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 楊國榮:禮樂文明中的樂——《荀子·樂論》解讀

      摘要:禮樂并提,構成了儒學的重要特點。與禮相關的樂首先以情感層面的快樂為內在旨趣,所謂“樂者,樂也”,便表明了這一點。對荀子而言,樂同時呈現價值內涵,并對人的社會生活具有規范意義。樂的社會功能,具體表現在為人與人的和諧相處提供前提。樂言和,...

    • 方達:釋“道”“德”

      “道”“德”無論是合在一起作為“morality”的漢譯,還是中國自古有之的重要觀念,都承擔著維護社會倫理秩序的重要作用。然而,“道”“德”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如何規范眾人行為?不同地域之間是否有區別?這些...

    • 黃開國:儒學人性論三種基本形態與孟子的性善說

      人性論是最能全面說明儒學本質特征的核心理論,儒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人格觀、修養觀、政治觀、法律觀等皆以人性論為理論依憑,其中孟子的性善說是儒學人性論中最受推崇也是影響最為深遠的學說。從胡適、馮友蘭、張岱年等開創的中國哲學史研究,到侯外廬等開創的中...

    • 程志敏:孔顏所樂何事

      ??中唐以前本無“孔孟”之說,更無“孔顏”之論,惟有“周孔”之稱。唐宋以降,儒家內部的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四書”橫空出世,即便不能說侵越“五經”,至少與之相提并論矣,中國思...

    • 馬兆仁:嚴復《天演論》對孟、荀人性論的調和及其理論得失

      摘要:嚴復于其原創成分較多的《天演論》一書之中,不止排斥社會達爾文主義、否定“天行”的“叢林法則”邏輯在“人治”層面上的運用,而更是倡導一種荀式“制天用天”精神。但與其荀式主旋律貌似相沖突的是,《天演論》通篇使...

    • 李博:自然與人為——道家與儒家的思想原點

      摘 要:自然與人為是古希臘哲學中的一對重要概念,對后世西方哲學有著深遠影響,尤其在近代西方政治哲學領域形成了自然法與習慣法、自然狀態與文明狀態、自然權利與人為權利的對峙。西方哲學中的這一對基礎概念,其實也是東方道家與儒家各自的原點。道家的“自然&r...

    • 楊國榮:文明互鑒及其意義

      摘要:文明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兩重規定。人類文明首先包含普遍性之維,這一意義上的文明可以寬泛地理解為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文明的普遍性之維涉及中國文化所論的“文野之別”與“人禽之辨”。除了普遍性規定之外,文明還具有特殊性。文明所具有的...

    • 君子: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

        對于理想人格,若把它置放到倫理學的場域中來考量,其指的是一定的道德理想,也指某種最高的道德范例或典型,它以一定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作基礎,是這種原則和規范的集中體現。如果用通俗的語言來表達,那么理想人格就是要做一個什么樣人的問題。“君子&rdqu...

    • 連凡:宋明儒學諸概念的意義演變及其關系——以“宋學”“道學”“理學”為中心的考察

      摘要:宋明儒學的名稱概念可分為一般總稱概念和特殊學派概念兩類。一般總稱概念中,宋學概念大體上經歷了從中義(宋代義理之學)到狹義(與陽明學相對的朱子學)再到廣義(與漢學相對的宋學、宋元明清義理之學)的意義演變;道學概念大體上經歷了從廣義(道統之學)到狹...

    • 楊澤波:性善論的兩個缺陷與彌補之道——儒家生生倫理學對孟子性善論的再思考

      摘要:性善論對中國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但隱含著兩個缺陷。一是只以“才”論性善,不了解性善的主干部分是倫理心境。二是只以仁性作為道德根據,不重視智性的作用。這兩個缺陷對儒學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前者致使其對道德本體的認識不夠全面,不了解在特殊...

    • 陳來:說說儒——古今原儒說及其研究反省

        推原儒家的歷史起源,古人稱為"原儒",近人稱為"說儒",其義則一。本文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敘述古今各種有關"儒"及儒之起源的說法,反省其立論的方法;第二部分選取周代的教化傳統與儒之起源的關系這一側面,以進一步了解本世紀學者原儒說的得失?! 臐h儒到近代...

