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祥?。喝寮遗笥阎赖纳?、演變與現代開展
摘 要:春秋末、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為朋友之道的生成開辟了社會空間,先秦儒家繼承弘揚上古三代的思想傳統,既肯定朋友之間的互助友愛,但更強調以友輔仁,把崇德責善作為朋友相處的根本之道。秦漢以降家庭本位的君主專制主義大一統社會里,家國一體的固化結構弱化了朋...
-
王中江 :早期道家“一”的概念演變余論
摘要:一些研究認定《文子》(特別是簡本)、《鹖冠子》等為早期道家文本,這為研究早期道家“一”的概念的演變提供了重要的出發點?!段淖印贰尔i冠子》和《呂氏春秋》三個文本中“一”同“道”的概念保持著基本的同一性,都是道家對萬物...
-
王琦:君子義以為上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君子不僅有著文質彬彬、知書達禮、溫柔敦厚的翩翩風度,而且品德高尚、堅毅勇敢、智慧仁愛、胸懷坦蕩,同時又能夠審時度勢、淡泊名利、知天達命……似乎一切美好的詞匯與贊美的語言均可加之于君子身上。然而君子之所以成其為君子,關...
-
郭齊勇:“為政以德”何以成為中國治世智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涵著豐富的政治智慧。早在春秋時期,孔子便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作為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則和核心理念,“為政以德”深刻影響了歷代執政者的治國理政實踐?! ∥錆h大學國學院教授郭齊勇日前接受...
-
陳來:對黃勇新書《美德倫理學——從宋明儒的觀點看》的討論
首先,對黃勇教授這本新書出版表示衷心的祝賀!同時,也對復旦哲學學院中哲叢書的第一本力作問世表示祝賀!黃勇教授著眼于當代美德倫理學這個體系遭遇到的問題,即其內部缺陷,并謀求用儒家倫理學的資源來加以解決,來完善這個體系。他的著作總體上非常有意義。 我的...
-
韓星:仁道——多元文明對話的價值基礎
進入21世紀,全球化步伐加快,多元文明日益接近,人類社會面臨著一場新的考驗。一些西方學者有著很深的西方中心主義情結并持二元對抗思維模式,提出了“文明沖突論”,認為西方文明將與儒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發生沖突。但也有學者認為,儒家思想不僅不是造成任...
-
宋瞳:從顧炎武看明清儒學思想變革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發展歷程中,儒學可謂貫穿始終,連綿不絕。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就成為歷代王朝尊奉的官方學說,發展至宋代,由漢代注重解釋字詞語意的章句之學,轉化為具有哲學思辨色彩,注重闡發文字背后義理的“理學”,歷宋元明三代五百年不衰。但明清易代...
-
王鈞林:論“五?!钡默F代價值
摘要:“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傳統道德的典范形式?!拔逅摹边\動以來,因為受“三綱”之累而遭到了猛烈批判。實際上,“五常”完全不同于“三綱”,“五?!笔窃谌诵远纬?..
-
李景林:“浩然之氣”的創生性與先天性——從馮友蘭先生《孟子浩然之氣章解》談起
提要:馮友蘭先生《孟于浩然之氣章解》一文,拈出“生”這一概念,特別凸顯出浩然之氣是“先天”還是“后天”的問題。程朱認為浩然之氣乃人稟自于天,為先天本有;所謂“養”,只是去除蒙蔽以“復其初”。馮先生講&l...
-
末永高康、佐藤將之(監譯): 性善論的誕生
摘 要:20世紀末以來的新出土文獻帶來了新的知識與見解。基于此新知見,對孟子性善論的形成過程有一系列論考,本文即相當于其結論部分?!缎宰悦觥贰段逍小芳?ldquo;中庸新本”中雖然也有可以稱之為性善論的思考模式,但主要建立在“性即氣”的思考上...
-
任蜜林:通古今之變 究文化之?!畲嫔綄W術思想的精神
提要:李存山是當代著名的中國哲學研究專家,氣論與仁學可被視作其哲學研究的一條明線,而對于中國文化“變”與“常”的探討則可謂其哲學研究的一條暗線。李存山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哲學的深入研究,體現了當代知識分子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
-
王杰:《云夢秦簡》的“五善五失”說
《云夢秦簡》又稱睡虎地秦簡,因出土于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秦墓而得名。1975年12月,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的秦墓中出土了1115枚竹簡(包括殘片80枚)。這些竹簡經整理編纂,分為《編年記》《語書》《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法律答問》《封診式》《為吏之道》和...
