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 管窺諸子百家時代

        春秋戰國是中華民族思想發展的黃金時代,也是人類社會思想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段。  提及先秦諸子百家,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九流十家”之首的儒家,以孔子為代表的學者所創立的儒家學說,是一個囊括了哲學、倫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人文學說體系,后世多以...

    • 梁濤:“德命”與“運命”之間——孔孟天命觀新論

      摘 要:儒學是天人之學,從天人關系的角度探討德命與運命的關系,是孔子、孟子關注的核心問題。中國早期宗教經歷了從顓頊“絕地天通”到周人“以德配天”的發展,完成了從自然宗教到倫理宗教的轉變,但天命是少數統治者的特權??鬃犹岢?ldquo;天生...

    • 楊澤波:“存在物”在道德存有輔線中的位置——儒家生生倫理學對陽明“心外無物”學說的解讀

      摘要:“心外無物”的“物”除指“行為物”之外,還指“存在物”。前者指良知創生的道德踐行,意義明確;后者指良知創生的道德存有,爭議較多。良知之所以能夠創生“存在物”,是因為良知總是以自己的“眼光&...

    • 陳路:神孫亦習孟子言——《孟子》對日本中世政道論的影響

      編者按:第四屆青年儒學論壇于 8月13日至14日在孟子故里山東省鄒城市成功舉辦。來自國內高校、科研單位的近50位著名儒學專家、論文獲獎青年學者、儒學愛好者齊聚孟子故里,共話孟子思想當代價值與中國式現代化,為推動當代儒學研究事業的繁榮與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

    • 李春穎:在中國哲學史書寫中探尋中國哲學

      哲學、中國哲學史與中國哲學,三者關系可以描摹出一幅百年來中國哲學發展的圖景。以“哲學”“中國哲學”這樣的現代學科劃分來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僅有100來年,始自1898年京師大學堂設立,1906年王國維倡導開設哲學學科并設定以“哲學...

    • 張晚林:論孟子言性之理路與性善論之證成及其內涵——“天下之言性也”章的兩種立場及其對“自由”的歸趨

      摘要:要理解孟子的性善論,必須先明了孟子言性之理路。孟子言性之理路與康德很相近??档卵匀诵裕湟c有三:一、人性不是經驗物;二、欲望不是人性。在此兩點的基礎上,康德言人性的關鍵點在于:人性必須切就自由而言??档卵孕灾c在孟子那里都有所體現,且...

    • 方勇:七論“新子學”

        自2012年以來,筆者就“新子學”理念已有六次專文論述,涉及到諸多方面的內容。子學與經學、儒學、哲學的關系是討論子學時繞不開的話題,它關系到子學自身的定位與核心特質,也關系到子學研究應如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應對中外文明交流的新局面。...

    • 楊國榮:何為儒學?——儒學的內核及其多重向度

      摘要:儒學以“仁”和“禮”為內在核心。作為儒學的思想內核,“仁”和“禮”構成了儒學之為儒學的根本,并使儒學區別于歷史上的其他學派。在儒學之中,“仁”和“禮”的統一既體現于儒家...

    • 黃玉順:論“新禮教”及其“情理儒學”哲學基礎

        禮教無疑是儒學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內容,然而在新文化運動中遭到了嚴厲批判。那么,對于儒學的復興來說,禮教應當如何處置?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如果禮教由于是一種前現代的東西而受到批判,那么,對于現代化的追求來說,禮教還是“可欲”的嗎?然而,如果...

    • 韓濤:孔子德政觀的當代啟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德治文化資源,對于我們今天正確處理德治和法治的關系、塑造治國理政的東方治理模式意義重大。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秉承以德為本的治國理念,主張為政以德,正己正人,德主刑輔,不僅注重提高為政者的道德修養,而且強調要把德政思想貫...

    • 楊逢彬:匏瓜這個瓜能吃嗎?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湼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論語&middo...

    • 劉光勝:“民本”概念的內涵及民本思想的恒久價值

        “以民為本”是中國政治哲學的主流和底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突出標識。但“民本”概念的內涵是什么?其價值何在?這一直是學界尚未講清楚、弄明白的問題?! ∫?、何為“民本”?  何為“民本”?李存山先生認為,儒...