    • 朱璐:先秦儒家的惠民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被菝袼枷胧窍惹卣軐W的思想瑰寶之一?!盎荨痹凇墩f文解字》中的解釋為:“仁也,從心從叀&rd...

    • 阮航:孟子“仁”與“義”美德倫理學的 理路及其問題

      摘要:孟子的“仁”“義”觀念分別指示出美德的根源以及美德行為的呈現,以此為核心的孟子式美德倫理學的基本理路有三:一是美德是人類特有且應有的生活方式;二是諸美德各有其特定的道德含義,并構成具有層次和結構的美德體系;三是美德應該依次呈...

    • 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

        從“民為邦本”到“以人民為中心”,從“為政以德”到“以德為先”,反映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是新時代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超越,進一步開啟了民本理論發展和實踐創新的空間  民...

    • 王志民:讓齊文化走出歷史 活在當下 照耀未來

      4月17日,《淄博日報》以《讓齊文化走出歷史 活在當下 照耀未來》為題,就如何認識齊文化的歷史地位,如何評價齊文化的當代價值,如何做好齊文化的傳承發展等問題,刊發采訪省政協原副主席、山東師范大學特聘資深教授、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王志民教授的報...

    • 楊海文:做中國哲學的三種“經典”意識

      摘要:“經典”是前人已經做成的中國哲學,“做中國哲學”是今人力圖做出中國哲學的新經典。作為本土話語體系建構的實踐方式及其目標期待,經典是“經典解釋”與“做中國哲學”的本土性之所在。首先,“格局”是&ldq...

    • 梁濤:孟子義利之辨的三個層面

      摘要:孟子的義利之辨因涉及社會秩序的建構、制度的正義性以及生命意義的貞定等問題,具有多個層面和豐富的內涵。第一個層面涉及政治秩序的建構,義先于利,只有建構公正、正義的政治秩序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良善關系,才能更好地追求利。第二個層面涉及制度的正義性以及利...

    • 陳來: 如何理解歷史上的“浙學”

      大家都知道最早提出“浙學”的是南宋大儒朱熹。朱熹不僅提出并使用“浙學”的概念,而且還使用“浙中學者”“浙中之學”“浙間學問”這些概念,這些概念跟他使用的“浙學”概念類似或者相...

    • 楊澤波:性善論的兩個缺陷與彌補之道——儒家生生倫理學對孟子性善論的再思考

      摘要:性善論對中國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但隱含著兩個缺陷。一是只以“才”論性善,不了解性善的主干部分是倫理心境。二是只以仁性作為道德根據,不重視智性的作用。這兩個缺陷對儒學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前者致使其對道德本體的認識不夠全面,不了解在特殊...

    • 向世陵:從“天地之心”到“惻隱之心”——基于“克己復禮為仁”的體用關系

      摘要:“克己復禮為仁”是孔子對于“仁”之蘊含的一個經典界定,在宋儒,它與“天地之心”密切關聯?!叭省本哂泄煜碌钠毡槠犯?。“克己復禮”既以克除己私為前提,去私復公也就是復禮為仁。這既是自我的意志努力,...

    • 孔德立:知言與養氣:孟子對仁義之道的新拓展

      摘要:孟子之前的儒者不善言辯,時人稱孟子“好辯”,孟子則以“不得已”加以辯駁。孟子的理由是:基于歷史依據、現實需要和儒家仁義學說。孟子的“好辯”是“知言”的表現,并以“诐、淫、邪、遁”之辭剖析各類邪說...

    • 杜維明:關乎人類存續,文明對話或沖突?

      “文明對話還是沖突,是世界正在面臨的重大選擇。這不僅是文化間的選擇,更是關乎人類存續的選擇?!北本┐髮W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如是說。 日前,身兼哈佛大學亞洲中心資深研究員、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國際哲學學院院士的杜維明在美國加州伯克利...

    • 張培高:“內圣外王”何以成為儒學之專指

        “內圣外王”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個影響深遠的論題。一談及此,人們往往首先聯想到儒學,甚至將其作為形容儒學之專指。實際從哲學史上看,只有在北宋中期以后,“內圣外王”一詞才逐漸被用來概括儒學。在此之前,它所指向的內容更為多元。本文主要...

