代的中西體用之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在“第一個結合”基礎上提出的“第二個結合”,更是明體達用、體用貫通在新時代的生動寫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賦予中華文明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時代特色。以此,中國式現代化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彰顯出中國努力為破解21世紀人類所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挑戰提供方案與借鑒的責任和擔當。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否定傳統,也不是西化,而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和平發展、互利合作、共同繁榮的世界現代化,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源于面向未來凝結的解決人類問題的中華智慧。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百年大變局既是格局之變、治理體系之變,也是思想觀念之變。面對“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融通中外、貫通古今的理念,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的時代凝練。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以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為努力目標,以推動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為實現路徑,以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普遍遵循,以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為基本支撐,以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為戰略引領,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實踐平臺,推動各國攜手應對挑戰、實現共同繁榮。中國提出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超越普世價值的狹隘,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西方同質性、排他性共同體,這也是中國走出了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的文化底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所指出的,“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正是基于這種品格,中華文化軟實力不斷提升,并為解決全球問題提供價值理念。

    將文化軟實力轉化為中華文化影響力

    正如能量轉化為動量,將文化軟實力轉化為中華文化影響力并使其不斷提升,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隨著產品“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要從理念、方法和重點領域著手。

    首先,轉變三個理念。一是從“我”到“我們”的主體轉換。過去,我們強調對外文化傳播,思維是單方面的,從“我”的主體出發。今天,人類進入萬物互聯、智聯的時代,扁平化互動式平等觀是主旋律,為此要變傳播為分享,從“我”到“我們”,實現主體轉換。正如北京舉辦的夏季奧運會表達“中國崛起了”,冬季奧運會表達“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是從“我有”到“我們分享”的客體轉換。從廣交會“我有”到進博會“我們分享”,從“成就我”到“成就我們”,主題轉變是理念轉變,是中國在全球化分工地位轉變的結果。以中國開放推動世界開放,以中國和平發展推動世界和平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世界現代化進程,中華文化的立己達人、胸懷天下的思想更好得以彰顯。

    三是從“歷史的文化”到“活著的文化”的對象轉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從“歷史的文化”到“活著的文化”的對象轉換,助力中華文化不僅走出去,而且走進去,飛入世人心坎里。

    其次,創新三類方法。一是借船出海。全國各地應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國際人文交流合作,要善于共同搭臺“唱戲”,繪就講好中國故事、人類命運共同體故事的壯麗畫卷。

    二是借力做乘法。中國公共外交協會等機構借助外國網紅、華人華僑的力量,借助主動免簽政策東風,更加主動地宣介中國主張、傳播中華文化、展示中國形象。中國媒體也紛紛加入西方社交平臺,提供國際新聞娛樂公共產品。

    三是構建網格狀分布式布局。我們大力推動國際傳播守正創新,理順內宣外宣體制,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集群,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有效開展國際輿論引導和輿論斗爭,初步構建起多主體、立體式的大外宣格局。比如,我國國際傳播的基礎設施、技術水平、采編能力等均得到有力提升,主流媒體紛紛利用5G技術開展新聞實踐,逐步實現了從傳統媒體向綜合性原創內容制作的全媒體機構轉變。

    最后,實現四個重點轉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美關系的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活力在地方。”中華文化影響力也要實現這四個重點的轉換,從精英到人民,從官方到民間,從中老年到青年,從中央到地方?!逗谏裨?middot;悟空》游戲火遍全球,是企業力量、年輕人團隊通過市場方式、國際化表達,不自覺在創新開展網絡外宣。因此,要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創新開展網絡外宣,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寄希望于人民的力量、市場的力量、青年力量和地方素材。

     

     

    原載:《四川在線》

    作者:王義桅,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免费播放_荡女安然的yin乱生活_日韩免费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在
  •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