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 徐興無:中國古典學的知識和精神

      2024年11月6—8日,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主題為“古典文明與現代世界”,來自世界各國古典學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文化名家、青年代表和媒體人士就古典文明的精神、古代經典研究、古典學與文明互鑒、古典學與人類未來等多個議題展開討論。...

    • 李凱:再論孔子的“述而不作”與“溫故而知新”

      摘要:后人對孔子形成了創新與守舊的不同認識,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思維世界:“述而不作”和“溫故而知新”分別針對文獻整理和口頭詮釋展開。“述而不作”是孔子向老子學習史官“主書主法”的專業技能,其中不需要太多個人...

    • 孔德立:中國古典學建設的新起點

      習近平主席在致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的賀信中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斷滋養和啟迪后世。兩千多年前,中國和希臘兩大文明在亞歐大陸兩端交相輝映,為人類文明演進作出了奠基性貢獻。”習近平主席的賀信,高度肯定了中國與希臘兩大古典文明對于人類文明演進...

    • 程蘇東:我們為何需要中國古典學

      18世紀后期,在啟蒙運動的持續影響和歐洲大學制度的不斷變革中,文學、歷史、哲學等古老的學問終于蛻變為具有現代學術范式的新興學科。不過,就在民族語言文學、國別史等新興專業興起的同時,仍有一門以古希臘、古羅馬語言、文化、政治、經濟等為研究對象的綜合性學問在...

    • 李存山:好家風是潤物無聲的力量——從《治家——中國人的家教和家風》談起

      ...

    • 黃玉順:論社會契約與社會正義——荀子“約定俗成”思想詮釋

      摘 要:荀子的“約定俗成”思想蘊涵著一般“契約”觀念,可運用于政治哲學的“社會契約”問題;而這又與“社會正義”問題密切相關,即隸屬于儒家正義論的“仁→義→禮”理論結構。在這個意義...

    • 李發:古典文明的現代意義

      習近平主席致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的賀信,內涵豐富,意義深遠。這里僅就賀信所指出的“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斷滋養和啟迪后世”,談談我的一點淺見。古典文明燦若星河古典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中國先秦、印度、西亞等地的古代文明,是人類歷史上...

    • 楊賽:先秦禮樂文明的傳承和發展

      先秦禮樂文明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石。黃帝制作《云門》《大卷》《咸池》,為中華禮樂文明奠基。嚳制作《五英》,將禮樂與行政聯系起來,依時節進行常態化、規范化祭祀。周公集歷代先王禮樂之大成,制作大型宗廟樂《大武》,表現周初的武功與文治。周的詩樂文化十分...

    • 顏炳罡:略論顏之推的人格操守及其評價

      摘要: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是近百年來研究《顏氏家訓》的權威性著作,其流傳之廣,影響之大,罕有匹敵?!额伿霞矣柤狻穼Α额伿霞矣枴分墨I收集、注釋、考證等做出了不朽貢獻,但《顏氏家訓集解》中《敘錄》一文對顏之推人格操守的評價則有失公允?!稊洝分肛燁?..

    • 梁濤:“仁”與“孝”——思孟學派的一個詮釋向度

      在宋儒構造的“道統”譜系中,曾子、子思、孟子前后相續,一脈相傳。但歷史地看,一個學派或思想家的影響往往并非單向的,而是存在向不同方向發展的可能。據《韓非子·顯學》,儒家分化的八派中,有樂正氏之儒而無曾氏之儒。樂正氏即曾子弟子樂正子春,...

    • 盧興:儒家如何定位道德情感?——以朝鮮前期的“四七論辯”為中心

      摘要:在先秦儒學中,“四端”代表道德情感,“七情”代表自然情感,孟子強調“四端”的超越性。至宋代理學,朱子以“性(理)/情(氣)”的二元模式將“四端”置于形下之域,弱化了孟子關于道德情感與自然情感的劃...

    • 汪柔竹:可欲之謂善——先秦儒家倫理中的“欲”

      摘 要:先秦儒家區分了不同階次的欲望,包括與生俱來的本能、自我實現的需要與成德成善的追求等。道德實踐的目的是使“所欲”與“可欲”相符合。“可欲”是對“善”的詮釋:在應然的意義上,指行為主體內在自足的道德能力;在...

