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 黃玉順:《漢志》——帝制儒學的一個典型文本

        【提要】《漢書·藝文志》絕不只是一篇目錄學著述,而是一部典型的儒家思想文本,對于秦漢以來的帝制儒學的形成發揮了極為重要的影響。這是因為:當時正處在帝制儒學的形成過程之中,而《漢志》的儒學正是典型的帝制儒學。作為皇家的一項重大思想文化工程,《...

    • 王杰:從“財富之道”悟“為官之德”——評《財富之道儒家說》

      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在某些人眼中,做官便是通往金山銀山的康莊大道。恰如社會學家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所說:“權力之所以引誘人,最主要的應當是經濟利益。”受畸形財富觀念影響的貪官污吏,將個人的“升官”與“...

    • 劉國民:孔孟之仁義價值的內在性

      摘要:在嚴格的學術意義上,內在性與超越性并不相容,“內在超越性”的說法是講不通的??酌现柿x價值具有內在性。第一,仁義價值之源——天道,居于虛位,其超越性受到嚴重貶損。第二,仁義內在于自然人性中,個體以自然人性(仁義之端與食色之欲...

    • 董麗:晚唐儒士林慎思的人才觀

        “人人都說伸蒙好,可惜吾家不姓林。”理學宗師朱熹曾對林慎思發出這樣的慨嘆。林慎思(844—881),長樂崇賢鄉欽平里鴻山(今福州長樂區潭頭鎮大宏村)人。唐懿宗咸通九年(868)進士,先后授官秘書省校書郎、興平縣尉、水部郎中,為官期間勤政惠民...

    • 郭齊勇 陳喬見:孔孟儒家的公私觀與公共事務倫理

      一、公私概念的分梳關于先秦儒家的公私觀,有人認為儒家提倡“大公無私”,一味“以公滅私”;有人又斷定孔孟儒家支持“貪贓枉法”,是“典型的腐敗”;有人認為儒家泯滅了“私”;有人又認為儒家不要“公&a...

    • 陳曉霞:儒商鼻祖子貢

      追溯“儒商”淵源,應是兩千多年前的孔門高足——端木子貢,子貢政商結合,修齊治平,成為后人稱頌的儒商鼻祖。“儒商”,是一個高雅動聽、令人贊羨的稱謂,只有以儒學為根基、以誠信為準則、奉行“富而好行其德”的成功商人才...

    • 王杰:漢代的“四科取士”和“光祿四行”說

      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大一統”時代,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對外交往等方面都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在選拔和舉薦官員上,也很有特色,實行“四科取士”和“光祿四行”。“四科取士”是指漢代選拔官吏的四種科目。據《后漢書...

    • 齊魯文化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貢獻及時代價值

      摘要:文化價值觀上的認同感和皈依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根基。齊魯文化發端于商周,形成于先秦,鼎盛于秦漢,綿延于歷朝而不絕,其發展史就是中華文化發展歷史的縮影。齊魯文化所蘊含的大一統觀念、忠誠擔當、和而不同、厚德載物、兼愛互惠、勤勞睿智、剛健...

    • 趙法生:從性情論到性善論——論孟子性善論的歷史形成

      摘 要:在先秦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的性善論作為告子以生論性的對立面而出現,這使得人們易于強調其創新而忽略其歷史繼承性。郭店楚簡的出土,打開了先秦儒家人性論的歷史維度,使我們認識到在先秦儒家人性論譜系中,除了以生論性和以心論性之外,還有一種重要的人性論即以...

    • “道”“理”變奏:從二程看中國傳統哲學范式轉換

      是否講理、合理、順理(成章),是日常生活中評價一人、一物、一事的重要指標,若說某人不講理、某物不合理、某事不順理(成章),那真是極糟糕、極致命的批評。也許是在這個意義上,錢穆說中國文化是特別尊重道理的文化,中國歷史是向往于道理而前進的歷史,中國社會是...

    • 黃玉順:“精神人文主義”平議

      【提要】杜維明先生近年來提出了“精神人文主義”的構想。這里的“精神”或“精神性”,并非簡單地相對于“物質”或“物質性”。據其論述,與“精神人文主義”相對的,是這樣兩種既有的人...

    • 唐君毅:孟子言道與孔墨之不同,及孟子之人禽之辨

      吾人前論孔子之言仁,本在言為仁由己。仁者之修己、以安人、安百姓,而己之生命與他人生命相感通,乃一“次第由內以及于外,而未嘗離其一己之仁之流行”之一歷程。吾人前論墨子以義說仁,其言義或仁義,則重在其表現為對他人之實際上的愛利,而見于事功,以建...

