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當地時間6月26日,“開啟東西文明互鑒之門”研討會在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新址舉辦,來自中希兩國的多位專家學者圍繞中西文明交流與比較研究,發表主題演講,探討古代文明的深層聯系及當代文化交流的新路徑。
在研討會歡迎致辭中,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院長李新偉首先介紹了近年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考古學領域取得的系列新成果。他表示,隨著中國在海外多地開展考古項目,全球視野下的文明研究版圖日益形成。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正以“世界古典學”的視角切入古代經典研究,嘗試在多文明對話中重塑古典的概念與邊界,為古典學注入更多元的內涵。
緊接著,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展開了對“超越性”這一哲學核心概念的闡釋。他認為,不同文明對“超越性”的理解各有特色,中國哲學所體現的“超越性”是一種“有無之際”的生化實踐,是“通古今以究天人”的歷史超越。張志強強調,儒家的生化之際、道家的成象之際以及佛家的三性一際,共同構成了中國文明獨特的歷史形而上學傳統,展現出一種現實中不斷創造的批判性精神。張志強的講解為理解中國古典文明的哲學底蘊提供了深刻視角,也為本次研討會的多文明對話定下了理論基調。
隨后,外國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健強調了關于語言文字在文明交流中的關鍵作用。她表示,語言文字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在絲綢之路早期展現出復雜而多樣的交流與融合機制。通過梳理東地中海地區及西亞、南亞、中亞和東亞地區古代主要文字體系的傳播路徑,劉健揭示了文字在軍事擴張、宗教傳播與文化互動中的多重功能。文字的互鑒不僅推動了文明間的理解,還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層互動格局,為當今語言文明交流提供了寶貴的歷史鏡鑒。
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孫亞冰以甲骨文為切入點,深入介紹了其作為漢字源頭的重要價值。甲骨文是3200年前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成熟文字系統,擁有超過4000個單字。了解甲骨文不僅有助于揭示漢字的造字本義,更利于探尋中華早期文明的發展脈絡。孫亞冰的發言為現場聽眾帶來中華文明源頭的直觀感受,架起語言與歷史的橋梁。
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胡玉娟則從古希臘與古羅馬哲學視角出發,探討了三位思想家關于“良政”與“幸福”的不同理解與歷史實踐。她闡述道,柏拉圖主張哲人治國的理想,西塞羅強調政治德性的公共責任,而馬爾庫斯·奧勒利烏斯則關注個體理性修養與順應自然的生活方式。在胡玉娟看來,這種穿越千年的哲學對話不僅體現了古典世界對幸福人生的深刻關懷,也展現出不同文明在政治與倫理議題上的多維探索。
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君梳理了中國近現代梵學的發展歷程。他回顧,自晚清以來,章太炎、蘇曼殊等率先學習梵文并編寫語法書,開啟了近代梵學研究之路。隨后,陳寅恪、胡適、湯用彤、季羨林等學者將梵學知識廣泛應用于中國古代文史研究,推動了相關學科的形成與成長。陳君強調,這一歷程顯示出開放的文化視野、語言能力的提升與持續的國際交流對學術進步的重要意義。
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展覽、聯絡與教育部負責人瑪利亞·特爾祖迪(Maria Terzoudi)在致辭中對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雅典新址的正式啟用表示熱烈祝賀。她回顧了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近年來與中國多家機構在展覽策劃、數字化合作與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的多項成果,其中涵蓋了安提凱希拉沉船、兵馬俑數字展、古希臘藝術展等重要項目。她表示,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將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的發展,愿為推動中希在科學研究與文化交流領域的深入合作持續貢獻力量。她強調,此類展覽合作正是東西方文明互鑒最生動、最具象的體現。
在研討會尾聲,張志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要把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建成一個世界古典學的交流中心,關鍵在于堅持“大古典學”理念而不能局限于古希臘古羅馬的古典學,即所有的古老文明都可以有自己的古典研究,都可以在自己的古典研究傳統上建立古典學。應豐富古典學研究的內涵,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擴大其學科邊界,而不是把研究對象僅僅局限于古希臘古羅馬,要在講好中華文明故事的前提下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
此次研討會不僅展現了中希學術界在文明比較研究上的豐富成果,也為未來東西方古典學的交融開辟了新路徑。與會學者們紛紛表示將持續深化合作,共同推動跨文明對話,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不斷邁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