    • 李長春:經史傳統與古典研究

      何謂“經史傳統”,學界有不同認識。有人用它來指稱清代學術中經籍整理、文獻辨偽、史實考訂、書志編纂的學術傳統,這樣理解顯然過于狹隘。有人會把它視為經部之學和史部之學的總和,這種理解望文生義。顯然,經史傳統的“經”不能直接理解為傳統意...

    • 喻立平:儒家仁愛觀及其時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其中仁愛觀作為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內核,不只是一個道德層面的概念,而是一個兼具本體論、價值論和方法論的核心范疇,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價...

    • 梁濤:孟子“井地”非三代井田,而是為滕國設計的土地制度——一個誤讀的仁政理想

      摘要:《孟子》一書所言“井地”并非如趙岐、朱熹以來所理解的“古井田之法”,而是為滕國設計的土地制度。“井地”為動賓詞組,井是動詞,指劃分田界,形成方形或長方形的面積,地指土地。“井地”意同于“井衍沃”...

    • 王中江:中國古典學的語境和特性

      一個文明只要有人文經典,就有古典學。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說,古典學是研究自古以來流傳的人文經典的學問,是語文學、文獻學、歷史學和哲學等彼此關聯的一門交叉性學術。這算得上是東西方古典學的最大可通約性,這一可通約性也不排斥其他的可通約性。由于這種可通約性,古...

    • 梁濤 韓述:《論語》臧武仲“要君”辨疑

      摘要:《論語·憲問》“臧武仲以防求為后于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一章,歷來注家多將“要君”解釋為要挾君主。但是這種解釋存在明顯的問題,一是與孔子以及后世對于臧武仲的評價不符合;二是魯君當時被架空,無力掌控國內局勢,臧武仲&l...

    • 張恒:君子人格的永恒尺度

      先民對君子人格的鍛造,從起初就極為重視“誠”這一尺度,宋儒更是將其提升至“本體”高度,重構“誠禮兼修”的君子修養。傳統“誠”論所蘊含的求真務實、警醒慎動等修養要求,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等修養方法,對于塑造有所為有...

    • 孟子“性善論”的發生與形成

        孟子提出“性善”說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因為這意味著一種全新人性論的出現。因此,孟子的人性論始終是學界關注的熱點。以郭店簡為代表的地下文獻出土后,學人結合新文獻對其展開研究,更是產生了一批新成果。不過,綜觀這些成果后會發現,因為對新...

    • 古典學與文明傳統的價值傳承

      公元前5世紀,在中國、希臘以及其他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人類實現了一次精神上的巨大飛躍??鬃?、蘇格拉底等圣賢先哲開始有意識地思考人類存在的基本問題。他們留下了奠定文明基礎的思想和經典作品,影響著人類精神的發展歷程。直到今天,人類文明的創新和進步始終受惠于...

    • “君子不器”的價值意蘊

        “君子不器”是孔子的名言,也是孔子關于君子人格最概括的表述。在歷代學者的《論語》注釋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南宋朱熹的解釋:“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边@種解釋并非朱熹獨創,而是對...

    • 劉永春:孔孟思想中的“美好生活”

      什么構成了“美好生活”?通常人們認為,像財富、地位、名譽、健康之類的事物對于美好生活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孔子和孟子挑戰了這一傳統信念,他們堅定地認為,即使我們擁有了這些事物,但如果缺乏道德,我們的生活依然不會美好,道德才是構成美好生活的前提基...

    • 張立文:理想論

      摘要:何謂理想?理想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度越現實的、在場的東西的有限,而對合理的、滿足的、和諧的、幸福的、美好的、有現實意義的和平、發展、合作、正義、民主、自由之和合可能世界的想望。理想構成的形式包括:朦朧理想、懷疑理想、批判理想、反思理想、追...

    • 余進江:矛盾、妥協與進取 ——孔子尊圣與孟子的道統建構

      摘要:德、位乖離是先秦儒家政治哲學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理解孟子道統論的切入點。面對德與位的現實矛盾,孟子相較于孔子表現出更多的妥協,其表現就是以“仁政”代替孔子的“德治”主張,在承認道統與政統背離的現實無法改變的狀況下,希望政統接...