    • 曾振宇:“慎終追遠”及其現代價值

      編者按:“慎終追遠”是中華傳統美德。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慎重舉行逝者的喪禮,按時舉行祭禮追思祖先,社會風俗道德一定可以歸于淳樸厚道。當代慎終追遠傳統面臨何種困境,我們該如何理解和踐行這一傳統,...

    • 楊海文:戴震對孟子性善論的重構

      摘要:戴震對氣、欲、才三個關鍵詞進行梳理之后,試圖重構孟子的性善論。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準備階段,東原以孟子為集中意識,指出程朱論氣、欲、才違背了《孟子》文本,從而對當時奉為國家意識形態的程朱心性論進行了批判;后是建立階段,東原以孟子為支援意識,完成...

    • 顏炳罡:軸心文明與齊魯文化的多重意蘊

        齊魯文化原初的意思是指齊國文化與魯國文化。由于齊魯兩國作為近鄰,又是聯姻的關系,政治、經濟、文化尤其是思想交流非常密切,進入到戰國后期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本成為一個整體文化系統,后人將這個整體文化系統稱為齊魯文化。齊魯文化既是齊國文化加魯國...

    • 王正:論思孟學派的“天人之辨”

      摘要:孔子的天人關系中雖然還有一定神秘色彩,但是人文德性的認識乃是其中主流。子思學派在孔子的基礎上對天人關系進行了深入思考,尤其通過“天命之謂性”等觀念實現了天道性命的貫通。但子思學派在心性和工夫的論述方面比較粗糙,無法將天人的貫通完美實現...

    • 天吏:孟子的超越觀念及其政治關切——孟子思想的系統還原

      摘要:孟子的超越觀念并非“內在超越”,而是繼承了孔子“外在超越”的神圣之“天”。這根源于孟子的問題意識,即對人民水深火熱處境的關懷所引出的對政治權力的批判,由此導出“規訓權力”的根本宗旨。而這在邏輯上必須滿足以...

    • 東方朔:“反其本而推之” ——朱子對《孟子·梁惠王上》“推恩”問題的理解

      摘要:“推恩”問題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羊易?!闭?。所謂“推恩”,簡單地說,指的是行為者在面對某事物(或境況)時發現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的“心”會自然產生某種道德反應,并將此“心”所產生的道德反應...

    • 沈順福:王陽明與傳統儒家思想的終結

      摘要:天人之辨是儒家學說的主要問題。早期儒家孔子主張敬鬼神而遠之,開辟了儒家重人間、強人文的方向,孟、荀隨之。漢儒通過人副天數,將人與仁道提高到與天相近的高度。魏晉儒家倡導天人一體。宋儒在接受了天人一體觀的同時,提出人與仁才是天地之心、宇宙的主宰者,...

    • 陳來:朱子理氣論研究的比較哲學視野

      摘要:以希臘哲學為主,圍繞柏拉圖理型論及分有、分離、動靜問題和亞里士多德論形式、質料、動力因、不動的動者的思想,對照朱子哲學中的類似討論,進行細致的比較分析,可以擴大比較的視野,加深詮釋的深度。當然,這種比較的觀照并非認定被比較的雙方完全相同或一致。...

    • 黃玉順:“精神人文主義”平議

      【提要】杜維明先生近年來提出了“精神人文主義”的構想。這里的“精神”或“精神性”,并非簡單地相對于“物質”或“物質性”。據其論述,與“精神人文主義”相對的,是這樣兩種既有的人...

    • 李慧子:孟子論“憂”與“安”

      摘要: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孟子深切體察到人生存的苦難與憂慮,并思考如何解憂得安。孟子指出真正應當憂慮的并不是欲望能否得到滿足,而是如何完成生命的根本使命。他提出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不是欲望,而是人固有仁義禮智之性,因此人的使命就是效法圣人。孟子提出...

    • 劉東:儒家德教有何重要性?

      ?。ㄒ唬 那拔牡脑掝}引申而來,到這里就有必要接著探討:為什么故有的傳統美德,對于梁啟超來說是如此重要?  不過,如果想從根上就弄清這一點,那么按照我本人的理解,卻需要先從思想上繞個彎子,不是先去宣講道德的信條,而是先來澄清認識的能力?!?mdas...

    • 孔德立:學以成君子——儒家君子之學的來源與形成

      摘要: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是以君子引領社會風尚的道德文化共同體。春秋霸政時代的貴族君子,具有詩書禮樂的文化教養與責任擔當精神。霸政之后,貴族君子逐漸不守秩序,喪失教養,導致“禮壞樂崩”??鬃影l現,賴以支撐社會穩定的禮樂秩序首先需要君子的引領。...

