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志民:中國優良家風的文化根基
關于母教與儒學的關系或者說儒學是如何影響了家風和家教的,主要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孔子的儒學是如何影響了家風。二是為什么在鄒魯之地,不僅產生了孔子、孟子兩位偉大的思想家,同時還產生了一位偉大的母親——孟母?! ∈紫葟目酌纤幍拇呵飸饑鴷r代...
-
王杰:科學對待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創造和傳承的一切文化的總和,體系龐大、內容復雜,既有精華的、優秀的、有益的部分,也有糟粕的、腐朽的、有害的因素?! 】茖W對待傳統文化就要堅持去粗取精、古為今用的態度。“去粗取精”就是堅持批判繼承、辯證發展的...
-
王曾瑜:孟子在宋代亞圣地位之確立及其影響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偉大思想家孔子的學說一直在中國居於至高無上的尊位。但是,孟子作為孔子之後最重要的一位儒學大師,長期以來,卻并未得到尊崇。有的儒學者往往將孟子視為戰國時代諸子之一,或以荀孟并稱,甚至對孟子學說提出若干非議。學術大師錢穆早已指出:唐...
-
陳曉霞:孟子思想是構建新時代中國精神的優秀思想資源
中國網文明中華訊(姜思輝)報道:7月23日,第四屆東方文明論壇暨“文明交流互鑒:孟子智慧的當代價值”在北京舉辦,孟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陳曉霞出席論壇,以“孟子思想的當代價值”為題作精彩演講,她表示,孟子思想歷久彌新,對我國民主...
-
李暢然:《四書集注》早期的流傳形態與《孟子》升經
一、四書著作分《學》《庸》、《論》《孟》二組的傳統與《孟子》升經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影響深遠。此書版本一般以《學》《庸》《論》《孟》為次,但《四庫全書總目》認為起初次第是《學》《論》《孟》《庸》,后來書坊為了刷印裝訂方便,始將篇幅較小的《中庸章句》提...
-
王杰:孟子的孝道思想具有重要時代價值
中國網文明中華訊(潘書培)報道: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孝者,致天下之致,成天下之成,美天下之美。孝是一種傳統,孝是一種責任,孝者重長輩之意,孝者穩定倫常。孟子繼承了先人的孝道思想,并加以發展,形成了一套系統的孝道觀念,幾千年來,對中...
-
梁濤:儒家思想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文化支撐
中國網文明中華訊(潘書培)報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著眼全球治理難題、增進人類整體利益而提出的“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雖然是一個新的概念,但吸收、凝聚了中國古代的思想智慧和價值理念。 在7月23日舉辦的東方文明論壇暨&...
-
趙金剛: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中國網文明中華訊(潘書培)報道:孟子講“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蛳啾遁?,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天下的事物總有不同,要站在各自的處境、立場,去體貼他者,進而發現“同理”。 在7月23日舉辦的東方文明論壇暨&ld...
-
王志民:從《莊子·天下篇》看“鄒魯之風”
“鄒魯”并稱,最早見于《莊子·天下篇》,也是關于鄒魯之風形成的最早文獻記載。其記載為: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对姟芬缘乐?,《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
-
蔣國保:化士學為民學,儒學未來發展的新思考
我正式從事現代新儒家研究,始自1986年。這三十多年的研究,大體上分的話,前二十年,主要從事方東美等現代新儒家及其思想的個案研究;之后則主要從事儒學當代發展的泛論研究。后一研究,是從前一研究引發出來的。但它也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先是探討現代新儒家之儒學...
-
王志民:鄒魯家風——中國優良家風的文化根基
關于母教與儒學的關系或者說儒學是如何影響了家風和家教的,主要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孔子的儒學是如何影響了家風。二是為什么在鄒魯之地,不僅產生了孔子、孟子兩位偉大的思想家,同時還產生了一位偉大的母親——孟母。首先從孔孟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說起。在...
-
陳建洪:如何理解儒“家”的當代復興?
