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 陳來:新儒家之后,儒學何為?

      談到儒學作為哲學在當代的歷史使命,不能不從回顧上個世紀儒家哲學在其發展期對歷史使命的認識與承擔說起。由于近代以來中國遇到的挑戰,實際上是整個近代西方文化對中國社會和文化造成的挑戰,儒家的回應也不能不是對這個宏觀的文化挑戰的回應。上個世紀三十到四十年代...

    • 張禮永:師者 道也 —— 孟子師道論之探微

      摘要:孟子直接論述教師的文字不多,也未直接提出“師道”的概念,但其言語及行為中實含著師道的精神。面對紛亂的天下,他欲以大道來相救,并自視為道之化身,故而與諸侯相處,既不愿“自鬻”,更不受其征召,而是以師的身份教導他們。對于求學的弟...

    • 譚明冉:《孟子》《莊子》中智故、心氣關系比較——以解釋學循環為視角

      摘要:如何理解《孟子·離婁下》的性、故、智的關系和《孟子·公孫丑上》的言、心、氣的關系,歷來注疏爭訟紛紜。本文根據解釋學循環的原則,即同時代的作品必有共同的用語、話題和寫作風格,以《莊子》中的思想對以上兩段重新做一詮釋。結果發現,《離婁下...

    • 黃玉順:何謂當代儒學

      【作者按】本文是作者于2022年9月17日參加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當代儒學》編輯部主辦的“儒家思想之現狀與展望”學術研討會暨《當代儒學》創刊十周年紀念座談會的發言;刊發于《當代儒學》第23輯,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5月版,第9...

    • 曾振宇:孔子仁學被忽略的理論面向

      每一位思想家往往都會提出幾個獨創性概念。“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概念,但在孔子仁學研究領域,不同程度地存在“言不盡意”現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僅僅將孔子之“仁”界定為倫理學意義上的概念,忽略了孔子之“仁&rd...

    • 唐君毅:述中國歷代孟學之三變,及孟子之興起人之心志以立人之道

      孟子初只為孔子后學之一,未嘗與孔子并稱。先秦人唯恒以孔墨并稱。論語乃七十子之后學所記,唯稱顏子、曾子、子游、子夏、子張等。荀子乃以子思孟軻并稱。韓非子謂儒分為八,其中有孟氏之儒。漢儒言其經學之傳,于春秋之公谷與毛詩,皆溯源子夏、于魯詩、韓詩、左傳、禮...

    • 陳立勝:儒家思想中的“內”與“外”——“內圣外王”何以成為儒學之道的一個“關鍵詞”?

      摘要:“內”“外”分類具有豐富多彩的象征意義。在先秦儒家,“內”不僅是德性生活的策源地,也是天植靈根之域;在《莊子》中,“道德”“天道”“本真”“...

    • 路則權:儒家“大一統”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曲阜孔廟碑刻文獻為例

      摘要:“大一統”“道統”“人性善”“仁”“孝”等儒家核心理念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曲阜孔廟碑刻文獻可見證“大一統”經儒家“道統&am...

    • 李振綱:人倫、歷史與民本——孟子圣人觀的文化意涵

      《孟子》一書是一部以問答題形式寫成的儒家經典。它生動而詳實地記載了孟子的思想、言論和事跡,保存了豐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學、歷史、經濟和哲學的重要著作,是儒家文化元典之一。全書七篇,篇名是從每篇開頭摘出的兩三個字來命名,并無特別的意義,...

    • 楊澤波:儒家生生倫理學何以為“生生”

      摘要:儒家生生倫理學以“生生”為核心,理由有三。一是它對道德本體進行了新的詮釋,將時間和空間因素加入其中,打破了道德本體一成不變的傳統觀點,此為“道德本體之生生”。二是它以三分法為基礎,將通常所說的道德本體析分為仁性和智性兩個...

    • 張立文: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脈 ——論薛季宣永嘉學派事功之學的建構

       內容提要:薛季宣與朱熹同傳承程顥、程頤之學,但由于社會環境、人文語境、價值觀念的差分,二人經互相切磋、自由商榷而產生學術上的分歧,為理學開出新學說、新思維。薛季宣認為孟子應為道統中人,反對把孟子從道統中排除出去,堅持把《孟子》作為“四書&rdquo...

    • 韓融:探尋孔顏樂處 熔鑄精神家園

       儒家經典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作為儒家文化奠基之作的《論語》,勾畫了“內圣外王”的君子人格、修身治世的圣人之道。概括地說,其中的“內圣”就是修己,加強自我修養,修身養德,“孔顏之樂”是其具體體現?!墩撜Z&middo...

