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趙金剛:朱子思想中的“敬與氣”
摘要:朱子思想當中的整齊嚴肅之敬可以“貞定心氣”,使得氣不搖蕩,而明德更容易透顯出來,而工夫就有了成立的可能;但朱子思想當中的敬絕不只有整齊嚴肅的面向,常惺惺之敬才是“活敬”,常惺惺是人的奠基性、基礎性情感,只有強調常惺惺的重要意...
-
姚海濤:孔子“同問不同答”的啟示
作為中華文化絕佳代表的孔子有著多重身份,宋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今人講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無論是其光輝博大的思想,還是其高尚的精神品格,都值得后人學習。在眾多身份之中,孔子作為教師的這一身份深入人心??鬃釉诖呵?..
-
中國古典傳統中的“文明”“交流”“互鑒”
在中國古典傳統中,“文明”“交流”“互鑒”各自有著豐富含義。這三個詞匯各自承載著豐富的歷史積淀與文化意蘊,只有在對其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綜合考量,我們才能全面而準確地把握“文明交流互鑒”這一概念的全貌。 ...
-
黃玉順:“儒家文化”略論
從漢代“獨尊儒術”以來,中國文化的主流就是作為“孔孟之道”的儒家文化;如果按照“周孔之道”的觀念,儒家文化的內涵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但是,究竟何為“儒家文化”,卻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儒家文化的概念...
-
探尋中華民族的創新基因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 v史長河中,一件件文物鐫刻著中華民族一路探索、創新的印記,在漫長歲月中承載著中華民族創新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中華文明前行的道路,鼓舞著一代代中華兒女與時...
-
梁濤:走向世界的儒學
這幾年我提出新四書、新儒學,就是希望通過對傳統儒學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融入現代社會,繼續發揮其對國人價值引領的作用。對于儒學,其實還有更廣闊的空間,那就是儒學對世界的意義。彰顯儒學對世界的意義,我們需要做的是將儒學推向世界,然而,要做到這一點,...
-
林孝斌:孔子“無間”思想的認識論意涵解析
摘要:孔子在《論語·泰伯》中以“禹,吾無間然矣”指稱他和大禹間的“無間性”??鬃拥?ldquo;無間”思想是兼具個殊與普遍性意義的認識論命題。該命題意在揭示跨越時空的不同主體之間的感通如何可能。由于感通是一種原始認識活動,其內...
-
《春秋繁露》:“內圣”與“外王”的統一
漢承秦制,既繼承秦成功的經驗,也吸取了秦失敗的教訓。西漢初期采用黃老“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實行輕徭薄賦緩刑的政策,恢復了被戰爭破壞的生產力,緩和了社會矛盾。文景之時,國強民富,史書載“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
-
張寶明:古典學·語文學·語義學——人文史視閾中的學科建構
從人文史的視角出發,無論是古典學還是語文學以及語義學(以下簡稱“三學”),都可以說是一門立足經典、關乎交叉與有機整全的學科。從古典學(classics或classical history)的立意來看,它是對具有原創思想價值的古傳經典進行闡釋,涵蓋了文學、語言學、歷...
-
經世與啟蒙:梁啟超的孟子學
摘 要:“經世”是梁啟超思想中一以貫之的核心關懷。梁氏孟子學前期以宣傳康有為大同思想為主旨,介紹和吸納西方思想,以西方知識性內容取代傳統道德評價標準;后期側重國民教育,以西方教育主義重新審視傳統思想中的知識與道德關系,在科學知識的時代大潮中...
-
楊國榮:存在與意義
摘 要:以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為形式,人的存在蘊含不同方面,這種存在形態對意義的追尋具有主導性。人不僅思考世界的意義,而且探尋自身“在”世的意義。意義總是相對于人而言,在認知的層面,對象所呈現的物理、化學、生物等規定,與人從物理、化學、生物等科...
-
“明德”的四重價值意蘊
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集中反映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眾多思想元素中,其中就包括“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用明德引領風尚”“用優秀傳統文化正心明德”“在明德修身上煥發新風貌”。這些...
