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 溫海明:意哲學與當代作為比較哲學的中國哲學

      摘要:中國哲學從學科建立伊始就是比較哲學,所以當代中國哲學的研究不可能離開比較哲學的視域和方法。當代中國哲學家們想要取得哲學性的突破,關鍵在于抓住“中國哲學意識”,即中國哲學當中帶有原發意味的問題,如較多學者認可“生”是“中...

    • 劉增光:教化與制法——鄭玄《論語注》中的孔子形象

      摘 要 :鄭玄對《論語》意義世界的建構,重在構畫出孔子之圣人形象??鬃与[圣同凡,以謙卑的姿態誘進和教化世人,與凡民共同生活在禮儀共同體中。而禮儀法度實則正是源于圣人之制作,圣人是秩序和文明的開端。制法的圣人與謙卑的圣人構成了圣人的兩面,而這兩面恰體現于...

    • 泛性善論及其反思——讀李存山關于傳統“性善論”研究札記

      摘 要:傳統對性善的理解,大多陷于純粹觀念思辨的窠臼,遮蔽了性善之本質在于存在活動自身之展開的真意。李存山將泛道德主義稱為泛性善論,認為需對其概念的使用進行區分:一種是嚴格的、哲學意義上的使用,即程、朱所提出的道德之性理泛在于世界萬物,這種“泛道...

    • 陳曉霞:孟子思想的當代價值

      中華民族有著豐厚獨特的傳統文化,其中備受華夏兒女尊崇的是流傳千載的孔孟之道。孟子以弘揚孔子之道為己任,其思想不僅豐富發展了儒家文化,也深刻影響了中國哲學和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總結為六條,即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

    • 楊海文:置身于孟子研究A計劃與B計劃的交接處 ——商務印書館《盈科后進——中國孟學史叢論》后記

      摘要:中山大學楊海文教授二十多年來的孟子研究包括A計劃、B計劃:前者的關鍵詞是文學、哲學、歷史,重心放在內涵生產的守正創新,范式生產未能取得突破性的守正創新;后者的關鍵詞是孟子思想研究、孟學史研究、《孟子》單章研究,不僅旨在內涵生產的守正創新,而且旨在...

    • 孟荀哲學中的“規矩”譬喻

        “無規矩不成方圓?!币幘夭粌H是中國古代工匠勞動智慧的結晶,也是古圣先賢哲學討論時常用的譬喻。然而,正如《淮南子·齊俗訓》所言:“若夫規矩鉤繩者,此巧之具也,而非所以巧也?!币幒途乇緛碇皇切U龍A形與方形的兩種器具,如何運用...

    • 劉強: 孔子的仁學與“心學”

      摘要:古今學者對孔子之于“心學”的開創之功,一向注意甚少而論述乏人。事實上,孔子之仁學,本與心學不二,《論語》《孟子》中所見孔子論“心”諸說,早已為后儒埋下建構心學之種子。本文從“仁”與“心”的即離關系、《孟子...

    • 楊海文:性善、五倫與愛物——孟子的思想要旨及其現代意義

      摘要:孟子的思想要旨及其現代意義有三個方面值得反思:一是從人與自身的關系看,孟子講性善、養心,涉及心態審美化,需要以無欲則剛的方式抵達美的境界;二是從人與社會的關系看,孟子講五倫、平治,涉及世態道德化,需要以孝敬父母的方式抵達善的境界;三是從人與自然...

    • 張恒:“本”“體”變奏——理學思維轉型及其哲學史意義

      摘要:魏晉以前中國本土哲學以“本末”思維為主要致思路徑,這在解決“經驗的存在之先”問題上簡潔有效,但有難以克服的理論困難。對此,玄學與佛教都做了許多探索,“體用”思維逐漸確立起來,對超越之“體”的追問代替了對經...

    • 林安梧:關于先秦儒學“人性論”的一些討論——以孟子和荀子為核心的展開

      摘 要:儒家認為人性既有“自然氣性”也有“道德覺性”。中國人文精神的生長是一個從“帝之令”到“天之命”進而“道之德”的歷程。“傳經之儒”和“傳心之...

    • 何懷宏:人性何以為善?——對“孟子論證”的分析和重釋

      摘 要:孟子對性善論提出了一個最集中和對后世有深遠影響的論證。我們可以簡稱為“孟子論證”。這一論證可以從性質上區分為兩類:一類是反駁性的論證,另一類是申論性的論證;也可以從內容上區分為“例證”和“理證”。這些論證的主要內容和...