    • 黃玉順 | 仁愛正義論:情感正義論的儒家版本 ——儒家情感倫理學再討論

        儒家的社會正義論,作為“制度倫理學”(ethics of institution),乃是一種“基礎倫理學”(foundational ethics);就其根本的理論特征來看,它是一種作為情感倫理學(emotional ethics)的情感正義論(emotional justice theory)。西方也有...

    • 孔子的處世學問

        作為至圣先師、儒家始祖,孔子務實入世、樂觀通透,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影響深遠,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其中不乏豐富的處世學問。  行忠恕之道。“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釉唬骸??!映?,門人問曰:‘何謂也?...

    • 梁濤:燕王噲為什么要讓國?——《孟子》新讀之七

      孟子第二次到齊國,與齊宣王有一段融洽的時光。此時,孟子的“四端說”已經形成,他決心用“不忍人之心”啟發齊宣王,使其行仁政而王天下。環顧當時各國,齊國最有條件實現仁政和王道理想,孟子對齊宣王抱有極大的期望。然而一個事件的發生,使孟子...

    • 青年儒學論壇論文選編 | 喬婷婷:論美德論者對孟子倫理的構想

      編者按:第四屆青年儒學論壇于 8月13日至14日在孟子故里山東省鄒城市成功舉辦。來自國內高校、科研單位的近50位著名儒學專家、論文獲獎青年學者、儒學愛好者齊聚孟子故里,共話孟子思想當代價值與中國式現代化,為推動當代儒學研究事業的繁榮與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 黃玉順:存在論的“漢語哲學”詮釋

        摘要:漢語“本體論”與“存在論”應當嚴格地區別開來,前者對應傳統的“ontology”,后者對應的則應當是“Being theory”,因為后者思考的并非形而上的存在者,而是前存在者的存在。盡管前者可以漢譯為“存有論&rdqu...

    • 在歷史源流中探尋儒家傳統的真精神

        今年是孔子2575周年誕辰。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傳統,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儒家傳統具有社會功能、政治功能、教化功能、信仰功能,對于當代中國乃至當今世界的健康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作用。儒家傳統如何發生、發展、頓挫與延...

    • 以文化強國目標引領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邏輯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用“七個聚焦”來部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其中之一是“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并提出“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健...

    • 玉與禮:禮制儒學化的器物表征

      ??華夏是文明禮儀之邦。中國古稱“華夏”,何為“華夏”?《春秋左傳正義》疏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薄抖Y記·玉藻》又將玉與人的德行相匹配,認為:“古之君佩玉,君子無故,玉不離...

    • 王杰:《誡伯禽書》是中國第一部成文家訓

      《誡伯禽書》的作者是周公。周公大約生活在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武王東伐紂王,并制禮作樂。因其采邑在周,爵位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被尊為“元圣&rdq...

    • 張昭煒:哲學、功夫與治欲——世界哲學視域下中國哲學的特質及貢獻

      摘要:古希臘哲學有兩大傳統:一是理性的思辨,熱愛智慧;二是靈魂治療的技藝,相當于中國哲學治療欲望的功夫,是為了促進人類的繁盛。第二種哲學傳統有利于凸顯中國哲學的特質及貢獻,集中體現在能驅逐靈魂痛苦,有治療欲望的技藝。治欲的技藝既有個體特殊的內在經驗,...

    • 楊海文:世態道德化以孝敬父母為第一義

      儒學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但儒學在現代社會的命運究竟是淪為“博物館中的陳列品”還是“游魂”?如何以時代精神激活儒學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 《中庸》儒家思想的邏輯框架與當代價值

      ??儒家思想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深刻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和道德品格,而作為儒家“四書”之一的《中庸》,不僅承載著孔子及其門生傳授的處世哲學與人生智慧,更是中華民族“中和”哲學思想之所系。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

    • 劉星鼎 成中英:對戰國儒家“金聲玉振”概念的本體詮釋

      摘要:“金聲玉振”概念共現于《五行》與《孟子》,但學界目前對于此概念所包含的戰國儒家共同的思想“本體”沒有透徹的觀照。如果嘗試引入“本體詮釋學”的方法,并對該方法進行分析檢討,將其自覺地運用于概念與概念史的詮釋,有助...