    • 陳來:從“儒墨不相用”到“儒墨必相用”——在“儒墨對話高端論壇”開幕式上的總結發言

      剛才聽了四位專家學者的報告,我這里想談談個人的一些感想,算不上是總結。當然,這個感想不是以堅實的研究為基礎,而是因第一位報告者梁濤先生的題目,與最后的一位報告者薛柏成先生的題目,都是講“儒墨互補”的問題,我想就以此來談談自己關于“儒...

    • 梁濤:匡章的悲劇,孟子的情誼

      一 孟子第一次到齊國時,一個重要活動便是與匡章的交往,《孟子》中有兩章涉及這一內容??镎率驱R國的將軍,歷仕齊威王、宣王、閔王三世,屢建奇功。威王時,他指揮桑丘之戰,運用間諜戰術大敗秦軍,迫使秦惠文王割讓土地,自稱“西藩之臣”。宣王時,他利...

    • 彭林:中國經學的性質、價值與學科地位

        中華傳統學術以經、史、子、集四部為大綱,而以經部冠其首,是毋庸置疑的歷史事實??鬃觿h述的“六經”,被譽為古代中國的“教科書”,更是盡人皆知的文化常識。而在近代中國“全盤西化”的思潮下,犁經為史,將經學逐出大學的學科體...

    • 孟子的“晉圣”之路

      5月20日,農歷四月初二,是孟子誕辰日,2023孟子故里(鄒城)母親文化節在鄒城市孟廟舉行?! ∶夏笧槿藗兯o念,是因她教育有方,培養出一代圣人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戰國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 任蜜林:政治視野下的民性:春秋時期人性論新探

        摘要:中國的人性論思想雖由孔子奠定,但在孔子之前,人性論就已經萌芽和發展了。討論孔子之前、尤其是春秋時期的人性論,對于認識孔子的人性論思想有重要意義,因為前者是后者的歷史背景。從現有材料來看,春秋時期對于人性的討論大多是在政治視野下進行的,即從君...

    • 溫海明:人天之意——《周易》的意本論哲學

      摘要:《周易》哲學可以通過以人意合于天意的“人天之意”這一哲學中心思想來建構,每卦每爻的組合和推移都可以理解為向人們昭示天道的運行狀態和如何以人意合乎天意?!吨芤住啡颂熘獾淖诮谈型ㄟ^圣人代天立極,人可以提升自己的意識而達致通神通天的境...

    • 劉曉:元明時期孟母教子故事的傳承與弘揚

      摘要:出現于西漢的孟母教子系列故事,到元明時期越發被人們所認可與推崇:中央統治者對孟母持尊崇態度、對孟母進行冊封,這為地方各級政府尊崇孟母、弘揚孟母教子故事提供了有力支持;當時社會知識階層撰寫的大量文章中,也對孟母教子故事進行了闡述和贊揚;而在學校...

    • 許春華:先秦儒學引詩敘事的思想價值

        在先秦儒學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中,存在著大量的引詩敘事。按照先秦儒學的演變順序,它們存在著一種遞進上升的趨勢,其中《論語》引詩5條,簡帛文獻《五行》引詩6條、《緇衣》引詩23條,至《孟子》引詩37條,《荀子》引詩多達83條。從形式上看,這些引詩敘事并非獨立...

    • 陳曉霞:該不該設“中華母親節”?

      母愛是中外通用語言,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設有“母親節”。現代的母親節起源于美國,是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古往今來,中國人一直崇尚孝文化,在傳統文化復興的當下,格外渴望擁有能代表自己民族文化特質的母親節。早在2006年,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人文學者李...

    • 王杰:中國人應該過自己的母親節

      我們一說起母親節,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時下流行的“母親節”(Mother\'s Day),也就是陽歷5月的第2個星期日。這個“母親節”是40多年前國人引進的美國母親節,在各路商家的營銷下儼然成為國人普遍認可的“母親節”,美國的母親節真...

    • 丁為祥:《大學》及其“大學之道”之所從來——《大學》精讀導言之一

        《大學》作為儒家的一部重要經典——《禮記》中的第四十二篇,同時也是朱子所選編的《四書集注》中的第一篇,因而,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大學》又是對中國人精神世界影響最大的一部儒家經典。不過,自《大學》問世以來,人們至今仍然搞不清其具體的作者...