    • 向世陵:“仁術”義辨 ——以孟子和朱熹的詮釋為據

      摘 要:齊宣王不忍牛觳觫而以羊易牛,孟子將此概括為“仁術”,以消解維護釁鐘舊禮與倡導“愛物”的仁的新觀念之間的張力。“仁術”是行仁的巧法,突出了仁心的實現問題。朱熹要求從惻隱之心出發反求其本心,出于內在仁心的一切為善且可行的...

    • 楊海文:行善得善與行惡得惡——基于《孟子·盡心上·正命章》的儒家天命觀研究

      摘要:《孟子·盡心上·正命章》既是孟子唯一論命的專章,又是儒家天命觀的重要篇什。從《孟子》單章解釋史看,一方面,王充、趙岐激活了“行善得善”“行善得惡”“行惡得惡”的排列組合,但不符合孟子的原意,道德激勵作用...

    • 王中江: “自我” 與 “他者” : 儒家關系倫理的多重圖像

      摘 要: 將儒家倫理化約為差序格局,認為儒家倫理不能適應陌生人社會,這種判斷只是關注了儒家的血緣親情倫理和禮的差別性待遇,而沒有認識到儒家倫理的多重維度。事實上,儒家在人與人之間、在自我與他者之間還建立了普遍性的關系倫理、交往價值理性和相與之道,這種倫理不僅...

    • 陳來:“為官要修好私德”

        “作為從政者,不是每天想著怎么去糾正別人,而是首先想到怎么糾正自己”  問:儒家文化提供了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觀,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提供了民族的凝聚力。儒家的治國思想主要有哪些?對我們今天的治國理政有哪些啟示?  陳來...

    • 梁濤:安大簡《仲尼曰》與“君子慎獨”再探討

      摘 要:最近公布的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仲尼曰》論及慎獨,明確肯定慎獨是指謹慎于“人之所不聞與人之所不見”,表明慎獨的“獨”確有獨居獨處之意,與簡帛《五行》強調“能為一”、《大學》主張“誠其意”的慎獨有所不同,...

    • 傳統儒家道德治理的精神特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治國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修身處世的道德理念”。傳統儒家道德治理凝結著中華民族對倫理道德的深刻認識,反映著中國人立身處世的理性思考,體現著道德作為國家治理手段和理政方式...

    • 趙金剛:氣化的世界與中國古典宇宙圖景

      摘要:“氣”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重要范疇,中國傳統宇宙觀從對氣與世界萬物關系的理解出發,以氣為基,描繪了“一個世界”的整全圖景?!肚f子》所謂“通天下一氣”,展示了中國古代“此世一元觀”的哲學基礎,在這一世界圖景當...

    • 陳光連:荀子“盡倫盡制”的家國一體結構探析

      摘要:荀子“盡倫盡制”的“家國一體”結構主要表現為以禮為中心的對人倫、人臣、人君的涵養和制約,以分定倫、以禮侍君、以義治國,在人之情欲與社會人倫秩序和政治秩序的沖突中,以實現正理平治的公共善為根本旨歸。其在內容上表現為援義入禮,以...

    • 徐克謙:荀子對《孟子》的襲用與批判

      摘要:從《荀子》書中可以發現,荀子對《孟子》的思想、主張、觀點、比喻乃至用語都有許多明顯的繼承、接受甚至抄襲,盡管荀子并未說明這些內容是源于《孟子》,但不難看出孟子思想和文章對荀子的深刻影響。另一方面,荀子在其書中又對孟子進行了指名道姓的批判和抨擊,...

    • 王杰:廉而不劌 取之有道——《荀子》中的廉潔文化

      “廉”是中國思想文化的重要范疇之一。在一些典籍中,“廉”表示一種高潔的道德操守,對于從政者,“廉”是他們在從政過程中要恪守的基本道德規范。同時,“廉” 作為一種重要的治國理政理念,與“禮”“義&...

    • 陳迎年:荀子“天生人成”的性惡論與康德的“根本惡”

      摘要:“人之所生而有”的欲、知、辨、能等,作為“本始材樸”,既可能意味著人向善的原初稟賦,又可能指示了人趨惡的自然傾向。但若因此斷定荀子既非性善論者也非性惡論者,而只能是持一種“中間狀態”的性樸論者,卻極易招致荀子喪失確...

    • 呂明烜:術有善惡嗎?——儒學視域中的術業傾向性問題

      摘 要:孟子“矢人”章主要討論了如何居仁以抵御外界影響,“物-己”之二元結構是此章樞紐。而趙岐將闡釋焦點對準“函矢之喻”,將章旨引向“術有善惡”之判斷,并給出“擇仁術而居之”的應對方案。趙岐揭示的術業傾...