-
從諸子思想共通性看《中庸》“誠”的概念
《中庸》之“誠”,鄭玄多訓為“實”,朱子《中庸章句》則以“真實無妄”解之,然所指不盡相同。一方面,朱子將“誠”視作天地間實存的天理,如謂“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循此理路,后世學者多視...
-
孔子的“詩興”學說及其哲學貢獻
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在《論語》原典中,不僅凝練了孔子的仁學、義學、禮學、樂學等學說,還飽含著孔子的詩學智慧成果,積淀而成“詩興”學說。相對于學界關于孔子仁學、義學、禮學、樂學等的豐富研究成果而言,“詩興&rd...
-
袁青:論先秦儒家“慎獨”的三種形態——以安大簡《仲尼曰》的出土為契機
摘要:先秦儒家的“慎獨”包含三種形態:其一,安大簡《仲尼曰》和《中庸》的“慎獨”是指閑居在家時的慎言慎行;其二,簡帛《五行》和《禮記·禮器》的“慎獨”是遵從心本體而舍棄外在形式;其三,《大學》和《荀子》的“慎...
-
李國斌:“惻隱之心”是一種“同情”嗎
摘要:當我們將“惻隱之心”置于孟子生活時代的公共倫理觀念之下,那么以“憐憫”“同情”等來分析和解釋它就顯得不足了。人必然生活在特定的倫理關系中,在以“親親”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倫理秩序中,一個人的自然情感先于他的道...
-
東方朔:“勇”如何而為德?——朱子對《論語》“勇德”的詮釋
摘 要:朱子對《論語》中“勇德”的詮釋兼顧義理與訓詁,但以義理解釋為主,回答了“勇”如何成為德的問題。朱子首先區分了“勇”與“勇德”的不同,認為只有將勇符合道德地實現出來,“勇”才成為“勇德&a...
-
陳赟:秩序、定分和人情:差序倫理何以能“天下一家”?——以《禮記·禮運》為中心
摘 要:《禮運》作為中國秩序哲學的重要文本,其秩序構建的范式在于以禮制分,以制度化的方式安頓各種名分,由此確立的是差序性的倫理生活,人們之間的差異性和特殊性皆能在其中得到安頓。其方式是將得之于天、不假外求的“性分”具體化到政治-倫理社會中的&l...
-
徐正英:尊賢:《論語》所記孔子評歷史人物
子張在《論語·子張》中具體闡發了其老師孔子“尊賢而容眾”的教誨。總覽文本,孔子的“尊賢”言論主要集中于其對歷史人物的評論,共涉11篇29章,論及的先賢有唐堯、虞舜、后稷、大禹、商湯、武丁、泰伯、虞仲、周文王、微子、箕子、比干、伯...
-
梁濤:仁學的政治化與政治化的仁學——荀子仁義思想發微
摘要:在仁、禮關系上,孔子存在以仁釋禮與以禮成仁的不同進路。荀子雖然形式上視仁為最高的德,并提出了由“愛人”到“自愛”的仁學理論,但不是將仁落實在心性上,而是體現在制度中,是以禮成仁,發展的是政治化的仁學。荀子的仁義偏重于義,主張...
-
楊國榮:文明交流互鑒中的古典學
在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舉行之際,習近平主席發來意旨深遠的賀信,對古典學的衍化方向作了高屋建瓴的定位,并從世界文明演進和文明交流互鑒的角度,充分肯定了發展古典學的意義。歷史地看,中國與西方已以不同方式形成了自身的古典學。就較廣的視域而言,這里涉及西方的經...
-
樂愛國:“《孟子》言‘性善’,是指已生之后”并非朱熹之定論
摘要:朱熹在《答嚴時亨》中所說“《易大傳》言‘繼善’,是指未生之前;《孟子》言‘性善’,是指已生之后。雖曰已生,然其本體初不相雜也”,被門人抄錄而編入《朱子語類》(卷74),同時也被朱熹門人蔡沈之子蔡模撰《孟子集疏》引用。...
-
李駿博 王堃:論孟子“推擴”現象的心理運作機制?