    • 梁濤 韓述:《論語》臧武仲“要君”辨疑

      摘要:《論語·憲問》“臧武仲以防求為后于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一章,歷來注家多將“要君”解釋為要挾君主。但是這種解釋存在明顯的問題,一是與孔子以及后世對于臧武仲的評價不符合;二是魯君當時被架空,無力掌控國內局勢,臧武仲&ld...

    • 楊華:經世與啟蒙——梁啟超的孟子學

      摘要:“經世”是梁啟超思想中一以貫之的核心關懷。梁氏孟子學前期以宣傳康有為大同思想為主旨,介紹和吸納西方思想,以西方知識性內容取代傳統道德評價標準;后期側重國民教育,以西方教育主義重新審視傳統思想中的知識與道德關系,在科學知識的時代大潮中凸...

    • 黃俊杰:孟子政治論的關鍵詞及其理論問題

      摘要:孟子的政治論,可通過民本、仁政、王道和推恩四個關鍵詞加以提煉。“民本”是統治者權力合法化之基礎;“仁政”是政治活動的本質;“王道”是權力運作之目標;“推恩”是權力運作的方法。這四個關鍵詞環環相扣,使孟子的...

    • 肖偉光: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品格

      摘 要:“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品格。習近平文化思想包含了新時代文化建設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概括起來就是明定位、明立場、明領導權、明使命、明方向、明規律,六者有機統一。明定位、明立場,解決的是“為何要做”...

    • 劉奎:早期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內涵

      “廉政”一詞最早見于《晏子春秋》:“景公問晏子曰:‘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晏子對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濁無不雩途,其清無不灑除,是以長久也。’公曰:‘廉政而速亡,其行何也?’對曰:‘其行石...

    • 陳來:中國近代思想的回顧與前瞻

        一、沖擊與回應  近代史學者曾習慣應用“西方挑戰—中國回應”的模式描述鴉片戰爭以后的近代中國發展。近幾十年,一些學者對此提出異議。這不僅因為湯因比(Toynbee)的挑戰回應理論不斷受到批判審查,而且因為近百年來中國歷史的課題并不能歸結為對...

    • 馮晨:論孔子仁的實現方式

      摘要:孔子的仁沒有先天的善性作為生成與實現的基礎,只有“性相近”之“性”所提供的“性靈”以為發生前提和發展基礎。就個體生命而言,仁發端于道德情感,完成于禮的規范。但在社會現實中,個體的情感和禮之間還需要義的介入。義是道德...

    • 2023年儒學研究綜述

        劉笑敢先生認為,在經典詮釋的過程中,存在著兩種定向(orientation):文本的、歷史的、解釋的定向和當下的、應用的、創新的定向,每一部詮釋作品都是兩種定向之不同比例交互作用的產物。從這個角度而言,2023年的儒學研究基本上是按照這兩種定向展開:原典新詮與...

    • 齊魯文化的文明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諸子百家半齊魯,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齊魯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在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里,齊魯文化始終占據特殊...

    • 劉洋洋:好惡、情性與人格養成——論早期儒家好惡觀念演變的三條路徑

      摘要:“好惡”也作欲惡、愛惡。早期儒家在關于情性、心靈和人格養成等的討論中對于好惡有極豐富的論說。從個體修養與成德處著眼,孔子與楚簡《性自命出》將好惡看作人的天賦稟性,認為其中蘊含著仁義之資,經由禮樂教化的引導、熏陶足以造就“心有定志&...

    • 楊國榮:古典學與經學——內涵和意義

        經學與古典學(classical studies)相關聯,兩者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從更廣義的角度來看,無論是西方古典學還是傳統經學,今天都面臨如何走向現代的問題。西方所謂的后古典學,便已折射了這一點:它不滿足于僅僅關注文獻考證,而是要求從思想層面去理解古代的經典。...

    701條 5/2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末頁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免费播放_荡女安然的yin乱生活_日韩免费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在
  • <nav id="yiy4o"><tt id="yiy4o"></tt></nav>
  • >