    • 張輝:天下無無父母之國:古典儒學視域下的一種家國關系

      摘要:學界以往常以“家國同構”或“家國一體”來描述儒學對家國關系的理解,這一理解模式無法解釋家、國之間實際存在的斷裂與二者間的沖突。在古典儒學思想中,家和國并不完全一致,甚至還存在明顯沖突。在面臨二者的沖突時,孔孟都主張將家庭倫理...

    • 趙金剛:從“文化心理”與“文化自覺”看儒家倫理的當代建構問題

      摘要:當代經濟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改變了中國人對世界的看法,同時為儒家倫理的實現帶來了巨大挑戰。李澤厚以“文化心理”的“情-理”結構解釋儒家倫理與中國人的關系,但這一結構在當下卻面臨著超越知識分子規劃的巨大解構。費孝通先生提出的&ld...

    • 丁四新:郭店儒家竹書文獻問題新論——以《尊德義》《六德》《成之聞之》《性自命出》為中心

      摘要:《六德》《尊德義》《成之聞之》《性自命出》四篇無論在文本還是在思想上都高度相關。前三篇很可能是孔子本人的著作,后一篇或者是孔子本人或者是其弟子的著作。而即使《性自命出》是孔子弟子的著作,但從思想來源看,它主要反映的還是孔子的思想。大體上說來,郭...

    • 梁濤:再論性惡心善說

      摘 要:徐復觀晚年曾提出荀子是性惡心善說,但未做論證,從《中國人性論史·先秦卷》等徐先生的代表作來看,他是明確反對稱荀子為心善的。郭沫若認為荀子主張心善,但又認為心善與性惡是矛盾的,其觀點可概括為:心善VS(versus)性惡說。在抽象的人性論上,荀子...

    • 從“有同聽焉”到“聞而知之”——論孟子哲學中的“聽”

      摘要:立足于一般經驗性的“聽”,孟子認為個體在“聽”上有“同聽”的趨向,節制對某些“聲”的偏愛,個體得以通由“聽”培塑自身德性。“聽”同時與國家治理相關,廣泛聽取各方意見成為...

    • 陳來:宋明理學“理”的意義是什么

        “宋明理學”這個概念,是中國學術史上一個比較有確定性的名稱,可是這個名稱要細究起來也不能說是完完全全的科學,是大家約定俗成的。因為宋明理學誕生在北宋,可是一直延續到清代,因此如果按照這段歷史來講理學的體系,應該叫“宋元明清理學&rdqu...

    • 國承彥:聚焦五個“突出” 開啟儒學中心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  1月30日,全省宣傳部長會議在濟南舉行。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黨委書記、副主任 國承彥參加會議并發言。發言全文如下:  2023年,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

    • 丁四新:孟子哲學是對子思子哲學的深化與發展——兼論子思子哲學及“慎獨”與孔子的關系

      摘要:子思子哲學是先秦儒家哲學的重要階段。竹書《五行》以成德為主題,并在德之行的基礎上子思子區分了“五行和”與“四行和”的兩種道德境界,指明“為一”“慎獨”是君子“為德”“為善&rdqu...

    • 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

      ??【文明傳承中的力量】??開欄的話??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的繁衍發展,創造了璀璨輝煌的歷史和成就。無數人物、經典、流派、故實乃至傳說,都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催生出了驚人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展現了機敏睿智、勇于創新、克服困難、一...

    • 周春健 朱玉婷:《孟子·梁惠王下》首章“王變乎色”的現象學考察

      摘要:孟子見于齊王(齊宣王),問詢齊王是否“嘗語莊子以好樂”,齊王聽聞此語瞬間“變乎色”。這一強烈的身體反應,是一種值得關注的“現象”。東漢趙岐等認為齊王的“變乎色”是一種“怒”,“慍恚莊子道其...

    • 翟奎鳳:論楊簡、陸九淵對《大學》的批判與肯定

      摘要:南宋楊簡認為《大學》非圣人所作,在思想義理上有支離、割裂之瑕疵,有害于道體之渾全。對于“三綱領”,他認為“明德”即是“至善”,“止于”二字加在“至善”前是累贅,而“止、定、靜、安、慮、得&...

    • 周元俠:氣有浩然,學無止境——讀《孟子》有感

      氣有浩然,學無止境——讀《孟子》有感福建社科院哲學所 周元俠2003年我進入山東大學跟顏老師讀研究生,顏老師教授儒家哲學概論,第一堂課先讓大家(當年中國哲學碩士招收了十四人,每次上課大家圍坐在一張橢圓形的會議桌前,真可謂“擠擠”一堂)...

    701條 11/21頁 首頁 <<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頁 >> 末頁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免费播放_荡女安然的yin乱生活_日韩免费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在
  •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