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曾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這是從哲學思想與社會現實的關系著眼得出的深刻論斷。哲學具有抽象、思辨的特點,也是體知、感悟的學問,它所關注的主題都是宏大、玄遠,并帶有強烈終極關懷的問題,因此,深刻的哲學思想總是具有超越時空的恒久魅力與價值。西方哲學很早就有重視邏輯推理、概念自洽的傳統,并且受科學觀念的影響,向來推崇對宇宙、自然的客觀研究,對知識論問題也有更多的關注。而中國哲學卻更側重感悟與體知,更強調境界與直覺。中國哲學作為我國思想文化的精髓,是中華五千多年燦爛文明的結晶,凝聚著古圣先賢對宇宙人生的洞察體悟,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智慧,是一座取之不盡的思想寶庫。
生命的學問
儒、釋、道作為中國文化傳統中最重要的三支,經過千余年的演變、融合、發展,共同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古語有云,“以佛修心,以道養生,以儒治世”。仔細推敲雖不甚周嚴,但基本可以概括一般意義上對儒、釋、道三家所發揮社會功能的認識。在傳統社會中,儒家以維系政教禮俗、崇尚孝悌、講信修睦而為廣大民眾所接受,至宋明時期,新儒家又發展出一套“心性儒學”,使儒家的“內圣之學”獲得新的生長;道家以講求自然無為、物我兩忘,虛靜見獨為其根本;佛家則以明心見性、參禪悟道為依歸。所以,關注生命之本質,探討心性之隱微處,以尋求安頓解決之道,是儒、釋、道三家共同的旨趣。相比西方理性主義的哲學傳統,中國哲學更關注安身立命的問題,所以也被認為是“生命的學問”。
經典文本作為中國哲學的精華所在,是經過歷史淘洗而得到廣泛認同的文化結晶,從討論問題的方式來看,受漢語書寫習慣的限制,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特質是思想家的著述很多是通過“注經”的方式來完成的。代圣人立言、借古人之酒杯,澆一己之塊壘,在中國有著深厚的心理基礎,在某種意義上,這既展現出對傳統與經典的尊重,也顯示出注家謙卑與克制的姿態,如郭象注《莊子》,朱熹注《四書》,表面上這些作品都以注解經典文本的形式出現,但它們本身絕不是單純的訓詁作品,其表達的思想與原典之間有著巨大的張力,從而使得中國哲學在返本開新中不斷成長發展。
中國哲學的議題
一般而言,哲學關注的都是關于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但由于不同文化傳統之間的差異,東西方哲學在問題意識與提問方式上都表現得大異其趣。“道”與“心”是中國傳統哲學中出現頻率極高的關鍵詞。“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形而上者謂之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這些關于“道”的論說在儒家經典文獻中占有相當大的篇幅,而傳統士大夫抒發家國情懷、實現理想抱負的主要方式也無非是“得君行道”與“覺民行道”兩途。若受限于外部環境的制約而無法大施拳腳,則退而求其次,以獨善其身之姿態明哲自保、修養心性,著書立說以俟來者。在此,對于“心”之探討就成為不能回避的問題,儒家的“惻隱之心”、道家的“虛靜之心”、佛家的“澄明之心”,都涉及對此主題的討論,后來宋明心性儒學興起之后,對于所謂“心體與性體”的問題更是辯論精微,不勝繁復,令人嘆為觀止。
中國傳統哲學有其固有的一套語詞系統,也有它看待世界的一套獨特方式,不管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因其同屬東方世界,在對待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等問題上確有一些彼此相通之處,相比于西方哲學中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截然對立與涇渭分明,東方哲學更重視主客之間的和諧與圓融,更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根本上來說,大自然孕育撫養了人類,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盡管人類能夠得天地之靈秀而為萬物之首,但人的智能與德性都是有限的。無論運用多么發達的科學技術手段,人也無法做到隨心所欲地主宰自然、奴役自然。近三四百年來,人類攫取自然的能力獲得空前提升,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能源危機、環境惡化、全球變暖等一系列嚴重的生態問題,而追根溯源,西方主客對峙的思維方式要為此負上思想方面的部分責任。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這種對宇宙、自然的看法長期以來被看作是落后的、樸素的世界觀,但在人與自然關系日益緊張的現代社會,似乎也應對此給予重新反思與評價。
哲學之用
蘇格拉底曾說:“一個未經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過的生活。”哲學就其本義來說,乃是對智慧的追求與熱愛,盡管對這些宏大主題的追問往往很難形成確定的答案,這也是哲學作為一門學問經常遭人詬病的原因,但只要我們不是抱著一種功利、世俗的眼光來看待哲學,而是以一種更加寬廣、更具人文情懷的角度來審視哲學,那么,任何有一定精神追求的人都能夠從哲學中吸取營養,以滋潤心靈、鍛煉理性、提升人的格調與境界。建構一套富于解釋效力的哲學理論,其過程如同釀酒一般,正如好酒必須經過充分的發酵與提煉才能香醇渾厚,哲學作為一種反思之學,首先也必須建立在對外在世界深刻體察的基礎之上,再繼之以深入的思考與嚴格的論辨,才能最終完成好的哲學作品,能讓我們對周遭的生活世界產生新的觀感與好奇,對生活世界的繽紛燦爛有一份別樣的體會與認知。“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當我們真正走進哲學、親近哲學之后,才能發現原來對世界還可以提出如此奇特的問題,而人類的知識與理性竟然是如此渺小與有限。亞里士多德曾言,哲學始于驚異。哲學有如源頭活水一般,它不僅可以教會我們始終對世界保持敏感與新鮮,也足可以令我們始終以一顆赤子之心來體悟周遭世界,而這也正是哲學給心靈帶來的最好滋養。
哲學不僅是智慧之學,也是德性之學,道德哲學作為哲學的一個古老分支,在哲學這門學問中向來占有十分顯赫的位置。什么是道德?劃分善與惡的標準何在?為什么人有善良意志?我們應該如何行動才能做一個德行高尚的人?以上這些問題都是道德哲學中所關注的核心問題,而中國傳統哲學由于其取向上的偏好,向來十分重視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特別是儒學,其基本特征即是把道德放在人類生活中的首位,如儒學所推崇的“五常”“四端”“三達德”“恕道”“絜矩之道”,乃至正心誠意、修己安人、仁民愛物等,講的都是人類普遍的道德問題。因此,研習中國哲學,悉心探究古圣先賢立說的要旨,就其切己處用力下功夫,對于變化氣質、提升人之道德境界也助益頗多。
(作者:趙宏宇,系廣州市委黨校哲學與文化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