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先達:哲學與答案
據說哲學是沒有答案的,只有問題,尤其是沒有唯一的答案。因此,哲學是永遠的提問;有答案的是科學,無答案的是哲學。這種說法正確與否?如果此說成立,哲學就無是非對錯,可以信口胡言。這樣的哲學還有什么意義? 以著名的王陽明南鎮觀花為例。如果我們問,你不...
-
任文利:如何理解《中庸》的“君子素其位而行”
“君子素其位而行”,出自儒家經典《中庸》,向來為人所習誦。然而,關于此句的理解,學者多將其與“君子思不出其位”相聯系而加以解釋。誠然,二者之間有一定關聯,但言說的側重點并不相同?;焱詣t容易錯過《中庸》此語的核心內涵,筆者嘗試論...
-
趙金剛:惻隱與親親——仁孝何以一本?
摘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而孝則是“為仁之本”。但從經典詮釋的角度,卻會發現“仁”與“孝”之間的張力:仁更具備普遍性內涵,孝則更強調血緣性。但如果從生生和萬物一體的角度入手,重新審視仁孝關系,就會發現,仁孝之間并不截...
-
余一泓:論馬一浮儒學思想之形成
摘要:基于報章文字、書信和未刊作品,此文分成三個部分,對現代儒者馬一?。?883-1967)學思的形成做了思想史重構。在20世紀初的十余年中,馬氏熱心批評時政、討論良政之理,但強烈的道德意識又使得他決意遠離惡濁的現實政治。隨后的二十年中,馬氏致力研究了作為出世...
-
蔡祥元:中西哲學的始點與道路之辨——從丁耘和吳飛的論爭說起
摘要:丁耘和吳飛從生育與制作現象的區別入手,對中西哲理的思想關系展開了討論。他們的論爭涉及中西哲學的始點與道路兩個方面。吳飛對始點的差異把握更為準確,丁耘則對道路的差別感受更深。但無論始點還是道路,雙方的論述都有不少不盡意之處,尤其沒有把兩者結合起來...
-
李素英:仁者何以不憂
在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的構成中,仁是一個根本因素,在“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的君子之道中,仁具有優先地位。那么,仁者為何能夠達至“不憂”的心理狀態呢? 內省不疚 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司馬牛不解...
-
吳耀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文脈”
文脈,原義指文章的脈絡,引申為文化的根脈和血脈,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基因、精神命脈的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脈的重要論述,對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有著...
-
鈕則圳:孟子性善論的漢代回響
摘 要:兩漢諸子對孟子性善論多有討論與闡發。韓嬰汲取了孟子以仁義禮智為人之本性的思想,又主張通過圣王教化實現后天發展,體現出在荀學影響下對孟子性善論的擇取。董仲舒認為孟子性善論只限于區分人禽,描述的是善的底限,而他追求圣王通過教化所期許的秩序之善,...
-
儒家經典的人本性與歷史性特質
??就經典的根本性質而言,世界各大文明的原初典籍一般都是宗教的圣典,因而具有信仰的唯一性,其解經活動也大多是和宗教性的事務聯系在一起的,所以解經學即是其教法學或者經院哲學。而儒家經典并非神創,這和宗教圣典的起源大不相同,所以圍繞著“六經&...
-
楊國榮:經學的歷史形態與現代走向
一 如何理解經學?這是一個依然需要思考的問題。歷史地看,經學的建制化形態形成于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后,其更早形態則是以《詩》《書》《禮》《易》《春秋》等作為“文本”的經典之學。在漢以前,這些文本已存在,但并未取得建制化經學的形態。從背景看...
-
《論語》中“色”應理解為“形色”
“色”是《論語》的一個重要論題,出現次數達21次。從《學而》篇的“賢賢易色”,到《子罕》和《衛靈公》篇重復出現的“好德如好色”,再到《季氏》篇的“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歷代不少注家...
-
陳波:哲學——知識還是智慧?