摘要: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家”與家庭關系一直背負著一定的思想史罵名。當代中國學者,比如張祥龍與孫向晨,從不同的角度試圖恢復“家”的名譽,強調“家”與“親親”意識對于中華文化復興的根本作用及其對于人類生活的普遍意...
-
王杰:明代的“居官七要”說
明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繼續繁榮的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貧苦農民家庭,對百姓疾苦有著刻骨銘心的經歷,對貪官污吏更是深惡痛絕。居官要清,為民造福,體現在“居官七要”說里?! ∈裁词恰熬庸倨咭蹦兀吭诿鞔惱^儒的《小窗幽記》(卷十一&m...
-
姚海濤:孔孟荀的憂樂觀
中國文化是具有終極人文關懷的文化,可以用《周易·賁卦·彖傳》中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語來表述。一言以蔽之,中國文化是人文化的,以成人為終極目的。憂與樂是人的兩種對立情愫,如何調適使之上遂下達、通貫于人倫日用,推展應用于...
-
蒙培元:儒學現代發展的幾個問題
摘要:儒學的現代發展有三個階段,當前是儒學進入多元文化對話時期,出現了向不同層面發展的趨勢。要闡明儒學的意義,需要深入到先哲的心靈世界,通過體驗的方法,領會其生命意義,從當代的問題意識出發,開展深層對話,以解決儒學與政治、宗教的關系問題。儒學的核...
-
郭齊勇:中國哲學的自信與使命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本椭袊軐W而言,要實現理論的獨立自主、精神...
-
梁濤:受命于天,政在保民
除了“鄒與魯鬨”章外,記錄孟子在鄒國活動的還有《孟子·告子下》的“禮與食孰重”章與“人皆可以為堯舜”章。在前一章,有一個任國人問孟子弟子屋廬子:“禮儀與食物哪一個重要?”屋廬子回答:“當然是禮儀重...
-
陳赟:“中國”作為“中道之國”——基于儒家仁性論的視角
從世界歷史視域理解何以中國,在當代語境中,無法繞過雅斯貝爾斯所提“軸心時代”(The Axial Age)和沃格林所提“天下時代”(The Ecumenic Age)概念,這兩個概念都涉及人類文明的多元平行進展,尤其是涉及各大文明中的精神突破運動。正是在&l...
-
王志民:屈原的文化高度——與日月同輝
屈原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又是思想文化的巨人,他是中華民族精神最集中的體現者、塑造者、導引者,他的偉大形象和高尚品格、他的精神和氣質,尤其是他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幾千年來,感動、激勵著歷代中國人,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民族品格的塑造產生了深遠...
-
李存山:孟子思想與宋儒的“內圣”和“外王”
摘 要:唐宋時期的“《孟子》升格運動”,尤其是《孟子》被列入“四書”,具有了“經”的地位,這與宋代理學的興起有著決定性的關系。從一定意義上說,孟子思想是宋代理學的思想中堅,宋儒的“內圣”和“外王”都與...
-
梁濤:去圣乃得真孔子
摘要:從孔子的生平與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來看,孔子倡導仁學,為華夏開辟了一精神傳統,孔門弟子、儒家學者即是從仁這一儒學核心概念出發尊奉孔子為圣人的。從兩千多年的歷史來看,儒家選擇通過出仕、得君行道來實現政治理想,歷代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從“...
-
葉小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古為今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薄 ≈腥A...
-
梁濤:去圣乃得真孔子?
摘要:從孔子的生平與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來看,孔子倡導仁學,為華夏開辟了一精神傳統,孔門弟子、儒家學者即是從仁這一儒學核心概念出發尊奉孔子為圣人的。從兩千多年的歷史來看,儒家選擇通過出仕、得君行道來實現政治理想,歷代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從“...
