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卓文:道統意識下孟子“德位”觀之再闡釋
摘要:孔子之“有德無位”的事實極大沖擊了西周以來“以德承命”的信念,儒家學者不得不重新理解德位、德命、德福的關系,“德命”與“時命”的問題成為先秦儒家的一個重要議題。作為孔子之后儒家代表人物的孟子,對德行與權位...
-
孔繁柯:“根”的堅守 “魂”的引領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聚焦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時代責任,對...
-
梁濤:知道、可道、守道與論道——讀《荀子思想理論范疇及體系》
荀子曾將求道的過程概括為:知道、可道與守道。這同樣可以表達為學的境界,其中“知道”是對道的認識和理解,這是人與道關系的初級階段?!翱傻馈笔菑膬r值觀念上認可道,這是人與道關系的發展階段?!笆氐馈笔菍Φ赖膱允?,辨明是非,...
-
陳來:帛書易傳與先秦儒家易學之分派
郭店竹簡發表之后,其中的《緇衣》等篇,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就是在戰國楚地流行的文獻文本,不一定是楚國或楚地文化自身的產物,而有許多是傳自中原的。如戰國中期齊國的文化最為發達,諸子百家都在齊國尋求自己的發言權,楚地所流行的文獻,應當有相當大的部分...
-
李忠杰:全面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安陽考察調研時,第一次提出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概念。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進一步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任務和要求。今天重溫這一要求,我們深感建設中華民族現代...
-
沈順福:論傳統儒家經典觀
摘要:傳統儒家以《詩》《書》等為經典。這些經典創作于圣賢,不僅反映了普遍的道與理,而且洋溢著圣賢氣象。普遍的道與理構成了經典的內容,并使經典具有了知識價值,圣賢氣象的洋溢不僅彰顯了經典文本形式上的優美,而且能夠產生感化效果。經典體現了圣人之心。圣人之...
-
任俊華 胡丹丹:君子的為政之道
何為政?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孟子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君子為政之道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自小刻苦學習,在行事上打磨修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久久為功。《周易&middo...
-
余建平:安大簡《仲尼曰》與《論語》的形成
摘要:安大簡《仲尼曰》的部分章節與今本《論語》存在同源關系,更多章節則或與傳世文獻相異,或不見于傳世文獻,《孟子》所引孔子言論亦是如此??梢?,由于孔子弟子各有所記,在戰國時期形成了多種“孔子語錄”匯編本,其中多數在流傳中亡佚,部分散落在《禮...
-
楊國榮:作為規范系統的禮 —— 從經學的現代意義看《儀禮》《周禮》《禮記》
摘要:禮既與政治、倫理的體制相關,也以當然之則為內容。在社會交往過程中,考察三禮(《儀禮》《周禮》《禮記》),首先應當關注其中的規范性觀念。作為規范系統,禮屬于當然之則,涉及社會領域的不同方面:從日常生活到政治踐行,從個體的飲食起居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
樂愛國:歷代對孔子稱管仲“如其仁”的解讀——從安大簡《仲尼曰》“管仲善”看
摘要:自孔子肯定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的功業并稱之“如其仁”,但又批評管仲之“器小”“不知禮”之后,歷代儒家對管仲的評價各有不同,大致有三:其一,孟子、荀子以及董仲舒對管仲多有批評,忽視孔子稱管仲&ldqu...
-
高海波:從朱子、船山看宋明理學意志思想的展開
摘要:朱子晚年比較重視意志問題的討論,區分意與志,認為與意相比,志是深層、穩定的心理意向,而意則是與具體的念慮、選擇、權衡相關的心理意念。立志對于為學與修養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不過,朱子始終認為志與意都屬于已發之情,未發階段不能有立志、持志的工夫。朱...
-
王中江:心靈為身體立法:出土文獻與東周儒家的身心主從模式
摘 要:因帛書和上博簡《五行》、郭店簡《性自命出》和清華簡《心是謂中》等新文獻的發現,為重新認識東周儒家身心關系帶來的契機之一,是能夠看到一種不同于身心合一論和身心平行論的身心主從論(或模式)。以主導被主導、役使被役使和君臣類比等表達出來,以心靈為身...