摘要:“哲學:知識還是智慧?”這種提問方式似乎隱含的是一種不兼容的選擇。實際上,哲學可以把知識和智慧這兩者兼而得之,且必須兼而得之。哲學歷來被視作“愛智慧”之學,它當然追求智慧。智慧包含四個要素:良善的動機、廣博的知識、審慎的判斷...
-
陳來:宋代理學概說
摘要:宋代理學不應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沒落的意識形態或中國封建社會走下坡路的觀念體現,而是擺脫了中世紀精神的、亞近代的文藝復興和文化表現。它是配合了社會變遷的亞近代化而產生的整個文化轉向的一部分,應在“亞近代化”范疇下得到積極的肯定與理解...
-
安樂哲 董耀民:重思關系構成的“成人”的主體性
摘 要 :在古希臘本體論思維中,鑒于每個人的自足性已然得到其形式因和目的因(eidos and telos)的保障,那么對其作為“人”(human “being”)的自我認同來說,他們彼此之間的關系則僅僅是第二序的、偶然的、伴生的。這種范疇思維意味著,你要么...
-
郭萍:儒法邦交思想及其時代性省察 —— 基于春秋齊魯會盟的分析
摘要:儒法思想對于傳統中國內政外交的主導性影響,早在春秋諸侯的會盟邦交中就有突出的體現。會盟邦交以盟誓于神為保障,而疏于確立制度機制,因而“屢盟”不鮮。這正與儒法主導的傳統邦交策略直接相關。通過齊魯會盟的實例可知,奉行儒家思想的魯國以施恩為...
-
王齊洲:“君子儒”的性格特質與為學進路
儒的起源甚早,前賢認識各有不同。而創立儒學,培養儒生,進而影響中國思想文化和教育發展方向,則肇始于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大家的意見是一致的??鬃铀饺宿k學,招生授徒,要求學生儒服委質,服膺儒教,“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
-
劉 奎 陳曉霞:孟子“三辯”的義理結構及人文意蘊———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考察
摘要:“人禽之辯”“義利之辯”“王霸之辯”構成孟子共同體思想中的三重辯證關系?;?ldquo;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的現實考察,其理論價值在于:“人禽之辯”構筑了人性根基,“義利之辯”確...
-
孫正聿:哲學的追求
作為一個學科或專業的“哲學”,與其他的學科或專業是“大不相同”的。用馮友蘭先生的話說,哲學以外的其他學科,都是使人成為“某種人”,而哲學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用我的導師高清海先生的話說,哲學與科學的根本區...
-
王學典:統一性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
-
詹世友:孟子道德學說的美德倫理特征及其現代省思
摘 要:孟子的道德思想走的是純粹內向證求之路,從人的內心親證善端,并以推擴內在善端的方式來涵養美德,而不是把規范作為前提,充分體現了以行為主體的道德品質作為思考重心的美德倫理學特征。孟子的美德倫理思想是成體系的,并且其理論內部是自洽的,對我們當代美德...
-
王杰:中國傳統哲學的發展脈絡
中國傳統哲學歷經七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即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乾嘉樸學,每個發展階段各有自己不同的鮮明的思想特征。先秦子學。先秦時期,思想界異常活躍,各種思想學說、學術流派紛紛登場,涌現出了孔子、孟子、荀子、老子、...
-
易冬冬:儒家禮樂的新開展——賀麟的禮樂觀
摘 要:傳統禮樂文明在近現代呈現為解體與重構的雙重變奏。就對禮樂的現代性詮釋而言,賀麟集民國學人之大成,強調禮的宗教性、道德性與藝術性的合一:一方面主張吸收耶教的精神以充實禮教的宗教性,這是對孔教派將禮宗教化的繼承與超越;另一方面將康德在知識論中的先...
-
李承貴:儒家“全自生”觀念及其意蘊
摘 要:儒家認為,大凡生命所以成為生命,是因為生命物具有了成為生命的“所以然”,當這種“所以然”經由長期醞釀至成熟為生命時,生命宣告誕生。由于生命所以為生命乃其“所以然”的矛盾分化與互動使然,所以是“自生”,即“...