-
多視角拓展三禮學研究
“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周禮》《儀禮》和《禮記》是記載我國古“禮”的三部極其重要的典籍,是中國古代禮文化的主要載體。以《周禮》《儀禮》《禮記》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三禮之學,是中國傳統禮文化的理論形態,也是中國傳統學術的重...
-
扈書乘:儒家思想中的廉潔文化智慧
2022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的意見》,其中談到,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儒家文化集中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和根本理念,其中有很多寶貴思想,可以為加強高質量廉潔文...
-
楊海文:存心·自反·憂患——《孟子·離婁下》第28章小札
《孟子·離婁下》第28章(亦即《孟子》8·28)可以分作三節(三段)。第一節從起句“君子所以異于人者”至“人恒敬之”,何漱霜(生卒年不詳)《孟子文法研究·行為哲學編·對己篇》指出:“第一段為君子處常之道。言...
-
王杰:晉代的“中正六條”說
晉代分為西晉(公元265年—公元317年)和東晉(公元317年—公元420年),西晉只有四位皇帝,僅52年。東晉共有11位皇帝,103年,這樣,兩晉共傳15帝,155年。公元265年,魏國晉王司馬炎篡奪魏國政權,建立西晉,是為晉武帝。晉武帝在統治時期,勵精圖治,勤于...
-
王杰:元張養浩的《三事忠告》
《三事忠告》是元代政治家、文學家張養浩所著的《牧民忠告》《風憲忠告》和《廟堂忠告》的總稱,是中國古代官箴書的代表。“牧民”在此指的是治理人民;“風憲”意為法律風紀;“廟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議事的場所,用于代指朝廷?!度?..
-
溫海明:人作為意向創生的存在
一、導論近年來比較哲學和文化心理學的發展表明,西方哲學家在從心理療法到文化心理學等比較哲學與文化心理學等領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當代中國與西方哲學的再次對話,特別是意向性話題的討論為本文審視儒家與實用主義哲學,并以意向創生的文化心理學為新角度提供...
-
王杰:宋呂本中的《官箴》
《官箴》是中國古代居官格言之類的著作,共一卷,33條,作者為宋人呂本中。我國古代最大的官修圖書目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此書多閱歷有得之言,可以見諸實事。書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為當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呂本中(1084-1145),壽州(...
-
楊海文:《四書章句集注》表述“程子曰”的四種變例
摘要:《四書章句集注》既有常例,又有變例。如果說“程子曰”是常例,那它有四種變例:一是見于《大學章句》《中庸章句》的兩例“子程子曰”,既具有等值《讀論語孟子法》的“讀法”含義,更具有獨尊二程理學的“道統”含義;...
-
李景林:道與學——孟子圣道傳承論及其現代意義
摘要:儒家“傳道”之義,肇端自孔子,孟子據此提出了自己的圣道傳承論。此圣道傳承,包括“道”“學”兩面的統一。在傳道的譜系中,“聞而知之”的圣人,以內在性的傾聽獨知天道,凸顯了“道”的超越性意義;&l...
-
王志民:傳承鄒魯文化是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所謂鄒魯文化城市,就是指在一個城市、一個地區形成了弘揚儒學、崇尚道德、堅持理想的鄒魯文化之風。鄒魯文化城市的名字不是現代人加上去的,而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當中被社會所公認的。這些城市的先人們,千百年來傳承鄒魯文化。參加鄒魯文化城市座談會的地方領導、...
-
陳曉霞:傳統文化應與品牌建設有機結合
以孔子旅游思想來指導“好客山東”品牌建設,既是對孔子心系國家的高尚品格的紀念,又能向國人宣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增強國人的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對國民起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日趨激烈的國際國內旅游市場之爭實質上是品牌的競爭,占領市場的重要途徑...
