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在5000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基于“第二個結合”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夯實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文化根基。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必須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參天大樹之根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精神品格,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并保持蓬勃生機、旺盛活力提供了深厚文化滋養。
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必須深深植根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必須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發展規律。
在此基礎上,還應當以問題為導向,加強調查研究,注重從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中汲取理論創新的智慧,進一步促進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互相成就,建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推動中華文明實現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第二個結合”為其注入鮮明的民族特質、深厚的文明底蘊,體現歷史必然性與主體選擇性的融通。
中華文明獨特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在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的過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而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轉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文明。同時,“第二個結合”賦予馬克思主義以鮮活的民族形式和時代內容,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標志著我們黨的理論創造性、文化主體性、精神獨立性實現新的升華。
進一步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新時代新征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深入把握內在規律,以思想和文化主動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態勢,以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為重要抓手,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使文化創新的源泉充分涌流,使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
夯實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文化根基,必須促進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向奔赴”——
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而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可謂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
夯實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文化根基,就是要摒棄個人主義膨脹、物質主義盛行、生態危機加劇等弊端,將“天人合一”理念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弘揚“和而不同”“以和為貴”等理念,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傳承“富而好禮”“厚德載物”的文化基因,不僅致力于促進物質財富的增長,還致力于實現人們精神世界的豐盈、社會關系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解。
深刻理解“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
“第二個結合”既是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在中華沃土上的又一次生動展現,又是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的鮮明表達。它使我們深刻認識到,中華文明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旺盛生命力,實現了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成為解決當代問題、推動理論和制度創新的源頭活水。
新時代新征程,要重視從豐厚的文化遺產中發掘具有跨越時空永恒價值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深刻把握中華民族的文化自我,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使之得到時代轉化與綜合創新。其中,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就是在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的基礎上長期發展和內生性演進的。“第二個結合”解放了文化創造力,為我們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提供了不竭動力。
比如,我們黨開創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與中華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和“商量”的施政傳統、“兼容并包、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有著深刻關聯。我們沒有搞聯邦制、邦聯制,確立了單一制國家形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就是順應向內凝聚、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發展大趨勢,承繼九州共貫、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中國文化大一統傳統。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強盛,需要以文化興盛為支撐。面向未來,要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更寬廣的世界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進一步提升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促進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并深入研究天下發展之道和治國安邦之理的文化內涵,以跨文化交流凝聚價值共識,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