-
王楷:禮及身而修 :荀子的禮的個體修養之維
摘要:通常的荀子禮學研究往往取徑于宏觀的政治哲學的視角,關注的是荀子的禮作為社會治理的典章制度的功能和價值。作為一種道德哲學本位的研究,也可取徑于一種微觀的行為者個體的視角,著重于對荀子的禮的個體修養維度的探討?;谌寮覀惱砉餐w的社會觀,即使在作為典章...
-
梁濤:教導君主如同學外語,重要的是環境
一正當孟子在齊國得不到發展機會時,他聽到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宋偃王要推行王政了?!睹献?middot;滕文公下》記萬章問:“宋,小國也。今將行王政,齊、楚惡而伐之,則如之何?”孟子慷慨陳詞,舉商湯、武王為例,聲稱“茍行王政,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
-
林安梧、楊海文等談應對全球性挑戰的“儒家方案”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局部動蕩頻繁、全球發展失衡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交往不公平程度加深等問題愈發凸顯。應對全球性挑戰日益復雜而艱難。儒家可以為全球性挑戰的應對提供何種思想資源?9月26日在曲阜舉辦的尼山世界儒學高峰論壇試圖尋找這一問...
-
楊國榮:走向人性化的存在
摘要:作為人之為人的根本特征,人性既在潛在意義上以可能為其存在品格,也表現為應然意義上的人應當追求的理想形態和應當承認的存在形態;后一意義上的人性,首先以肯定人是目的并相應地具有內在價值為內容。與人性的以上二重涵義相應,人性化演進趨向一方面展開為一個...
-
大咖云集 共話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
-
陳曉霞:樹立新時代的家庭觀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樹立新時代的家庭觀”。中華民族素有重家庭、講家教、守家風的優良傳統,在歷史長河中形成并發展的家風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把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
-
楊澤波:“性惡心善說”獻疑——對荀子研究中一種新觀點的檢討
摘 要 :“性惡心善說”是近年來針對荀子人性理論提出的一種新的詮釋。這種詮釋于“性惡”和“心善”兩端似都有可商榷之處。以物質欲望本身的特點為惡,還是以物質欲望無限度發展的結果為惡,這是“性惡”需要討論的問題;缺乏...
-
王楷:論荀子道德主體性的生成和活動
摘 要:荀子的人性觀念中蘊含著一種實然與應然二分的存在論架構,而“成人”的意義就在于主體通過教化從實然狀態轉化到應然狀態。荀子的性惡只是現象的惡,而非實體的惡。主體克服人性中惡的自然傾向,乃是克服自我中的他者。這一主體的自我克服、自我超越是...
-
孔子的文明觀
歷史上的春秋時代,是中國文明繁盛、轉型的時代,這意味著孔子自始即面對諸種文明形態,既有縱向的三代文明,也有橫向的邦國文明。孔子的文明觀即體現在如何看待和判定這些文明形態。 文明損益觀 對于夏、商、周三代的文明形態,孔子秉持一種“損益&rdqu...
-
王學典:世界儒學研究重心正在向中國大陸回歸
“近十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地位空前提升,并在國家推動下進入主流文化,與此同時,中國大陸正在成為世界儒學研究的重心。”在9月13日舉行的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曲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十周年座談會上,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儒...
-
鄭田宏 王濱:孔子德育思想的辯證邏輯及其啟示
摘 要:孔子基于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德行優先原則的德育思想,影響了中國漫長的德育歷史。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孔子的德育思想針對個人的稟賦習性、生活小環境和社會大環境形成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為主要表征的內容與形式、現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的三個統...
-
楊國榮:工夫的哲學意義及其限度——兼議《儒家功夫哲學論》
摘要:作為中國哲學的重要概念,工夫至少涉及兩個方面:其一是知和行的關系;無論是致知過程,還是德性踐履,都關乎工夫。其二,工夫又與本體相關,這一關聯中的工夫主要指踐行活動或人對世界的廣義作用。工夫的實質在于“做”或“做事”,本體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