-
董春:易象體系的歷史流衍及哲學意蘊
摘要:《周易》以陰陽符號為基礎所建構的易象體系乃是易學哲學的重要內容,是《周易》最具特色的言說和致思方式。這套易象體系發端于《周易》經傳,作《易》者通過對外在世界的觀察,結合陰陽符號及卦爻辭為我們構建了一個意義豐富的易象世界。至兩漢之際,人們進一步豐...
-
陳來:“儒商”和“儒與商”
(在上海財經大學舉辦的儒商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 1、提出和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黨的中心任務就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作為...
-
翟奎鳳:曾子得孔子一貫之道——楊簡論曾子
摘要:孔門弟子中,楊簡對曾子的論述是最多的。曾子所說“皜皜”“忠恕”“三省吾身”是楊簡常稱述的?!鞍€皜”既是對純粹光明精神境界的形容,也是對道體、本體的形容。當然,在楊簡看來,“心即道”,兩者是一致的...
-
王杰:唐代的“四善”說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共傳21個皇帝,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最為繁榮昌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的興盛和開放包容,吸引世界各國學習,成為當時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在開元盛世(公元712年—公元742年),國家人口超過5600萬,長安人口就達100余萬。&ldqu...
-
楊海文:東夷西夷之辨與圣人的中國之志——《孟子》“符節”章考釋
摘要:《孟子·離婁下》“符節”章將舜、文王分別視作東夷、西夷之人,認為這兩位圣人雖然身處的時空差異巨大,但“得志行乎中國”則是相同的。此章包含考據、義理兩個面相:前者側重東西五地與“夷”的歷史地理考據,后者側重先后...
-
返本與開新:基于中國哲學研究的思考
內容提要:20世紀的中國哲學史對西學方法和框架牽強附會的使用,使得有些研究領域在相當程度上偏離了思想的本來面貌,名學研究、宇宙生成論研究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而黃老道家之所以會被忽視,除了出土文獻大量涌現之前資料欠缺的原因之外,也跟觀念先行導致思想史資料...
-
陳來: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文化——在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的發言
一、西方現代化的文化模式現代化理論的核心概念是傳統與現代,所謂現代化,簡單地說,就是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然而,什么是傳統社會,什么是現代社會,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國家與社會怎樣才能實現現代化,是十九世紀末期以來在世界歷史進程中飽受關注的課題。早期現...
-
陳來:中國文明的哲學基礎
中國文明的哲學基礎主要體現為宇宙觀。古典中國文明的哲學宇宙觀是強調連續、動態、關聯、關系、整體的觀點,而不是重視靜止、孤立、實體、主客二分的自我中心的哲學。從這種有機整體主義出發,宇宙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每一事物都是在與他者的關系中顯現自...
-
李瑋皓:論王船山《孟子》學的“情”“才”觀
摘要:船山借訓釋《孟子》發揮其“主橫渠、兼朱子、反陸王”的思想。在船山詮釋視域中,“性”“情”“才”是不同的概念,“情”的概念并非朱子所理解的僅為情感之展現;船山為避免陷溺情證性善之理論困難,強調情雖...
-
李存山:劉蕺山喜怒哀樂說與儒家氣論之發展
蕺山晚年提出喜怒哀樂四氣說,不但構成了他中期思想向成熟期思想的轉折點,也標志著儒家思想史上一種“形下即形上”的新氣論的誕生。這種新氣論將程朱理學的性理原則收攝于先天之氣的通復流行,通過重建天道自然與天理當然的聯結而恢復儒家道德實踐的活力,并...
-
朱保鋒: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在中國思想史上,孟子是孔子“道統”和“衣缽”的繼承者,被后人尊稱為“亞圣”。他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學說,形成了以“仁政”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將儒家思想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和人文精神的養成。在...
-
王志民:深耕齊魯文化沃土
近日,齊文化“兩創”研討暨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院成立35周年座談會在淄博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共話文脈傳承,共促文化興盛,攜手推動齊文化綻放新光彩。 作為齊文化研究院的創始人,省政協原副主席、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王志民傾注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