摘要:“推恩”一詞首見《孟子·梁惠王上》“以羊易牛”章。字面上,“推恩”是指對“恩”的“推擴”,因此為了澄清“推恩”的含義,有必要首先對&...
-
陳來: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5000年中華文化體現的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標識,其中的核心觀念構成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其基本價值已積淀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傳承中華文化就是維系中華民族...
-
四書人格范式:兼美方為大美
四書是美文?!墩撜Z》的簡潔、質樸而深邃,《孟子》的雄辯、睿智而大氣,早已是有口皆碑;出自《禮記》的《大學》和《中庸》,辭近旨遠,篇短意長,《大學》不足兩千言,引《詩》12次,引《書》7次;《中庸》不僅引《詩》10余次,而且引用孔子格言多達20余次。如果說...
-
李記芬:荀子對孟子“推恩”說的演進
摘要:孟子重視仁政,倡導君王“推恩”以踐行仁;荀子則進一步指出,“推恩”的關鍵是“理”,“推恩而不理,不成仁”。以理為指導,仁恩的推廣才能得以展開。仁的推廣欲盡其全,需要以義理為指導,“處仁以義,然后義也&...
-
陳來:“民貴君輕”與“立君為民”:孟子、荀子的君民論
摘要:《尚書》“作民父母”的觀點對荀子影響很大;“以民為本”的思想對孟子影響很大;惠民、安民的思想對孔子的影響尤其深刻。荀子“為民”觀念的普遍化就是一切為了人民,具有超越時代的政治意義,其“畏民說”重視人民可能具有...
-
楊國榮:從價值取向看儒學的現代意義
摘要:以“人禽之辨”和“文野之別”為核心,儒家展開了其價值系統。“人禽之辨”主要指向人與其他存在的根本區別,其實質問題是對“何為人”的分疏,“文野之別”則以人類發展過程中前文明與文明的區分為論題。儒家...
-
陳來:中華文化的時代精華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自十八大以來一直強調中華文化的核心地位,并認為其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至關重要。他對中華文化的一系列論述不僅突出了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的意義,更強調了中華文化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作用。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特...
-
賴區平:儒學的身體轉向及其文明史意義———重思晚明儒學中的泰州學派
摘要:以儒學身體觀為線索,從文明史和儒學史的交互視野,可以看到儒學在晚明時代發生了一次“身體轉向”,即從以心為本轉到以身為本,這種轉向不只是內容上的修補,更是結構上的變革。由此可見以王心齋為核心的泰州學派在儒學史上的獨特意義,及其在現代性敘...
-
梁濤:孟子的人權思想如何與世界對話?
人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人權理念則孕育發生于具體文明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的人權話語,以溯源追流、返本開新為旨,“中華典籍中的人權理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日前在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舉行。 孟子作為中國儒家的重要代表,其思想成為中華傳...
-
樂愛國:朱熹論《易傳》“繼善成性”——及其與孟子言性善的異同
摘要:《易傳·系辭》所言“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歷來為儒家所重視,諸家有不同的解讀,至今仍眾說不一。不同于古代大多數儒者將其與孟子言性善聯系在一起,朱熹的解讀強調二者的區別,理由有四:其一,《系辭》所言是就天地生成萬物而言“純...
-
深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研究座談會發言摘登
11月25日,深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研究座談會在濟南召開。攝影峰攀 編者按: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重要論述,11月25日,省社科聯召開深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研究座談會,組織相關領域專家...
-
新西蘭前總理:通過孟子思想可透視古今與未來
中新社北京11月26日電 題:通過孟子思想可透視古今與未來作者 珍妮·希普利 新西蘭前總理,孟子公益基金會顧問主席團聯席主席 我并不是研究儒家思想的專家,但我對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和運用十分感興趣。我認為,通過孟子思想,可以透視當今社會的諸多機遇與挑...
-
郭薇:《中庸》倫理思想的內涵、特征
2024年11月,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成功舉辦。這場學術盛事不僅加深了全球文明交流互鑒,更為解決現代社會治理難題提供了古典智慧的啟示,彰顯了文化傳承與創新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討儒家倫理思想,特別是《中庸》所蘊含的倫理智慧,對于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