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馬希剛:從經籍考辨到現實觀照:古典研究的重要意義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
    • 2025年06月23日
    • 審核:
    • 瀏覽(572)
    • 收藏
    瀏覽字號:

      兩千多年前,中國和希臘兩大文明在亞歐大陸兩端交相輝映,為人類文明演進作出了奠基性貢獻。2024年11月,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在北京舉辦。大會從古典文明的研究視域出發,旨在回溯人類思想之源、總結人類歷史智慧、發掘人類文明傳統,為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夯實學理根基,為解決現代世界問題提供智慧啟示,為促進人類發展進步注入思想動能。大會強調了當代學人的學術使命,為學科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引。

      在世界古典學大會開幕式上,主辦方宣布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在雅典成立,一個熔鑄古今、會通中西的新平臺也正式搭建,這為世界古典學知識譜系帶來了全新的文化視野、增添了全新的文化風采。

      在筆者看來,近年來,古典學研究路徑的創新,為我們帶來三重啟示:其一,甲骨文釋讀與簡帛文獻整理需建立歷時性解釋框架;其二,禮樂制度研究應關注其文化編碼在當代社會的解碼機制;其三,經學詮釋傳統也應構建跨文明對話交流。而這種“考鏡源流—經世致用”的雙向研究范式,正不斷推動古典學研究走向深入。

      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在海外建立的第一個高層次、高級別的涉古典文明研究的平臺和機構。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介紹,研究院主要采用多學科交叉研究路徑,以古典學、考古學、歷史學、哲學、文學、社會學及其他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多學科融合為基礎,利用人工智能、數字人文等新興技術開展綜合性研究,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其具體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以研究院為載體,以我為主,用中華文明、中華思想重新審視世界文明,給予中國古典學更加清晰和鮮明的學術定位;二是以學術方法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努力構建視野更開闊、更體現世界文明真相的世界古典學研究體系。

      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斷滋養和啟迪后世。林志猛認為:“中西古典思想家對于德性、自然、政制、人性等根本議題有共通的見解。”(林志猛:《中西古典德性與價值的共契》)14—16世紀,文藝復興讓西方古典學和藝術再度流行,喚起了學界對古希臘羅馬知識和思想的熱情,這場由文藝開始并延展的運動,推動了歐洲文化、藝術、經濟、科學技術等的蓬勃發展,也讓人文主義思想更為濃郁。19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尼采指出,古典學“出于道德動機整理故書”,它“以高貴的信念為前提”,為了“即將到來”的國家擔綱者而闡發古傳經典中的智慧和德性。強調經典具有培養有道德、有理想、有智慧的國家治理人才作用,揭示了經典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意義。

      中國古代經典同樣強調對人的品德與性情的培養。儒家經典《大學》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并把修身視作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置條件。《大學》“八條目”所指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及“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都體現出儒家“內圣外王”(《莊子·天下》)的思想。“內圣”就是指通過培養自身的修養達到圣人的思想境界;“外王”就是指將儒家的仁政思想用于治理社會。

      “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禮記·經解》)孔子以六經為代表的儒家經典教育弟子,旨在傳承與踐行儒家仁政理想及禮制思想?!洞呵铩肥?ldquo;外王”之學,春秋時期,公羊家積極入世,希望投入時代的政治實踐活動中。太史公答壺遂“孔子何為而作《春秋》”之問時,說“聞自董生”,故孔子作《春秋》以“達王事”,孟子也說“《春秋》,天子之事”,都表明為后世立法的深遠意圖。董仲舒說:“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萬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賢才,以待后圣。”西漢時,在回答漢武帝的策問中,董仲舒勉勵漢武帝:身為國君,且國家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應當大展宏圖、施行仁政。

      通過對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漢字進行解析,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孔孟思想。漢字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基因和脈絡。從造字源頭揭示并科學闡釋蘊藏于漢字中的文化內涵,既是理解其精神特質的有效途徑,又是我們傳承與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責任。

    從經籍考辨到現實觀照:古典研究的重要意義

     圖1

    從經籍考辨到現實觀照:古典研究的重要意義

    圖2

      孔子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仁愛”思想。甲骨文的“仁”字是(見圖1),可解讀為兩個人,有學者將其與甲骨文中的“孕”字相聯系,并由此進一步將仁的本義解釋為母愛,《說文解字》說:“仁,親也,從人從二。”孔子所說的“仁者愛人”,就取義于母愛。儒家提倡將這種愛推及世人,古文“仁”字的另一種寫法是(見圖2),《說文解字注》:“忎,古文仁,從千心作。”千心就是把愛心分給眾人。

    從經籍考辨到現實觀照:古典研究的重要意義

    圖3

    從經籍考辨到現實觀照:古典研究的重要意義

    圖4

      孟子從孔子的仁愛思想出發,形成了仁政思想。在《孟子·梁惠王上》中,齊宣王問孟子:“德何如,則可以王矣?”向孟子求教如何實現以仁政治理國家。孟子回答他:“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勸諫齊宣王“保民而王”,從而實現“王道”的國家治理,王道即實行仁政,對“保”字的理解是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關鍵。甲骨文中的“保”字是一個人背著小孩的畫面(見圖3),突出了人的手指,金文中的保字有一個形體是(見圖4),描繪了人的一只手托著一個小孩的畫面,也突出了手指,意即手張開輕輕拍打、安撫小孩。對上述對甲骨文和金文中“保”字的分析可知,孟子所說的“保民”就是安撫民眾。孟子提出,仁者愛人,就應該推恩于人。作為統治者,應該把自己的愛心體現為仁政,讓老百姓受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安撫民眾、實行對民眾施加愛心的仁政,就沒有人能阻擋統治者成就王道。

      “每個時代都會遇到新問題與新挑戰,面對當今世界遭遇的現代性難題,古代的偉大經典應當成為啟迪我們智慧的源頭活水。”(董波:《古典學與文明傳統的價值傳承》)古典文明是人類文明突起的高峰和永亮的燈塔,我們應進一步激活蘊藏于古典之中的偉大傳統和智慧,指引人們有力應對各種現代挑戰,推動人類文明沿著正確方向前行。

      當代美國古典學研究者波爾特教授提出:“當中國的古典學術可以大規模和歐美學術界交流的那一天,中國學者很有可能會創造出一個我們無法預料的關于古典世界的圖景。”古典學研究任重道遠,應該結合時代需求,使其成為聯結古今中外的橋梁,實現在詮釋、傳承基礎上的創新發展。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教授)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免费播放_荡女安然的yin乱生活_日韩免费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在
  •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