-
張岱年: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何謂“精神”?就字源來講,“精”是細微之義,“神”是能動的作用之義。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精微的內在動力,也就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定文化創造出來,并成為該文化思想基礎的東西。中國...
-
王杰:《論語》中的“五美”說
《論語·堯曰》中有“子張問于孔子”的師生對話,對話中,孔子提出了“尊五美”思想,“尊五美”具體講什么呢?先來看看原文: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rdqu...
-
陳來:打開經典的門 ——讀《朱子一百句》
朱杰人先生最近把他解讀的《朱子一百句》送了一本給我。此書是“經典悅讀”系列的一種,拿在手上看,精美輕巧,感覺頗佳。全書分40節,每節引朱子語一至三條不等,所引朱子語錄,范圍相當廣泛,卻要而不煩。 照作者朱杰人先生的想法,這本《朱子一百句...
-
梁濤:孟子“道性善”,為何打動了滕王子?
孟子滿懷希望來到宋國,卻遇到德薄位尊、智小謀大、力小任重的宋偃王,他提的建議不被采納,內心不爽是可想而知了。不過在宋國,孟子卻遇到了他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人物——滕文公?!峨墓稀?.1章云: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
-
李景林:論孟子的道統與學統意識
摘 要:孔子之學,“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孟子以承續堯舜、孔子之道自任,對孔門圣道傳承觀念及其譜系作了系統的表述?!睹献印纺┱碌氖サ纻鞒邢到y中,有兩類圣道傳承者:“聞而知之”者 和“見而知之”者。出 土 簡 帛《五行》也明確...
-
李景林:道與學?——孟子圣道傳承論及其現代意義
摘要:儒家“傳道”之義,肇端自孔子,孟子據此提出了自己的圣道傳承論。此圣道傳承,包括“道”“學”兩面的統一。在傳道的譜系中,“聞而知之”的圣人,以內在性的傾聽獨知天道,凸顯了“道”的超越性意義;&ldquo...
-
20世紀孟子學研究現代轉型的四種進路
摘 要:清末以來,伴隨西學東漸的沖擊與學科置換推動,孟子學由地位尊崇到逐步解體,邁向多元化,呈現出四個向度的轉型:學科范式經歷了由經學到子學,由子學到文、史、哲現代分科的遞嬗;研究模式由經學時代的義理、考據轉換為現代的方法多元;中西關系方面從“西學東漸&rd...
-
政治哲學視域下孟子王道思想研究
摘要:哲學是對真理的追尋,而政治哲學則是對“最佳政制”的探究與詰問。這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最佳政制”的追尋,在傳統中國表現為王道社會。王道是儒家政治思想中的核心理念。王道的實質是以理想的政治之道建立理想的人間秩序。孟子通過以情...
-
“情”與“善”的生成——孟子性善論的必然性與倫理世界的創生
摘要:孟子性善論關乎儒家思想的人性論基礎,但其理論必然性卻并不易理解。對其合理性的誤解與質疑以及那些并不具有嚴格性的辯護,實是與把人性與道德價值關系采取對象化理解方式有關。孟子“以情言性”,從人的情感去闡釋“性善”,但這并非以種加...
-
溫海明:陳來——當代比較哲學家
摘要:中國哲學史學科從建立伊始就離不開比較哲學的視野,中國哲學問題的研究一直是在比較哲學視角當中展開并深入的。陳來的中國哲學史研究和哲學思想體系試圖在比較哲學、比較思想和比較文化的歷史性境遇中,既突破前人對具體哲學問題的研究成果,又彰顯中國傳統哲學命...
-
陳曉霞:儒商文化的當代價值
儒商文化內涵豐富,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靈魂,對我國及東南亞地區商品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所包含的對當代企業有價值的東西,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發揮著積極作用。(一)儒商文化使企業家樹立正確的經營理念經營理念是企業家經營發展的立世之本,反映出企業...
-
王志民:黃河文化主脈說——論中華文明奠基期的黃河文化
【摘要】黃河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的漫長歷史時期,以中、下游文化的深度交流和融合為主體,匯聚了長江及各區類文化的先進因素,從而形成了中華文明起源的主脈。黃河文化孕育、培植了三代文明,三代文化以“禮制”為主脈,融合發展,為中華文明的形成奠定了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