    • 楊國榮:王夫之與中國哲學

      摘 要 :在中國哲學史上,王夫之的哲學思想具有總結的意義。以何物存在、如何存在等形而上的問題為關注點,王夫之強調對世界的考察需要聯系人自身的存在,由此揚棄對世界的思辨構造。同時,通過將有無之辨轉換為隱現、幽明等論題的辨析,王夫之克服了把虛無或虛妄絕對化...

    • 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

      文化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質生產力在文化領域內呈現出的新質態、新形式,標示了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前進方向,展示著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圖景。關注文化領域內新質生產力的生成與發展,是回應黨中央因地制宜、加...

    • 秦際明:圣人 、君子與制度——以《中庸》之道為中心

      摘 要:儒家的圣人之道如何化為可實行的制度,使君子得以行其政教于天下,這是《中庸》的核心思想。在《中庸》詮釋史上,鄭玄注 《禮記》重禮制政教;唐宋以降,理學推崇 《中庸》的性命與天道思想,在天理與具體的事物之間建構了體用、本末的義理結構,強調人去除私欲...

    • 趙馥潔:張載“為萬世開太平”理想的哲學審視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張載的學術使命,也是張載的人生理想。特別是其中的“為萬世開太平”,就是為社會指出前進的方向,為人類描繪美好社會的藍圖,并探索實現美好社會理想的途徑。張載為追求“為萬世開...

    • 李世平:孟子性善的內在理路

      摘 要:孟子性善從人禽之別和君庶之別的問題出發,由明心和存心的工夫建立了性善立本論和性善存養論。其中,明心的工夫是由已發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反觀自身,發現自身內在的\"四端之心\",從而明人皆有異于禽獸者幾希,人皆有仁義禮智之端,建立了性善立本論,說明人皆有成就道...

    • 汪家琪 翟奎鳳: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哲學基礎和內在邏輯

      摘要:全面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需要從哲學的高度認識其思想基礎和內在邏輯?!斑B續性”是“不變”,“創新性”是“變”,兩者是“不變”與“變”、相反相成...

    • 張志強:深刻理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幾個關系

      為了深刻理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涵,需要我們從根本上把握好三個方面的關系:一是文化與文明的關系,從中華文明中關于文明的理解出發,重新定義文明與文化,把文明理解為文化生命體的生命實踐。二是“第二個結合”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關系,我們需要從...

    • 陳來:程顥為何說“‘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

        “宋明理學”這個概念,是中國學術史上一個比較有確定性的名稱,可是這個名稱要細究起來也不能說是完完全全的科學,是大家約定俗成的。因為宋明理學誕生在北宋,可是一直延續到清代,因此如果按照這段歷史來講理學的體系,應該叫“宋元明清理學&rdqu...

    • 趙金剛:辯性善——理解孟子性善論含義的三個維度

      摘要:孟子思想中的人禽之辨、圣凡之辨、性命之辨,是孟子性善論的必要思想語境,通過分析這三辨,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孟子性善論的范圍。孟子的人禽之辨強調,人在根本上不同于動物的地方在于人有四端之心這一“善端”,即成就善的潛能,而動物則沒有四端之心,...

    • 《論語》中的君子品質

        “君子”一詞在《論語》中共出現107次,是整部《論語》的重要關鍵詞。從開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到結尾“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君子修養體系。書中所涉君子內容甚多,或圍繞君子進行論述,或直接...

    • 余治平:《儒行》篇——孔子為儒者賦予價值規定的經學文本解讀

      摘 要:在早期儒者轉型的時點上,孔子致力于“君子儒”的建構,有意把儒者群體帶出“小人儒”的困境。《儒行》篇是孔子第一次自覺而系統地為整個階層的職業行為制定標準,率先為儒者立范立則,賦予仁義價值規定。“待聘”“待問&rdq...

    • 李明書:關懷倫理視角下的《孟子》“孺子入井”章詮釋

      摘 要:《孟子》“孺子入井”一章的內容涉及孟子思想的核心觀點,歷來的詮釋非常豐富。這一章以“四端”中的“惻隱之心”作為人之所以為人的基礎,也是君王可以有效治理天下的充分且必要條件。傳統注解多將四端解釋為情感的表現,但當代...

    701條 10/2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末頁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免费播放_荡女安然的yin乱生活_日韩免费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在
  •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