    • 梁濤:論齊法家與秦晉法家不同的禮法觀

      摘要: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與變法運動,促成了社會治理上由禮到法的轉變。但是由于歷史、文化傳統與執政者理念的差異,齊法家與秦晉法家對于禮治與法治也存在不同的認識。齊法家在強調法治的同時,也重視禮治建設;但在“禮出于法”還是“法出于禮”...

    • 杜維明:精神人文主義——一個正在噴薄而出的全球論域

      摘要:精神人文主義以仁為樞紐,從天、地、群、己四個維度“十字打開”,以期超越而非拒絕啟蒙心態,裁成而非盲從自由主義,為建立文化中國之價值認同,為“心會神通”之文明對話提供思想資源,使得儒家這一地方價值通過文明對話為人類共同體作出貢...

    • 梁濤:孟子的“夜氣”究竟何意?

      《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章提到“夜氣”和“平旦之氣”,十分費解,是孟子研究中的疑點和難點。孟子指出,牛山的樹木曾經長得很茂盛,因為人們不斷砍伐,久而久之,就變得光禿禿的。但不能因此認為牛山沒有長過樹木,這不...

    • 王中江:老子之根源性時間概念:作為“道”的謂詞的“恒”

      摘要:出土文獻中不同的《老子》抄本使傳世本中的大部分“?!弊帜軌驈驮瓰樵瓉淼摹昂恪弊郑鐾痢逗阆取穯拘蚜俗訉W時代“恒”的概念。兩者的相互“支援”促成了認知老子“永恒”時間概念的契機。老子用永恒的&ldquo...

    • 任強:儒家法哲學的正統和異端—— 孔子、孟子與荀子之間的傳承與背離

      摘 要:孔子和孟子是儒家法哲學的創立者和繼承者,荀子的法哲學則背離了儒家的正統??鬃雍兔献右猿灡倔w構建道統解釋世界,認為人性本善,向內開顯即可完善,生命的真諦是人生境界的升華,德行修為的具體方法是通過內省開顯仁心。荀子立足經驗認識和改造世界,認為人...

    • 陳曉霞:山水比德 游必有方

      旅游是一種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既能休閑放松強身健體,又能接近文化與自然的活動。旅游綜合提供人類身體健康、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所需的多種要素,是一種追求健康的修心生活。飽覽名山大川,增長見識,開闊眼界,體驗歷史、文化等人文景觀,獲得精神上的滋養,得到愉悅感,...

    • 梁濤:當代中國經學重建應如何著眼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成立后,將經學作為一個重要研究內容。2010年召開了第一次經學會議,主題是“經學:知識與價值”。這次會議主要是要解決一個問題:人大國學院的經學研究要走一條怎樣的路?周予同先生有一個說法:“經學的時代結束了,經學史的時代...

    • 王安琪:戴震孟學思想的學理依據——兼論《孟子字義疏證》與《天主實義》

      摘要: 20世紀以來,關于戴震孟學思想的理論來源有諸多不同說法,而頗有爭議的當屬戴震與西學之關系。學者們從文本的對比、邏輯關系的對比方面,例證了《天主實義》對《孟子字義疏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但這些文本的對比,似乎在儒家語境下的文本里更有說服力。戴震思想...

    • 陳來:“禮”的精神與世界城市

      一、禮是一套規則體系,也是古代中國組織社會的理想方式,它對現代社會是否有意義,或有何意義?至少在多元文化成為潮流的當今世界,值得深入探討。應該說,20世紀的歷史已經證明,在商業沖動籠罩世界、市場法則支配全球的21世紀,僅僅依靠法律和民主不能建設起有序和諧...

    • 李文文:《大學》中的財富觀

      儒家歌頌人類的創造之力,將人視為與天地之共創者,以創造為使命。創造財富是社會進步的動力,貧窮往往意味著苦難。任何理想社會形態的建構都不能背離財富的支撐,如何面對財富,是關乎社會、人生的大課題。如眾周知,《大學》作為儒家四書之一,講的是“修身、齊...

    • 梁濤:內圣外王的本來含義

      今人談論儒學,往往喜用“內圣外王”一語,認為儒學即內圣外王之學。但需要說明的是,“內圣外王”出于《莊子·天下》篇,本是一個道家術語,其內涵和語義主要反映的是道家思想。這樣,內圣外王如何由一個道家術語轉變為儒家用語?期間經歷了...

    701條 18/21頁 首頁 <<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頁 >> 末頁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免费播放_荡女安然的yin乱生活_日韩免费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在
  •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