    • 孟子的“性善論”:為人類社會早期的小共同體自治的辯護

      孟子的“性善論”長期以來被誤解,說這是“人治”的理論基礎,所以中國文化無法發展出“法治”,而信基督教“原罪”和“性惡論”的“西方”,不相信人性可靠,所以發展出用法律約束人性惡...

    • 王杰:哲學是大用之學

      中國哲學是有著大用的智慧之學。不過,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在學習、做事的時候,功利性的思維往往占據上風,凡事先問一句:學這些東西有什么用?不了解孔孟老莊、諸子百家以及歷代著名哲學家的思想,對我的生活和人生有什么影響嗎?在這些人看來,中國哲學是無用之學...

    • 趙金剛:生生與當代君子

        在古代中國的儒家文化中,“君子”這一概念被賦予了極高的道德與人格價值,它不僅僅是對個體品行的贊美,更是理想人格的典范和社會行為準則的高度體現??鬃釉凇墩撜Z》中通過對君子形象的闡述,確立了“君子”的道德楷模地位。君子不僅是道德規...

    • 蔡祥元:獨知能避免自欺嗎?——康德哲學視域下的儒家誠意說

        鄧曉芒立足康德的道德哲學對儒家倫理的基本原則進行了根本批判。在他看來,儒家的倫理道德根子處有一種結構性偽善,使其道德乃至政治訴求上雖然反對“鄉愿”,但終究無法擺脫鄉愿的結局。他也注意到了儒家誠意的修身工夫。但他指出,人對自己的內心狀態的...

    • 《詩經》中的君子之風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從西周到春秋的歷史發展與文化狀況,可從中管窺上古社會風貌?!对娊洝防锏脑娖w了諸多社會角色,“君子”便是其中之一。在《國風》《小雅》與《大雅》等篇章中,共有63首詩,提及&ldquo...

    • 劉國鵬:“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臆解——兼論先秦文獻之儒道互參

      蔣錫昌曾于其綜合九十五家注解之豐的《老子校詁》中慨言:“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三句,可“包括老子全部之哲學,茍不明老子全部之哲學,亦無由通此三句之真義”,足見此三句分量之重,堪稱理解《老子》一書之阿基米德點。上述三句共涉及四個關...

    • 任鵬程:儒家人性論的基本內涵及其邏輯演變

      摘要:人性論是儒家哲學的核心問題,其隨著歷史發展演變出不同內涵、呈現不同特點??鬃诱J為生之謂性。孟子進一步分辨其中的善惡,以善質為性。荀子反之,以惡質為性。漢儒綜合孟荀,認為性善惡混,魏晉唐儒家也持這種觀點。宋明理學將人天生之物分為兩類,即形而上的性...

    • 鄭治文:孟子性善論與儒家道德主體精神的證立

      儒學是成德之學。儒家人文精神的重點落在道德性上,而儒家道德精神的重點又落在主體性上。合而言之,“道德主體”是儒家人文精神的重要思想特質所在。自孔子以仁注禮,開創儒學,儒家道德主體精神便由孔子仁學而奠基。“為仁由己”“人能弘道&...

    • 楊海文:《孟子·離婁上》“反其仁”章析論

      摘要:《孟子·離婁上》“反其仁”章單章研究包括分析、綜論兩個層面。從分析的層面看,直面當下困境,把控所有困局,構成第一、二節的群己之辨;“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構成第三節的力命之辨;唯有經由力命之辨,群己之辨方能達成自身的和...

    • 翟奎鳳:中國哲學中的“天地”

      “天地”是富有中華文明特色的一對思想范疇,長期以來我們似對其過于“熟悉”,沒有太多深究。實際上,它可以成為我們今天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一個重要基點。郭沫若在《金文所無考》一文中指出,西周金文中有“天”沒有&l...

    701條 6/2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末頁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免费播放_荡女安然的yin乱生活_日韩免费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在
  •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