-
沈順福:論傳統儒家的倫理體系及其局限
摘 要:禮、道和理不僅是傳統儒家的核心概念,而且由此可以形成儒家行為哲學體系。作為概念的禮描述了一個具體的動作,禮是行為。在對該行為的經驗基礎上,人們抽象出普遍之道。道描述了一種無形的、抽象的、普遍的觀念。它成為具體行為之禮的標準。天理概念的出現將追問...
-
梁濤:《論語》“克己復禮為仁”章新詮——一種荀學的進路
摘要:孔子論仁,存在以成己安人為仁、以忠恕釋仁以及克己復禮為仁三個不同維度,孔子的禮則包含等級名分、倫理規范、禮儀禮節等不同含義。在仁、禮關系上,孔子既“以仁釋禮”,也“以禮成仁”,呈現復雜的面相。目前,學術界用“以仁釋禮...
-
君子的為政之道
何為政? 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孟子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君子為政之道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自小刻苦學習,在行事上打磨修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久久為功。...
-
李振綱:比較視域中的孟莊心學
摘要:孟、莊心學都關注心體與工夫的開掘。孟子說性善,以性善推論王道正義;莊子主性真,以性真推演生命自由。孟子“集義”“養氣”“踐形”“舍我其誰”的倫理心境,意在凸顯道德主體性的誠明及道德實踐的莊嚴崇高,覺解倫理...
-
落實全球文明倡議 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新時代以來,習近平主席在多個重大國際場合闡明對全球文化、文明發展和交流互鑒的一系列中國立場、中國方案。5年前,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提出了加強交流互鑒的4點主張。去年3月,習近...
-
張培高:論儒家哲學的生命信仰——以孔顏之樂為中心
摘要:隨著閱歷的增加及修養的進一步提升,晚年的孔子有“其為人也,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之論。這里的“樂”當然是因“學道”“誨人”帶來的。這其實就是孔顏之樂的內涵,即把對“道&...
-
彭成廣:孔子“游于藝”的意蘊新釋
《論語·述而》篇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其中,學界對“游于藝”的解讀歷來爭論最多,但整體而言均不離對“藝”之對象或具體內容的把握,如有以“六藝”之“禮、樂、射、馭(御)、書、數&rd...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實踐路徑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一重要論斷以堅定的文化立場、科學的思維方式、深遠的戰略考量,展現出鮮明的理論品格和實踐精神,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
-
吳小鋒:《論語》中的“隱者”及其局限
隱者,居于山野,不問世事,飄逸瀟灑,引人向往??鬃訉﹄[者的姿態,既有理解,也有批評,最具代表性的看法,保存在《論語·微子》中的“隱者三章”。從《論語》的整個謀篇布局中,可以更清晰明白,在孔門眼中,為什么會出現“隱者&rd...
-
伏俊璉:戰國楚竹書《子羔》為孔子學說之嫡傳
孔子弟子傳其師說者至今只存《曾子》一家??孔子(前551—前479)是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收徒講學,整理五經,是孔子所做最重要的事業。根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不及弱冠就在魯國收徒學禮。但較大規模的聚徒講學,是在“陽虎之亂&r...
-
賈海生:荀子撰作《仲尼篇》時所據孔門語錄及其與安大簡《仲尼曰》的關系
??將安徽大學所藏戰國竹簡《仲尼曰》與《荀子》聯系起來,尤其與《荀子》中的《仲尼篇》合觀對讀,相互參證,不難體悟到《仲尼篇》當是荀子從其研習的一種孔門語錄輯本中引出中心議題并展開論述的名文,而其所習所據的孔門語錄輯本與《仲尼曰》在內容、形態等...