    • 中國哲學的“原創性敘事”如何可能

      摘要:隨著人們對中國哲學常規性敘事不滿足感的增強,要求改寫中國哲學的愿望也變得更加強烈,并開始嘗試超越之道。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反思和檢討了中國哲學常規性敘事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走向中國哲學“原創性敘事”的途徑和方式,認為建立多元的哲學觀...

    • 李振綱:孟子王道治理理念及其時代意義

      摘要:治理思想屬于政治哲學范疇。中國古代治理思想就其理論源頭來說,原本是先秦儒、道、墨、法四家七子(老、孔、墨、孟、莊、荀、韓)思想的題中要義。在諸子治理思想中,孟子尊王抑霸、仁政惠民、民貴君輕、以民為本的王道主義尤為突出,千百年來,它一直是歷代...

    • 秦超:孟母在民國時期的推崇

      儒家文化源遠流長,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始終占有主流地位,其思想精華業已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和靈魂。人們從儒家文化精神家園中,能夠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具有強烈認同感的中華兒女也促進了儒家文化的發展,彰顯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事實證...

    • 茍東鋒:名與物——論儒學如何安頓“知性”

        摘要:傳統儒學若要在現代社會開出新的境地,就必須對儒學能否容納科學的問題予以積極回應。目前為止,對此問題思考得最為深刻的依然是牟宗三。牟氏提出“坎陷論”,將科學與儒學的關系理解為如何在儒學的架構中為“知性”安排一個恰當位置的問...

    • 孔德立:綿延與轉化 錢穆的中國文化觀及世界意義

        中國文化作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具有人類文化演變的普遍性,又具有自身的獨特性。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在縱向的歷史發展中,表現為綿延不絕、從未中斷的特征;在橫向的社會生活中,表現為入世情懷與寬厚包容的精神。當前,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新的百年未有之大變...

    • 張濤:劉沅易道會通思想研究

      劉沅是清代巴蜀地區的重要學者,其學說體大思精,被譽為“川西夫子”。其代表作《十三經恒解》通過對《周易》等古代經典的注釋,建構起一個以易學為核心、以儒學為本宗、融通儒釋道的博大恢弘的學術思想體系。關于易學思想與道教之間的互動關聯,即易道會通,...

    • 楊澤波:“隱默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新解讀

      摘要:對于陽明四句教中“無善無惡心之體”一句,除一些人持質疑態度外,主要有“無滯說”和“至善說”兩種解讀方式。這兩種方式都有所得,也都有不足。儒家生生倫理學將良知界定為建基于生長傾向之上的倫理心境,為解讀提供了一種新的可...

    • 陳峴:天人貫通——《周易》《春秋》交互詮釋中的經義整合

      摘要 :《周易》以“天—地—人”三才結構,構建了“天命”與“人事”的溝通渠道,完成了宇宙論層面天人關系的理論設計。董仲舒憑借基于《春秋》學的“天人三策”,賦予“天”以明確的超...

    • 趙金剛:從“文化心理”與“文化自覺”看儒家倫理的當代建構問題

      摘要:當代經濟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改變了中國人對世界的看法,同時為儒家倫理的實現帶來了巨大挑戰。李澤厚以“文化心理”的“情-理”結構解釋儒家倫理與中國人的關系,但這一結構在當下卻面臨著超越知識分子規劃的巨大解構。費孝通先生提出的...

    • 陳來:在儒家人文思想暨第三屆國際青年儒學論壇上的總結

      我們這次會議叫儒家人文思想暨第三屆國際青年儒學論壇,其實我們的會議主題是杜維明先生提出來的“精神人文主義”思想。因此我的總結就不全面展開了,雖然有很多先生對孟子研究、儒學研究作了很好的探討,有的是案例的研究,有的是方法的指導,這些我就不...

    • 黃玉順:論儒家“功夫哲學”與西方“實踐哲學”

        【作者按】本文是作者2023年2月11日參加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上海儒學院、上海市儒學研究會主辦的“從功夫論到功夫哲學”暨《儒家功夫哲學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發言;原載《孔學堂》2023年第1期,第85?89頁?!  咎嵋俊肮Ψ蛘軐W”涉及三個方...

    • 唐君毅:孟子言君子之所樂、所欲、與所性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窮居不損焉,分...

    701條 17/21頁 首頁 <<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頁 >> 末頁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免费播放_荡女安然的yin乱生活_日韩免费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在
  •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