-
唐明燕:儒家思想中的修身之道
山東鄒城亞圣廟。光明圖片/視覺中國荀子像郵票。資料圖片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荀子》。資料圖片游客在山東曲阜“尼山圣境”參觀七十二賢廊里的雕塑。新華社發山東曲阜“尼山圣境”。新華社發 孔子既是儒學創始人,也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
-
朱漢民:中華文化的基因譜系
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生生不息,是因為中華文化中藏著一系列獨特的思想要素和精神密碼。這里從中華文化的經典體系中,找到一些足以代表中華文化基因的核心思想。其一,生生中華經典沒有關于上帝創世、上帝造人的信仰,中國思想家從大自然的化生過程中領悟到萬物、人...
-
王海濱: “第二個結合”視域中的“精神”研究
摘 要:面對現代性的精神困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對方的思想空間和話語體系中彼此激活與啟發,催生出中國理論在精神文化領域的主張和優勢。在精神本質問題上,把“主宰”與“受動”有機統一起來,既肯定具體過程中精神文化的&...
-
舒大剛:儒家經典與“第二個結合”
摘要:儒家經典是中國最古老、影響最深遠的文獻,是中華文化的根、魂、源。儒家經典以其豐富的內涵和精粹的內容,成為中華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的主要載體,是我們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依據。在長期的教育和教化活動中,經典涵養了中華民族的&l...
-
楊海文:職業選擇與重建道德社會——《孟子·公孫丑上·術不可不慎章》辨析
摘要:《孟子·公孫丑上·術不可不慎章》設定“天之尊爵,人之安宅”的道德形上學、“莫如為仁”的實踐倫理學、“人役而恥為役”的王道政治學,旨在論述職業選擇與重建道德社會的重大議題。唯有經由道德形上學達成實踐倫理學...
-
李宗桂:把“兩創”轉化為新時代文化哲學研究范式
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高度統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洞察力和強大的理論引領力。深化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闡釋,以其中的原理性理論成果為基點構建新時代文化哲學研究范式,對于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重要意義。所謂研究范式,可...
-
景海峰:論儒家經義訓解的基本方式
摘要:儒家思想系統根源于六經,從六經生成之始,即伴隨著文獻整理與文本解釋的活動;而這些典籍的經典化過程及其意義的不斷拓展,特別是經過長久的連續性詮釋之后,才形成了綿延兩千余年的經學主流。圍繞著這些解經活動,儒家經典注疏的開展,呈現出風格迥異、體式多樣...
-
張耀:包容與正直的中國智慧
先秦諸子百家“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涂”、皆“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開啟了諸子學序幕的老子與孔子也都以天下安治為理想。而天下安治并非一蹴而就,人們為之要處理各種微觀、具體的問題,“報怨”的問題便是其中...
-
楊杰:郭店簡《老子》所示早期儒道關系
儒道關系是中國古典思想世界演繹的一條基本線索,學界有“儒道對立”“儒道互補”“儒道會通”“儒道相通”“儒道和合”等不同說法。這些觀點往往以秦漢及其后的文獻為分析對象,把儒家、道家當作兩個獨立的學派進行...
-
王中江:權力的正當性基礎:早期儒家“民意論”的形態和構成
摘要:政治領域的權力是工具和手段,對它的運用只有合乎和服務于公眾的利益和意愿才是正當的。人們習以為常的儒家的“民本論”,主要是指在政治工具中何者重要的問題,而不是指政治和權力的目的為何的問題。政治和權力的目的在儒家那里是用合乎“民意&rd...
-
楊海文:儒家生活中的小事大孝——以《孟子·盡心下·曾皙嗜羊棗章》為中心
摘要:從《孟子》單章解釋史看,《盡心下·曾皙嗜羊棗章》有三個方面值得深究:一是名物考證,在“羊棗”的兩種解釋中,“牛奶柿”義勝“羊矢棗”;二是義理解釋,“不忍”二字不是無關緊要而是至關重要,“同獨&rd...
-
王志民:“孟母教子”故事與當代家風建設
數千年來,孟母教子的故事廣為流傳,影響深遠,對于當代的家風建設,特別是廉潔道德家風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孟母教子”的豐富內涵 歷史文獻記載,孟母教子的故事大約在孟子去世不久就已經產生。荀子文章中有“孟子惡敗而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